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科研统计调查研究

2016-10-14成榕周艳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成榕 周艳玲

摘要:高等学校科研统计调查研究可有效的反馈部门的科研发展动态,可合理研判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类型。通过立项、论文发表、著作、专利等统计,从数量、质量、结构、发展速度上更好地动态掌控部门科研工作的发展势能,对高等学校科研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落实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可有效地带动学科专业发展,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效链接与转化。

关键词:科研统计调查;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93-02

一、科研立项情况统计

图1反映了2007—2015年内经济管理学院的科研立项情况。从动态来说,经济管理学院的立项走势呈现M型分布,2008年和2012年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预备期和国家教育部评估准备期,立项为零,2013—2014年出现了井喷期,特别是2014年全年立项为14项,在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上实现了双突破,体现出学院主管领导的动员重视和在职教师对教学、科研的钻研精神和立项意识,按照9年周期的平均水平看,平均每年约5项课题立项,经济管理学院的整体教学与科研立项能力在不断强化。

二、科研论文成果情况统计

9年来共发表一般期刊144篇,北大核心期刊13篇,权威B类期刊8篇,权威A类期刊待检索1篇。一般核心占比86.8%,核心期刊占比7.8%,权威B类期刊占比4.8%,权威A类期刊占比0.6%。一般核心的发表数量在近9年间呈现波浪式走势,而权威B类期刊的发表集中在2013年后,这说明国际、国内交流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部门主管领导需要下大力度加强培养和培训,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中年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老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作用。

三、科研著作情况统计

从著作的发表动态统计图中可看出,经济管理学院的著作数量在2008年后逐年递增,但是只有1本著作为科研学术类,其余均为教材类,这说明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客观上侧重教学研究,学术著作的撰写需要潜心的精力与时间,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师资和现有的教学科研任务来看,统计结果从客观上反映了教师们的教学钻研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外联合作意识较强,需要提升学术著作和教材的深度,结合实际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四、科研专利统计情况

经济管理学院2012—2015年共计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3项,占比81.25%;发明外观设计专利3项,占比18.75%。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发明相关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意识加强,有效促进了教学。

五、科研获奖情况统计

2007—2016年经济管理学院共参与了15类奖项评奖:共计41项成果获奖。

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获奖2项:于慧玲、成榕老师获得。

2.黑龙江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2项:翟立强老师获二等奖,于慧玲、成榕老师获三等奖。

3.黑龙江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1项:于慧玲、齐黎丽老师获二等奖。

4.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获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获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6.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获奖1项:三等奖1项。

7.黑龙江省创新方法研讨会论文获奖2项:一等奖2项。

8.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获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9.黑龙江省经济学会优秀成果获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10.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年会征文获奖1项:一等奖1项。

1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会年会论文征文获奖2项:三等奖2项。

12.东北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征文获奖2项:一等奖2项。

13.黑龙江省投资研究会征文奖获奖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14.黑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1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15.边疆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获奖1项:一等奖1项。

各级各类获奖是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果,凸显了中青年教师的后发优势,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成果质量,以选题的前沿性、新颖性,成果的地域特色,专业发展的问题导向,等等,关注学术动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厚积薄发。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和思路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人才是兴院之本,必须加强宣传,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将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一股人气,并形成协作攻关势头;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形成研究特色;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开拓学术空间;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增进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有效调研,解决地方经济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师资培训,进行科研选题、立项、结题等多方面的学习,树立科学的科研观念;抓好科研成果奖的申报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钟福祖.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3,(1):32-36.

[2]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