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6-10-13苏建明陈容唐灵余国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苏建明 陈容 唐灵 余国源

摘 要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建设有三条策略:一是课程内容设计的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确保有的放矢;二是课程形式坚守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促进价值观形成;三是课程教学坚定的信任、尊重、共生三大原则,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由此构成的“三维”模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载体、为青少年健康迈过风暴与骚动并存的初中阶段提供帮助、为初中学校的班会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具有多方面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育德课程 自主体验

一、构建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的意义

1.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定的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改进课程育人,开发有效的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1]。我们希望通过校本化行动研究,建设一套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的育德课程体系,为初中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载体,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进而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2.为青少年健康迈过风暴与骚动并存的初中阶段提供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青春期是情感骚动和心理风暴与压力并存的一个时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精神上对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玩手机特别着迷,物质上穿戴名牌,生活上衣来伸手,性格上骄横任性和父母顶撞,心理上特别逆反,极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孩子们青春期的到来而来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使青少年们困惑、躁动,他们的身体发育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心智却远远没有成熟,因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特别多。这表明初中阶段既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容易产生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路的“分水岭”[2]。正是如此之关键,我们更应该在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路径上做出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科学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中有所反思,让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并形成长久稳定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帮助学生调适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学习兴趣、思维习惯,为初中生健康顺利地迈过风暴与骚动并存的初中阶段提供帮助。

3.为初中学校的班会课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考察现实中的班会课,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班会课内容简单、空洞,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班会课教学方法单一,重说教、轻体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情感体验、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平衡。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所需信仰不能硬灌,所需态度不能粘贴上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主张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做人,做好人。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试图通过对“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的研究,将德育与学生的主动性实践体验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初中学生的班会课程体系,为初中学校的班会课程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二、构建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的策略

初中学校“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从注重育德者的“教育”向注重初中生“体验”的转变,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教学等方面统筹设计。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实施的核心,课程形式是课程体系实现的外在表现,课程教学是课程体系实施的纽带。三个维度有机融合,缺一不可,构建三维度模式。

1.课程内容坚持系统性、针对性、时代性,确保有的放矢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元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石,必须遵循系统、连贯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是指既要避免零敲碎打、断断续续,又要考虑全面育人,不头重脚轻。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指的是课程建设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连贯的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为“3339”体系,即育德课程分为三个学年,每年设计3个课程主题,每个课程主题设定3个育德点和9条具体的实施路径,还配套了相应的课程要求和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七年级设计了“我是初中生”“班级管理我来干”“说实话、办实事、做真人”这3个课程主题;在八年级设计了“担子挑在肩”“仁者爱人”“自胜者强”3个课程主题;在九年级设计了“志存高远”“振奋的生活”“相信自己,我能飞得更高”3个课程主题。

每个课程主题下面设计了3个育德点,主要来自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选取民主、文明、自由、公正、法治、爱国、友善7个育德点。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提炼,如将“诚信”破解为“诚实、守信”,将“敬业”提炼成“进取、坚持、乐学”3个育德点,将“平等”体现在“规则”这个育德点中。三是根据初中生的育德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而得出的育德点,如将“富强”分解成为“富”与“强”两个部分,其中“富”既体现在“有抱负、有理想”的追求中,还在“理性”这个育德点中设计了“如何看待社会中的‘仇富心理”这一实施路径来辨析,而“强”则体现在“自强、自控、自信、自励、智慧”等育德点中;对于“和谐”的理解,在“团队、宽容、责任、担当、仁爱、孝顺”等育德点中得以体现。各个育德点又有机地融入各自的育德主题中,从刚入校的新生到九年级的毕业生,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又一以贯之、浑然一体。

2.课程形式坚守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促进价值观形成

育德课程形式同以教师为切入点的教学形式有区别,主要指的是班会课的形式。朱小蔓教授在《情感德育论》中说:“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3]石川勤在《中学生自学法》中介绍了自动上弦式学习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旋转转子的意欲,及“主动性”;二是要有实际上弦的“行动”。而在行动这一条件中,“体验学习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石川勤认为,如果不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力量去进行体验,就不会取得好成绩[4]。因此,育德课程形式的含义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框架指导下,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体验、自主提升为主要流程,通过观察、调查、品味、动手、研讨、辩论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文化、心理和生命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加深对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道德内驱力[5]。我们把这种课程形式称作“自主体验式”,主要有自主性、体验性和丰富性3个特点。

自主性,即课程需要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我们进行了实施路径的设计,对每一堂课的具体环节未做进一步“限制”,这是“留白”,留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空间,进而自主设计、组织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兼顾了课程内容的框架指导,不偏离方向,给予学生自主设计的自由。在班会课上,学生是课程的“导演”,是活动的“主持人”,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在调查“如果班会课让你和几位同学来组织,你乐意去做吗”时,77%的同学表示乐意。我们认为这既是大多数同学对自主这一方式的认可,也是实施自主体验式课程以来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体验性,是指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能使人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本课程所说的体验性,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现实的体验,为其价值观的形成留下深刻印象。为实现体验性的课程形式,一是设计实施路径时,在课程形式上要进行便于学生产生体验的设计;二是在学生进行活动设计时,务必指导自主设计的学生考虑到同学们怎样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相关的“体验”;三是为“体验”搭建表达的舞台,通过体验—展示—交流—碰撞—提升,来实现课程目标。

丰富性,指的是课程形式的种类很多,能够不断地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任小艾说的“我们要用五十种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用一种办法去解决五十个问题”就是这个道理。课程形式的丰富性对于学生长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初步设计了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社区实践、论文撰写、专题辩论、创新设计、科技制作、活动设计与编制、故事会、演讲大赛、游戏活动、征文比赛、开放式课堂、主题讨论、阅读欣赏、设岗育人、自主竞选、自主培训等18种课程形式,并且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课程形式。

3.课程教学坚持信任、尊重、共生三大原则,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因此,育德课程教学维度的重点从教师的实施角度出发,提出了信任、尊重、共生三大教学原则。

信任原则,是指教师对学生给予期许和对其能力的肯定,从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结果。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当教师相信自己的学生一定能行的时候,无疑给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被信任的情感需求,这也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与和谐,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信任原则在本课程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体验、自主提升的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行。

尊重原则,即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是文明这一价值观的外显方式之一。尊重学生是对教师素养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作为一种课程元素,要用自身的行动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和影响,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课程教学中的尊重原则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诚相处、平等相待的同时,更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善用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别人在活动中的一切真实体验,达到保护学生参与自主体验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有了尊重原则,学生自主组织时课堂的规范性、氛围的和谐性才更有保障。

共生性原则,是基于生态学理念的教学原则。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放在课程教学中与教学相长原则有共通之处,都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动态的信息互动,通过这种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本课程中的共生性原则在原有信息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还着力于强调合作与指导。设计一堂有质量的自主体验式班会课,对多数学生现有的能力而言,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同组同学的精诚团结、分工合作,也需要老师指导,尤其是在准备阶段的真诚帮助和结束阶段的反馈点拨。当然这并不是指老师单方面的指导学生,同时老师也受到学生的影响。

朱小蔓教授指出:“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关心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关照学生的心灵成长?我们在初中阶段找到了班会课这一切口,建设“自主体验式”育德课程体系,探索出了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教学三维度行动模式,以期贴近初中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以期契合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需求,以自主性、体验性、丰富性、系统性的策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Z].教基一[2014]4.

[2] 覃洁莹.在初中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5(11).

[3]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石川勤.中学生自学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5] 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