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习环境的系统模型及其构建

2016-10-13徐春浪汪天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系统论学习环境

徐春浪++汪天皎

摘 要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思路要求以整体和系统的观念来研究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从而使得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外平衡。在系统论视野下,学习环境属于教育环境系统。因此,构建生态学习环境必须遵循系统论的方法论,在整体上把握其特征和构建原则,从内部环境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出发,使学习环境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关键词学习环境 教育生态学 系统论 模型

学习环境研究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关于“心理动力场”的理论研究。他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移植到了心理学领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在这里“场”主要表示人的心理环境。这对以后学习环境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勒温被誉为学习环境研究的先驱[1]。目前,我国学习环境研究领域的流行趋势是在教育技术学的支撑下,从心理学或是生态学的角度来构建学生学习环境,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校或是班级等微观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不能仅以单一的环境因素来衡量学习环境,而要秉持系统的观念从整体上来把握学习环境的特征,探索其构建原则,从内部环境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出发,使得学习环境各因素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一、生态学习环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1.生态学习环境的含义

荷兰开放大学教授Kiershner,P.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的地方[2]。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包括内容工具、人物关系和情境三方面[3]。综上所述,学习环境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以学习目的、过程和结果为导向,包含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学习者自身主体性资源为一体的条件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影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上至整个生物圈和智能圈,下至栖息或局部环境[4]。另外,基于系统论的方法论要求,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解释与处理研究对象的特质和规律[5]。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学习环境,内含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进而上溯到教育生态环境层面,形成一种上层以下层为中心,随下层的变化而变化,并时刻影响和控制着下层变化和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2.生态学习环境的特征

(1)系统性

生态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而言,基于不同的中心,整个生态环境被划分成无数个层级,从而形成无数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从属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进而属于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由此层层递进直至生态环境系统的顶层,生态环境系统由所有的子系统构成。其次,各层级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同层之间相互影响、上下层之间控制与改变的关系。

(2)主客统一性

一方面生态学习环境的物质层面,如地理位置条件、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生态学习环境的中心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学生拥有自身主体性资源。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会由于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不能仅以外部客观物质存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环境,即使同样的物质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其产生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3)差异与不平衡性

生态教育系统下包含了无数个具体的学习环境子系统,各子系统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与不平衡性。比如以社会群体为中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受到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各民族群落之间的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地区为中心,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造成学习环境在物质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另外,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其身心发展本身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就其自身发展而言,学习环境也具有不平衡性。

二、构建生态学习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教学活动永远具有教育性,因此教育性是学习环境区别于其他环境的重要特点。同教育一样,学习环境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尤其是面对基础教育学生,其心智发展正处于形成和上升时期,较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此阶段必须对学习环境里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和事物加以规避。

2.有效性原则

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对学习环境较为缺乏明确的认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多为被动地接受。因此,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必须要坚持有效性原则,要意识到“生态”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空谈,而是要追求学习环境优化的实际效果,不是为了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构建,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优化。

3.平衡性原则

上文谈到学习环境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会继续存在,并且不会消失。构建基础教育生态学习环境不是为了消除不平衡,使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都一样,而是旨在能够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从现实情况来看,生态学习环境的平衡性主要任务是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得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生态学习环境的系统模型

在生态学习环境系统中,自上而下形成三中心三层次的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模型中,左侧的圆框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心,右侧的方框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从而形成自下而上改变与反馈、自上而下控制与影响、同层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的良性循环系统。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系统为学习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系统,也即是学习环境的微观生态,它从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演化而来,而学校教育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系统则称之为外部系统,也即是学习环境的宏观生态。在一般系统论中,系统概念的外延首先必须满足一般性的要求,即它的外延包含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系统,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核心原则[4]。这意味着,我们在构建生态学习环境时不能把同层或是上下层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打破,孤立地对待。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系统论学习环境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