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早期疾病筛查诊断从健康体检开始《北京市2015年度体检统计资料报告》发布

2016-10-14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23期
关键词:幽门颈动脉斑块

许方霄/本刊记者

近年来,我国居民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根据近5年来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结果显示,男性异常指标检出率排名前五位的是:超重与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血尿酸升高、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位列女性异常指标检出率前五位的是: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宫颈细胞学检査异常、脂肪肝。2016年,经过对北京市473.7万体检人次的数据采集、整合、筛查以及统计分析的大量工作,通过对北京市141家承担专项体检工作和150家承担健康体检工作的医疗机构专项体检、健康体检的数据的汇总和总结,《北京市2015年度体检统计资料报告》(以下简称《体检报告》)已正式完成,并于2016年10月20日正式发布。与前几年相较,《体检报告》中的异常指标检出率排名略有不同。

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10年来,我国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2000家增加至10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量超4亿人次。北京市健康服务业正在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从医疗资源来看,北京市健康体检医疗机构发展迅速——2010年首批通过现场审核,获得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为167家,截至2015年年底,医疗机构增加到206家(包括123家医院、7家妇幼保健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家门诊部和诊所、2家其他卫生机构。其中三级医院55家,占机构总数的26.70%;二级医院48家,占机构总数的23.03%;一级医院20家,占机构总数的9.71%),增长23.4%。

从健康体检人力资源来看,从事健康体检业务人员从7541人增加到10124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2583人,增长34.3%。从体检工作量看,健康体检工作量由2010年的2377747人次(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2.l%),到2015年的3749183人次(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17.3%),与2010年相比增加1371436人,增长57.7%。

视力问题是中学生面临的最普遍问题

2015年度全市参加中招体检的人数为89216人,男性考生46652人,女性考生42564人。中招体检中完全合格14913人,占总体检人数的16.72%,基本合格74290人,占总体检人数的83.27%,不合格13人,占总体检人数的0.015%。中招体检异常指标检出率前五位为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色觉异常、转氨酶增高。中招体检中检出视力不良73115人次,检出率为81.95%,其中男性36588人次,占总体检人数的41.01%,女性36527人次,占总体检人数的40.94%。

2015年度北京市参加高招体检的人数为67216人,男性考生32380人,女性考生34836人。高招体检中完全合格6963人,占总体检人数的10.36%,基本合格60237人,占总体检人数的89.62%,不合格16人,占总体检人数的0.02%。2015年高招体检异常指标检出率前五位为视力不良、超重、肥胖、体重过轻、色觉异常。与中招体检相较,高招体检中检出的视力不良问题更为严重——视力不良共检出60008人次,检出率为89.28%,其中男性28052人次,占总体检人数的41.73%,女性31956人次,占总体检人数的47.54%。

“在14周岁之前,孩子的视力问题还能有办法解决,14周岁之后,根本没有办法。”北京市体检中心钱文红副主任表示,青少年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方面,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用眼距离过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视屏终端使用过多、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等因素均可能引起近视或加深近视。学生视力不良问题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预防近视,需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增加户外的运动,减少近距用眼时间。

▲北京市2010~2015年中高招体检视力不良检出率情况

超重肥胖可引发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15年体检数据情况显示,北京市健康体检总体检人数3054236人,男性体检人数为1659245人,女性体检人数为1394991人,总体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男性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2.36%、52.45%和30.17%。总体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男性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51%、17.26%和13.55%。总体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男性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及女性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9%、15.30%和7.41%。

从体检数据来看,男性的超重肥胖检出率、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及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性。此外,各群体的检出率在18~69岁间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且增长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70岁人群中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男性超重肥胖检出率在50岁以前均高于女性,50岁以后低于女性。”钱文红分析,20~50岁男性肥胖检出率较高,这可能和工作压力、生活和饮食习惯等相关,同时提示应注重在青壮年人群中开展肥胖的预防控制工作。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对于体重的调控能力也随之下降,往往会造成体重上升。

超重肥胖在中学生群体中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中高招体检数据显示,高三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20.36%和14.45%,初三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4.71%和10.27%。“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不仅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生殖发育,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导致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罪魁祸首。”钱文红说,超重和肥胖问题的形成,除基因、出生体重等遗传因素外,影响更多的是膳食因素和生活习惯。“由于我国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西方快餐文化的大量涌入,现在青少年儿童进餐时间短,且喜好含糖饮料,这些均直接导致超重肥胖。”钱文红指出,有调查显示,我国以西方膳食模式为主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7.l%,大大高于以传统膳食为主的儿童青少年(9.2%)。

