APP下载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资源开发与利用

2016-10-14刘冬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乡土小学生作文

刘冬琴

摘要: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小学生涯中,许多小学生往往最头疼的问题是写作没有素材。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较为低下,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累积素材,导致写作时没有材料可利用。这种状况在农村小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农村生活的小学生更加的缺乏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们去观察和感悟生活,发现素材。关键词:资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写作素材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79-02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农村小学生最终酿成了农村小学生写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在农村小学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宽写作思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枯燥无味,表达出的情感也没有真情实意。这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自我认知,浪费了对农村地区的本土资源的开发。写作本就来源于生活,学生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才更加容易打开思维,变得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更充满真情实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悟生活,利用资源,才能够真正做到会写作,提高写作的效率。一、目前农村地区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学生基础很差,这不是由于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更多的是因为家长和整个社会。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相应的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相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训练量在不断地加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除此之外,作文是一种能够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和道德审视的手段,更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高度。在农村地区,学生能够看的书本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生活面十分狭窄,能够接受的信息量也不多,想要写出很好的作文可以说是妄想。其次,教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相对比较缺乏,无疑又给农村地区小学作文的教学工作增添了难度。如今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把知识、情感和个人的能力有机的结合。作文在语文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要,而教师总是让学生不断进行练习和构思,忽略了作文其实本质考察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一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其他方面综合性的培养,造成舍本逐末。二、提高农村地区作文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途径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充斥着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若能够认真的观察,细心的体会,不乏会发现很多丰富的资源。农村地区更是有着不同于城市地区的风土和人情世故,所以,农村小学生不应缺乏写作的素材。1.通过观察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色。农村的田野中有多种多样的植物,它们各个都有着不同的韵味,形状、色彩、生活习性等都大不相同,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农村地区的建筑也都有着不同于城市地区建筑的特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农村生活的特色和美好,通过观察农村景色之美来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更高期待,激发写作欲望。2.通过走村串户来体验情感。在农村地区,因其生活水平距离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们应及时了解祖辈的过去和历史,体会生活的不易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总结和整理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记录在日常的写作中。3.通过一定的实践来体验生活,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如今农村地区很多孩子动手能力较差,因此要有组织的带领农村小学生进行拜师学艺等活动,让她们充分了解生活的艰辛,丰富自己的生活,多进行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4.通过参加具有农家风情的活动来收集写作的素材。农村的婚礼、葬礼、造屋开路等都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别,且蕴含着农村生活特有的情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国家节日在农村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农村小学生应多多参与这样具有农家风情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也会十分具有特色。5.教师应开放写作教学的课堂来收集真实的素材。农村教师在小学作文的授课方式上,不应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应从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灵活拓宽写作渠道,并相应放宽写作要求。例如,教师可带领小学生们来到课外的场地,让每位学生自己寻找素材,及时的进行交流和讨论,根据实景进行修改,这样得到的素材较为生动和有趣,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6.打开心灵,收集素材。陶渊明曾经说过,写作的冲动来自于心灵受到的震撼。打开心灵,用心去收集材料,那么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的编造,而是真实地生活反映,是心灵受到震撼后自然情感的流淌。三、开发与利用小学作文资源的意义1.通过生活景象的点评,提高了思想认识。作为学生就要关心学校、生活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并且关注热点话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事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内容。在农村,学生的乡土生活气息,正是小学作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体验角度方面,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帮助父母,更要引导小学生自己发现乡土生活景象,提高认识,增强写作能力。梁启超先生在《作文入门》指出:“文章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虽然对于小学生作文能力要求不高,但是也要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现如今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是传授写作的技巧,把写作的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做扼杀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于未来的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将写作技巧的训练当成整个小学生写作的过程,不仅写作能力无法提高,范围也会仅仅局限在一个方面,停滞不前。因此,写作过程不应该是训练写作技巧,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小学生写作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增加自己知识,扩大视野,增进思维,富有创造力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经指出:“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会解决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的做法是要求高年级小学生适当上网浏览新闻,每天关注一则重要事件,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将有趣的事情和看法融入作文当中;也可以了解当地写作资源,指导学生模仿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同时利用早上的时间,每天朗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并且进行简单点评。这样做以引导小学生关注本土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描写农家劳动来提高生活感悟。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就需要解决作文的材料和资源问题。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缺乏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劳动是小学生可以参与、体验生活的直接途径。农村的作文教学可以直接利用当地资源,让小学生去体验农业劳动,获取最真实的感悟,这样文章会显得有实料有真情。例如一位学生描写田间除草的作文,描写道:作为农村的孩子,体验到了耕作的艰辛,同时也让自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小学生体验农业生产,虽然辛苦,但是可以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悟,不仅了解到了劳动的艰辛,也让自己明白要爱惜食物、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影响孩子很长的时间,对于以后的成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抒写劳动生活,使得孩子们融入乡土生活之中,唤醒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写作兴趣。3.描写乡土民风,积累了文化素养。写作思想表达是有一定地域文化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章的好坏也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关。作文能力水平体现了核心的文化價值,与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作文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特殊的节日来进行民风民俗的写作,引导提升孩子对于乡土民俗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观,培育乡土情怀,积淀和丰厚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四、结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应正确引导小学生去关注乡土生活,去发现、感悟、认识其中的文化底蕴,去体验祖祖辈辈耕耘的这片土地以及传统风俗,最终写出最真实最有感染力的文章。参考文献:[1]苏元炜.略谈农村学生作文资源的开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57-58.[2]王德高.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52):41.

猜你喜欢

乡土小学生作文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