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2016-10-14王兆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教学法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王兆华

摘要:为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法的改革,进行了课堂教学的专门调查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教学法的特点,确定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把它置于三环六步模式下,设计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挖掘了学习深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可推廣到相似学科的教学中。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7-02

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但长期以来,高校中普遍流行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讲授法,该方法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获取知识,但因其过分强调预设,形成了以教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因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大学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广,涵盖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等。其中基本概念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础,包含专有部分和通用部分,各概念间难区分,总体说来晦涩难懂。技术原理是课程的主体,其数据结构、程序算法和实现均不直观,难于揣摩。应用方法涉及一系列的思维转换,无法身临其境,有空洞感。课程存在知识台阶,不能和已有知识无缝衔接,同时基础学科众多,其先修基础课程开设不全,教师需即时补充基础知识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由易到难、由虚到实、逐层递进的内在关系。

教师常采用铺垫、启发、引导、提问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我们曾对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三个年级236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91%认为学习有难度(一般,较难),95%的认为内容抽象。多数认为现有的讲授方法难以保证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厌学情绪。

凡此种种,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法的探索,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有着悠久的渊源,历史上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就采用问题教学法。它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教材,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讲解,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参与性、主动性”的特点[1],它既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知识的现象,又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病。该方法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把学生的学习变为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深入探究的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再发现和再创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能有助于教师化解理论讲授的枯燥性,降低教学的难度,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的兴趣养成

1.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三环六步模式。三环为:①自学,即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此法的首要环节。首先,学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预习,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将筛选、总结归纳出的典型性问题作为教学的依据,如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系与法则的理解等,即生成问题。②研学,即讨论问题。它是此法的核心,它主要展示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不清时,教师必须提出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③固学,即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引发的问题,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达到再增长。六步为具体化:①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②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方案。③小组研讨。学生分小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质疑、提问、上堂板演等形式,发现学生共同性的疑难问题,对互助研讨加以引导。④质疑点拨。通过学生间和师生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更正、补充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再次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⑤总结归纳。师生梳理、总结。⑥检测达标。用检测题等方法进行测试,学生答,教师评,并展示交流,并为接续导出下堂课的新知做准备[2]。时间分配一般为35∶10,前35分钟解决学生已预习的问题,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10分钟,导出新问题,分发材料,指导预习,确保前后衔接。

2.教学设计。参照以上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遵从三环六步,将理论教学从整体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过程。课前,教师编写教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预习上次课导出问题的基础知识,并回顾旧课的内容。课堂上,首先进行目标再现,由教师简述教学目标;接下来用提问、竞答等方式对预习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关注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与质疑;教师归纳汇总问题,即时设计解决方案;后续问题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并适时精讲;最终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明确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依照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及讲授提纲与知识要点,从常规概念,用普通思路导出问题,指定自学的教材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留待下次课讨论学习。课后,教师对课堂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温习已学内容,预习教材,查询相关基础知识。

3.教学实例。在空间认知一课的教学中,于前一节课的末段,指定了自学的内容,设计出“现实世界到底有什么?基本空间对象有哪些?你找到的对象是连续,还是离散的?怎样表达它?”等带递进和层次的问题作为导学案,由学生课后自习。这样就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缓解了课时紧张。

课中第一段,教师简述目标——现实世界的基本空间单元和表达方法,完成目标再现,提示地理语义是从空中看世界;后接层次问题的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启发,以掌握问题和质疑;接下来的讨论,因为学生对问题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依教材常能得出的仅是“世界由空间实体组成”这一结论,难以逃脱常规思维的束缚,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观,需要加以及时引导、精讲,教师依“地物—离散的—呈点线面状;地理现象—连续分布—分割为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元”进行了点拨,这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接下来是分小组总结环节,指定较好的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可辅以幻灯片演示,最终让学生明确关键点(难点)——离散化,点状、线状和面状抽象是自然离散化,是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称实体空间观;真实而连续的现实世界,需要另行离散化,划分空间面元就是要离散连续的空间对象,可称为连续空间观,最终总结出基本空间单元为点状、线状、面状和栅格4类,基本空间图元为点、线、面与像元。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认知观和空间表达方式,完成主体教学。

课中的第二段,教师导入下次课的问题。

下课后,师生进入课后阶段。

整个过程,根据教师的节奏,环环紧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了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深度学习,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结合教改,将讨论、答问和总结,计入课堂考试成绩,完成课堂考试。

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采用了打通两节课连上的形式,将一二段时间分配为80∶10。

四、结语

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保证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理论的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目标的达成度。实践中还发现鼓励同学大胆质疑与讨论,才是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敏.“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8):83-84.

[2]张丽丽.“三环六步”语篇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46-247.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