“肥胖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可以作为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随着患病率的升高,由肥胖引发的各种疾病及死亡风险也在威胁这类人群的健康。”

50岁之后女性血脂异常率超过男性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能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中血压是代谢综合征中与心血管疾病联系最为紧密的组分,且能独立于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预测心血管疾病。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有血压升高者比无血压升高者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压增高总人数2823332人,其中男性为1549632人,女性为1273700人。总体人群血压增高检出率、男性人群血压增高检出率、女性人群血压增高检出率分别为13.48%、17.01%和9.17%,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数据显示,18~29岁和30~39岁群体的男性血压增高检出率偏高,男性群体血压增高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向;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血脂检测总人数2259187人,其中男性为1236622人,女性为1022565人。总体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5.12%、40.77%和28.30%,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对此,安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胡荣认为,这与女性雌激素水平不无相关。她说:“男性在60岁之前,血脂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可能与此年龄段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社会应酬较多,经常吸烟、饮酒、饮食过油腻、生活不规律等情况有关。而在60岁后血脂异常率有所下降,考虑与进入退休阶段,社会应酬明显减少,并开始重视自身保健相关。”胡荣说,相比于男性,女性在50岁之前血脂异常率较低,50岁之后开始逐渐超过男性。因雌激素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起到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且同时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形体美,会有意控制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所以50岁之前血脂水平较同年龄段男性普遍偏低。但50岁之后,女性绝大部分进入绝经期,失去雌激素对于血脂较低水平的保护作用,导致女性血脂异常率超过男性。”

中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最常攻击的群体

子宫颈炎症是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它常有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异位妊娠、不孕症、围生期感染等有密切关系。

“子宫颈炎分为急性子宫颈炎和慢性子宫颈炎。”医科院肿瘤医院科研处处长魏文强说,急性子宫颈炎的病原体可分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或内源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和生殖支原体),还有一部分病原体不清楚慢性子宫颈炎可由急性子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以为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此外,机械性刺激和物理损伤也能导致宫颈的感染。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妇科检查的总例数为899385例,人群子宫颈炎症检出率为12.23%,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6.43%,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为14.30%。“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正处在性活跃时期,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而且子宫颈局部呈糜烂样外观的例数可能较多,致使子宫颈炎诊断率较高。”魏文强指出,40~49岁女性发病率高,可能与随年龄增加慢性宫颈炎危险增加有关。国内有研究显示,慢性宫颈炎在30岁以后发病几率大幅上升,其中40~44岁为高峰,这与北京市的结果相符。北京市的平均绝经年龄在48.4岁,50岁以上的年龄组,卵巢功能衰退,因此该年龄段子宫颈炎的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发病率随女性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处于青春期前及绝经期的女性则很少发生。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妇科超声检査总人数1050019人,子宫肌瘤检出127908人,检出率为12.18%,检出率在50~59岁及40~49岁年龄段明显升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20.45%,明显高于30~3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6.17%。魏文强表示,这与子宫肌瘤雌激素依赖有关。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虽然大部分子宫肌瘤无症状,但仍不能忽视其对女性生育能力的潜在影响。“子宫肌瘤检出率增高与超声检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人对健康的重视有关,也与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饮食结构改变、体内激素水平紊乱等因素有关。”魏文强说。

乳腺增生包括生理性增生、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表现为青年女性经前有乳房胀痛,有时疼痛会波及肩背部,经后乳房疼痛逐渐自行缓解,仅能触到乳腺有些增厚,无明显结节。病理性增生临床称乳腺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近年来乳腺增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乳腺增生症在乳腺疾病中最为常见,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本次统计结果显示,乳腺检查总人数850845人,其中检出率位居第一的是30~3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6.19%,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2.90%,第三位的是18~2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0.13%。乳腺增生检出率在30~39岁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常被忽视的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引起的血尿酸生成增加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趋向高脂、高蛋白,加上长期缺乏运动等因素,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导致痛风和尿酸性肾病,还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尿酸血症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治中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同仁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陈东宁说,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除了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和肾结石外,还可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和预告因子。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并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多数学者认为,血尿酸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肥胖、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凝血失衡等,即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血尿酸检测总人数2398804人,其中男性为1306358人,女性为1092446人。总体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男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2.58%、18.43%和5.57%,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异常体征检出率顺位出现新变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慢病导致了全球疾病负担加重。从近几年的重大异常体征检出率数据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都是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

