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性探索

2016-10-12杨萍

考试周刊 2016年78期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践性课堂教学

杨萍

摘 要: 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一特点被忽视导致德育课效果差,学生反感。德育课堂应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评价体系,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职德育 课堂教学 实践性

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但目前的德育教学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只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作用,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觉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弱,知识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感性强,实践能力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接受德育知识,才能浸润他们的心灵,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一、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授越来越精彩,浸入学生心灵东西的越来越少。

教师备课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一堂课的内容讲得更精彩,收集案例、组织语言,感情丰富、情绪激昂,但最致命的是忽视他们的听众,甚至有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越置身事外的状况。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认为教学就是教,就是“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忽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这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地教,也忽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德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2.课堂和课下两张皮,学生没有将课程要求转化思想情感、行为习惯。

德育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下课后学生就忘到九霄云外,考试也是检验知识理解,并没有检验德育知识的实践成果。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收器,抹去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掌握教育理论德育知识时,不但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和表面认识上,而且几乎无法对将掌握的理论内容自觉内化为自身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职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3.德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现状。

现行的德育考核评价方式是: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却无法考查学生平时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及运用能力,这都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内化和品德的养成;重理论知识而不关心学生实际,只是为考试而考试,而不是学生情感、态度与运用的综合提升过程;只有教师评价而缺乏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课堂,使得教师很难发现学生课外的闪光点,也不能客观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德育实践。

二、应对措施

1.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教学的实践性。

老师“教”学生“学”,单纯以教为主,忽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对德育课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中职学生思想丰富、活跃,喜欢平等对话、新鲜事物,他们不喜欢老调常谈,也不喜欢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了解学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学生最需求最前沿的知识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教育、服务、引导和发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德育教学要重视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体验、自觉感悟教育要求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他律发展为自律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是实现有效德育的手段之一。皮亚杰的德育理论表明:道德的发展总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实现道德要求从他律到自律的条件是:当教育因素触及人的精神需要时,受教育者才能处于积极地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过程。实践是解决德育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径。德育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特别是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在德育课程中采取单纯的“说理”、“讲解”等方式,不仅不能被学生接纳,同时可能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逆反心理,引起德育课程教学的危机。教育内容体系的安排过多地阐述理论知识层面,从而形成教育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矛盾的尖锐性,激发教与学之间矛盾的激烈性。为此,德育课程的实践性探索是德育教育的生命力。

2.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德育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教师与学生首先以人与人的身份相互尊重与交流,在相互尊重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教师那儿学会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交流;教师从学生那儿获得为师的尊严与成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态度上不好,不尊重学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全面抵触教师,哪怕学生明知这样的抵触会让自己在学业的道路上“终不食而死”。好比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多吃点好长身体,于是每顿不但大鱼大肉还急吼吼地往孩子嘴里塞,殊不知,在没有多种味道搭配的情况下,在没有正常进食速度的情况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吃饭,甚至到厌食的程度。吃饭尚且如此,学习学科知识又能好到哪儿去。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德育教学目标。

德育教学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背景,以学生在企业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德育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文化精髓。企业文化是培养职业道德的沃土,抓住企业文化精神,让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犹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淡化教育色彩,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考虑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需求,强调在实践体验中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内化为道德意志,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才能说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效果。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体现德育的实践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文件,其强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传统的期末学业成绩考试,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这样的测试让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死记硬背的教学风格,无法使学生对德育课感兴趣,无法真正理解或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一张试卷根本不能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卷面分数与学生的德育水平并不成正比。因此,需要选择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试验用多样化形式进行对学生的考试。如分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社会实践三部分,形式分为开卷和闭卷,基础知识和理解知识在课堂上考,社会实践教师出题后,可以在课堂外求助家长或朋友完成,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为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吴东星.《中职德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存在的弊端》.

猜你喜欢

中职德育实践性课堂教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