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山词对唐诗的化用

2016-10-13高安琪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化用唐诗

高安琪

摘要:在宋词中化用唐人诗句,是宋代文人的普遍做法,也是古今学者都相当重视的一个话题。历来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轼、周邦彦、贺铸等人,而晏几道除了《临江仙》一词化用了五代翁宏《春残》诗原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外,对于唐诗的化用却鲜少为人提及。实际上,小山词也是宋词化用唐诗的典范,从中可以认识到化诗入词的技法、成因和文体意义。

关键词:晏几道;小山词;化用;唐诗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晏殊第七子,北宋婉约派词人,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在名家辈出的北宋词坛中独树一帜。晏几道的主要流传词作为《小山词》,存词260多首。曾有人做过统计:“细检小山词,260首词作里有127首共170余处借鉴唐诗,占词作一半,涉及相关诗人达61人之多。” 可以说,化唐诗入词是小山词的鲜明特色。

一、化诗入词的理论背景

“以诗为词”之说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在词中化用诗句在宋代词坛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重要词人都曾在作品中移用、点化唐诗,且化用方式多种多样,或是原封不动、移用原句,或是改易文字、保持原意,还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等。

前贤最为津津乐道是苏轼、周邦彦对唐诗的化用,尤其是周邦彦,自南宋陈振孙谓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櫽括入律,浑然天成”(《直斋书录解题》)之后,清真词俨然成为宋词化用唐诗的代表。事实上,宋人填词用唐人诗句,正如元人制曲用宋人词句一样已发展为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蕙风词话》曰: “两宋人填词,往往用唐人诗句,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词句”,又言“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确切地讲,北宋人填词最喜化用唐诗,南宋、尤其是辛弃疾之后,作词已不限于用唐诗,几乎经史子集无所不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宋词运用唐诗可谓“理所当然”:“其一,宋词基本属于‘听的文学,迁就听众的文学积累是一种写作策略,而听众最熟悉、最丰富的文学积累莫过于唐诗。其二,宋词多即席创作,必须快速完成,用前人诗可以提高创作速度。由于文体不尽相同,宋词之用唐诗,时人不以为‘盗,甚且认为是一种特别的才能。” 况且,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毕竟有限,而诗人的遭际和抒发的情感往往古今无异,在相同的心境下,面对相似的景物,很容易与前人所述产生共鸣,在诗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前人的意象、语词甚至成句。

考察晏几道大量化诗入词现象背后的原因,除了宋代词坛整体氛围的作用,还有好友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的影响。黄庭坚有言:“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认为自创新语最难,借鉴学习甚至模仿古人进行创作,早已是文学史上的客观存在,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将旧的典故进行翻新改造,并赋予崭新的意义,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即“点铁成金”。黄庭坚不管是在诗歌创作还是诗学理论中均善于学习模仿他人,并融入自己的东西,自成一家。

尽管有“特剽窃之黠者耳” 的讥讽,黄庭坚此主张一经提出,在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当时的许多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启悟,与其相交甚笃的晏小山自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小山与黄庭坚等人诗酒唱和、切磋琢磨之间,小山自然能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并将此影响和所得用于自己的令词创作实践中。

二、化诗入词的创作技法

(一)化用原句

小山词直接化用诗歌原句最著名的当属《临江仙》,其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向为人称道,却并非小山原创,而是出自五代时期的诗人翁宏之笔,诗题作《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这首诗不甚为人所知,“落花”一联淹没其中,也未能大放异彩。而晏几道未改一字,以诗入词,却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全诗点睛之笔。

推究其原因,此二句紧接“春恨”二字,细致描绘了春天的景物与主人公的心情。主人公凝思伫立的静态与落花、微雨、燕子这些常见之物的动态形成了鲜明对照,而此时主人公的内心思绪纷乱,在春恨中寻找着往事,动静动的模式呈现了立体的抒情效应。此联所创造的孤寂凄迷的氛围与起句“梦后”相合,所抒发的怅惘感伤的意绪又与上句“春恨”相应,与全篇的意境浑然一体,既营造了朦胧柔美的氛围,又烘托出词人孤寂惆怅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全词的精神所在。

同样全然借用诗歌原句的还有“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临江仙》),乃是直接化用唐代张籍《赠王建》诗中“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之语;“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虞美人》)化自陆龟蒙《和袭美春夕酒醒》中的名句“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等等。

(二)妙取其义

除了直接挪用唐诗原句,晏几道还善于句意化用,将前人的巧妙构思通过改写的方式为己所用。譬如《鹧鸪天》中的名句“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便是化用自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和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与诗句相比,小山在上下句动词前面各加了“剩”、“犹”两个表状态和程度的副词,把相见时惊喜、疑惧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同时又形成前后呼应,顿时“变质实为婉转空灵矣”。