2014年“北京市健康体检阳性体征统计表(男/女)”中指标调整,2015年从事健康体检医疗机构使用新统计报表进行报送,异常指标检出率前十位顺位与往年有所不同。男性健康体检异常体征检出率排名前十位的为超重肥胖(52.45%)、血脂异常(40.77%)、脂肪肝(27.54%)、甲状腺结节(23.40%)、骨量减少/骨质疏松(23.00%)、幽门螺旋杆菌阳性(22.68%)、血尿酸升高(18.43%)、腰臀比异常(17.26%)、血压增高(17.01%)、颈动脉斑块(16.26%)。其中甲状腺结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颈动脉斑块为2015年统计报表中的新增指标。女性健康体检异常体征检出率排名前十位的为乳腺增生(41.63%)、超重肥胖(30.17%)、甲状腺结节(29.69%)、血脂异常(28.30%)、骨量减少/骨质疏松(28.26%)、幽门螺旋杆菌阳性(19.81%)、脂肪肝(14.70%)、腰臀比异常(13.55%)、子宫颈炎症(12.23%)、子宫肌瘤(12.18%)。其中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为2015年统计报表中的新增指标。

按健康体检异常指标检出率统计,各年龄段人群身体状况如下:70岁以下男性主要以血脂异常、超重和脂肪肝等为主,70岁以上男性主要以前列腺增生、颈动脉斑块和老年性白内障为主。70岁以下女性主要以乳腺增生、血脂异常和甲状腺结节为主,70岁以上女性主要以老年性白内障和甲状腺结节为主。

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上升

甲状腺结节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甲状腺结节中约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在一般人群中,甲状腺结节通过触诊的检出率为3%~7%,而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的检出率可以达到20%~76%。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结节的人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病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碘缺乏或碘摄入过多、吸烟、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等。”魏文强指出,有文献报道,在从事脑力劳动及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中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更大。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甲状腺B超检测总人数1345248人,其中男性721488人,女性623760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6.32%,其中男性检出率23.39%,女性检出率为29.69%。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检出率逐渐升高。在男性>80岁组及女性69~79岁组、女性>80岁组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达到50%以上。统计结果与国内外研究提示的“年龄愈大,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愈高”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相符。

男性更应警惕颈动脉异常

脑血管病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最直接原因,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最易通过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而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局限性斑块,可使动脉壁变硬。由于斑块内脂质崩解、组织坏死如糜粥,故名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首先见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1.0mm≤IMT≤1.5mm),若继续发展即可见到斑块形成(IMT>l.5mm),而严重者可造成颈动脉狭窄。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颈动脉检测总人数701302人,其中男性为387895人,女性为313407人。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6.26%,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9.56%。女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0.46%,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8.89%。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主任宋海庆表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颈动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及炎症反应、B族维生素缺乏等。”宋海庆说,斑块的形成主要经历脂纹形成、斑块形成,从稳定、不可见的斑块进展为不稳定、高危险性的斑块,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形成斑块的主要促发因素。

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急性感染潜伏期2~7天,胃镜下表现为胃窦急性充血糜烂,组织学检查黏膜层有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晨起恶心、反酸、嗳气、饥饿感,重者出现呕吐。”北京市体检中心航天桥分院院长李革新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组织的病原微生物,属革兰氏阴性菌,是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因。它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有研究发现,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检测总人数509363人,其中男性为282843人,女性为226520人。总体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男性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及女性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41%、22.68%和19.81%,男性人群检出率高于女性,通过对各年龄段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18~29岁的检出率最低,而80岁以上的检出率最高,其中50~59岁检出率亦偏高。

李革新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口-口传播,饮生水、生食蔬菜、食熏腌食物和吸烟等生活习惯可增加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她说:“通过喝生水和生吃蔬菜被带入患者肠胃,从而侵入机体并快速繁殖,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熏腌食物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损坏肠胃的屏障功能,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把人类健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府重视从“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出发,对高危人群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康复、减少痛苦,延长健康寿命,而健康体检正是实现早期疾病筛查与诊断的关键环节。

猜你喜欢

幽门颈动脉斑块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