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两组连词的考察及对汉语教学的一点建议

2016-10-14丁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连词省略

丁帅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连词的教学始终是难点之一,而留学生在使用“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连词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偏误。本文通过对“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两组连词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口语中的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这类连词的语用条件,希望能对具体的汉语教学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连词;省略;语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23-02

一、引言

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留学生语法的搭配和表达的完整性常常是教师讲授的重点。例如,留学生经常说出这样的句子:(1)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带雨伞了。例句(1)虽然前后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但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一般只用“因为、所以”中的一个,或者根本不用,这样会更加得体自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连词的搭配,强调语法完整性的出发点是好的。

我们分析了《HSK常用词汇一览表》■中所有的连词,发现这些连词主要分成三类:①可单独使用的,如“和、跟、同、与、但是、或者、因此、然后、还是、可、可是、只有、还有、为了、就、而且、虽然、于是、只是”等;②需成对使用的,如“连……也\都……”“既……又……”“不但……而且(还、也)……”“一边……一边……”等;③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如“因为……所以……”“要是(要■)……就……”“如

果……就……”等。

“可单独使用的连词”在使用中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词形相近误用和词义相近错用。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主要应把语用条件、字形和字义方面的差异讲解清楚。“成对使用的连词”,其搭配关系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对于这类连词我们可以通过大量操练,逐步减少留学生犯搭配错误的概率。我们认为《实话实说》栏目是可以反映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的口语状况的。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节目的文字版语料,总共十七万两千字,考察其中“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连词”的使用情况,我们重点分析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这两类。

二、调查分析

(一)因果关系

我们先以“因为……所以……”为例,对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和“所以”同时使用的机会很少,只占10.31%(包括“因为”句后置的情况)。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和“所以”单用的情况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分别占到了59.6%和30.07%。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要说明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时,往往只选用“因为”或者“所以”的其中之一。此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口语中使用“因为”的比例也远远高于“所以”。

我们在调查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当交际的一方回答“为什么、怎么”这样一些询问原因的特指问题(包括自问)时,倾向于用“因为”展开话题。比如:(2)主持人:“我觉得您上次来的时候好像比这次嗓门大,这次为什么声音小了?”蒋国华:“因为受到了指导,说:‘说话声音不要太大。”(3)“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像我,我是代表外来人员的,就好像是一个窗口,好像这个窗口后面有50多万人。”当交际的一方回答其他形式的疑问句并陈述理由时,往往先说出答案,然后以“因为”打头展开理由的陈述,这样相应的就造成了“因为”后置句。另外,当交际的一方陈述一件事情后要说明理由时也会用“因为”做衔接,也会造成“因为”后置句。比如:(4)主持人:“平时你都这样上班吗?”尹岩:“有活动是肯定要这样上班的,因为还代表我工作的形象。”(5)“我在学校里边报了一个演讲与口才班,因为我的口才特别差。”

还有一种情况,“所以”用在陈述原因完毕后引出结果。比如:(6)“贫困的地方,对我来说有一種情结吧,常年跟老百姓接触,所以1990年6月份我下乡到皖南山区这个小县。

“因为……所以……”通常是在“先说明结果,然后说明原因,再说明结果”时采用。但是在口语中很少有人这样烦琐,因此“因为”和“所以”同时出现的机会不多。比如:(7)“我们的汽车兵每次上山都不洗脸,不洗脸就是为了爱美,因为昆仑山上紫外线很强,一照射脸上就脱皮、发黑,所以每次从上山出发到返回驻地,回来以后才洗脸。”

(二)假设关系

我们再以“要是(要)……就……”“如果……就……”为例,对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的总体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2的分析结果上看,单用“要是(如果)”和“就”的情况共占62.9%,单用的情况在总体上还是占多数。但是单用“就”的例子比较少,其中还有一些是紧缩句,因此单用“就”并不是一种常态。例如:(8)大家可以说自己的感想,大家可以提自己的问题,谁想说就举手示意我。(9)你做不了就歇了,不要去强求。

单用“要是(如果)”的共计57.9%,这其中除了正常的省略“就”以外,还有的情况就是在句子中不能补出“就”。例如:(10)朱林飞,你要是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能够像冯先生那样跟市长当面说吗?(11)如果她自己非要去呢?(12)比如说刚才那位老先生如果他是我的亲属,他考虑过我的感受吗?(13)赵先生说得特别好,我觉得他如果不去当摄影家的话,他去当演说家也不错。

这类不能补出“就”的例句共有37例,数量也不少。这类句子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前一小句都为“要是(如果)……的话”结构。当前一小句有“的话”时,后一小句一般不用“就”,例如(15);而(12)、(14)虽然并没有“……的话”,但是仍可以补出“的话”,我们认为这类例句中“……的话”是省略的。二是在对话中承接上文,用“如果……呢”单独提问■,例如(13)。在这两种情况下,谈话者很少用“就”来呼应前面的假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要是(如果)”后置的只有1例:(14)“据我所知,要是他们的脾气应当拒绝上场,如果有问题的话。”这种后置现象一般是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补充,对自己的结论加以限定。

“要是(如果)”和“就”这两部分同时出现的比率为37.1%,较“因为”、“所以”同时出现的概率要高得多。“要是(如果)……就……”同时出现的句子大多为陈述句,前一小句表示假设,后一小句推出结论。当“要是(如果)”和“就”同时使用时,一般用来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例如:(15)生的不可以吃,如果吃了舌头就回不去了。(16)看他是不是喜欢钱了,如果他喜欢钱他就不是艺术家了,他就是歌星了。

三、对汉语教学的一点建议

总的看来,目前的汉语口语教材中关于连词的练习讲解方式比较传统,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表达方面语用上的要求,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连词时套用、滥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也使得留学生的表达常常显得重复、罗嗦。

我们认为:语法的学习和讲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在带领留学生操练时只要求语法的完整性是不够的,这样往往会导致留学生在实际交流时出现各种偏误,所以在讲授语法特别是操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连词的语用条件解释清楚。例如在讲解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连词时,让留学生牢固掌握搭配组合,避免留学生犯搭配错误的问题。

注释:

(1)见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1995《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现代出版社。

(2)“要”做为“要是”的省略形式,也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

(3)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5.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熊文.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简化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猜你喜欢

连词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中间的省略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并列句专项练习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