晏几道《蝶恋花》中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乃是化用白居易《花非花》“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其父晏殊《木兰花》亦有“长于春梦几多时,散如秋云无觅处”之句,都是用去留无踪的春梦和飘忽不定的秋云这两个意象,来表达空虚怅惘之情和无从挽留之憾。而此词结句“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化用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诗句“蜡烛有心怜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附物寄情,又以“夜寒”、“空”加以渲染和衬托,将依依不舍的缱绻惜别之意刻画得真切动人。这首词成为千古名篇,与小山的“点化”之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又如晏几道《菩萨蛮》中写眷恋春光的妙语“莺啼似作留春语,花飞斗学《回风舞》”乃是从“诗鬼”李贺《残丝曲》中“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两句化出;《鹧鸪天》中“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则来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然而置于词中,浑然一体,丝毫不觉生硬。

(三)檃括全诗

宋词化用唐诗最彻底的形式便是“集句词”与“櫽括词”。北宋王安石首创“集句诗”和“集句词”,其后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也创作过大量的“集句词”。诗篇借鉴涉及整首诗,指的是全篇取材于唐诗,袭用唐诗句意,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剪裁改写,即对唐诗的檃括。檃栝词涉及两种文体的转换,需要很深的“熔裁”之功。《小山词》中檃括全诗的情况很少,现略举三处:《清平乐·笙歌宛转》檃括李白《越中览古》,同是借由描绘吴王夫差的享乐生活,抒发历史兴亡之叹,其中第三句更是只改动一字便被搬入词中;《浣溪沙·家近旗亭酒易酤》下片系檃栝韩翃《赠李翼》诗,仅变更了顺序和词语,属于局部檃栝;《浣溪沙·莫问逢春能几回》檃栝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三、由“化诗入词”看晏几道的创作观

晏几道生活在离唐代很近的北宋时期,博大精深、成就非凡的唐人诗歌自然成为其主要学习对象。小晏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谙熟唐人诗歌。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提到晏几道“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可见其深厚的文学积累,因此,他对唐诗是深谙于心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何况晏几道既有出人的天赋,又有其父的熏陶和自身的潜心钻研。在阅读并且领会了唐诗的意趣和妙处后,在填词之时,一些诗中的意象和词句常会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晏几道在自序中说:“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这里小山阐发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接续已经“无传”的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感而发的创作传统,将自己的情感志意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黄庭坚《小山集序》称其“乃独嬉弄於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小晏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纯粹的诗的语言,而不是内容更丰富的慢词,因此选用更纯粹、抒情性更强的小令,去芜取精,更为本色,更为当行,如此小山词便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综观小山词,晏几道化用的诗句几乎全部来自前人诗词,以唐代诗歌,尤其是盛唐和中唐诗歌为主,也有南朝和五代诗人的句子,较少化用同时代人的语句,这也源于小晏孤高耿介的性格和坚持固守小令这一阵地的宗旨。

晏几道虽然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在“浮沉酒中”、在莲、鸿、苹、云的清讴中写出来的,其原始目的是为了“自娱”、“娱客”、“为一笑乐”,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似乎与世人并无二致,但其实际却是“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即实证了时世的沧桑变化,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可见晏几道的词学观相较于之前主要重视词体的娱乐功能和消遣特性,已经开始对词体的抒情特性、价值功能、和创作规律进行自觉的思考,尽管这种思考尚显不成熟,但却有着以诗体为参照、追求诗的精神这样一个特质,对于提高词体的地位大有裨益。

词是在继承唐诗的创作艺术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裁,它的句式长短交错,变化多端,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使题材更自由,语言更委婉。词是配乐而唱的,在用语典时首先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曲子的韵律,其次还要符合自己创作的词作的意境。小晏做词时较重视词的乐感,所以词作中直接照搬前人诗句的词作相对较少,并且这些化诗入词的作品都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不仅勾起读者心目中对前人诗句固有的美好印象,同时又会赞叹词人巧于剪裁拼接,从而获得一种亲切而新奇的感受。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宋词成为继唐诗之后最重要、成就最高的抒情文学体式,绝不可能是横空出世、孤立发展的。唐诗在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等方面,均对宋词有明显的影响。其实宋词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唐诗卓越的成就和纯熟的技巧是分不开的。在词中大量化用唐人诗句,也是宋词对唐诗在格律、取材、语言和抒情手法等方面传承和借鉴的一种体现。

小晏的化诗入词正是在宋代词坛的整体氛围下,基于他自身对词的认识和态度,并受到黄庭坚句法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宋词继承了唐诗的语汇、意象,而绮艳婉约的小山词与唐诗存在一定的渊源,不仅增强了小山词的抒情性,也更加密切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宋词对诗句的化用并非全然的截取甚至盗窃,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形到神、渐趋超越的发展过程。正是这种与诗合流的雅化以及对词体本质的回溯,使宋词既成为独立的文体存在,同时又传承了正统文学的秉赋,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杏:《小山词与唐诗》[J].《安徽文学》,2011(7):103.

[2]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8.

[3]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4.

[4]钟振振:《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J].文学评论,2009(4):63.

[5]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75.

[6]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523.

[7]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3.

猜你喜欢

化用唐诗
品读唐诗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
E Flat Major Chord 透射出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作曲密码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