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2016-10-11周锋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文思维教学进度高中教学

周锋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深层次广泛了解语文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以此促进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教学;语文思维;教学进度

现代应试教育中,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巨大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在语文学习上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的学习而未能更深的思考。高中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受到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影响,更多的老师是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人的思维能力是具有极大发掘潜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具有极大意义。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开始改变以往的单一灌输方式,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思考创新之门,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所谓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以教材为模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学生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给以及时的解答。这样的传统教育,知识面只局限于教科书,所有的练习都有参考答案或者以老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对于习题的练习也是分类型,一个类型的题有一个类型的答题模式。这样的教学观念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的发展。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打破这样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授课时,可以在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播有关于高中语文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提供基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创新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勾践不选择卧薪尝胆,会有怎样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描述他们心中勾践卧薪尝胆时的心理活动等等。

二、合理创设情境,培养语文思维探究能力

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情境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他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适当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高中语文教师设置好的教学问题的解析来完成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其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心中所想来完成解答教师创造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教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学道具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录音社会播放相关荷塘月色的影片或者音乐,让学生来感受荷塘夜色当中静谧美好的气氛和环境。学生通过教师创设出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理解了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其中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荷塘月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荷塘月色在自身的创作背景下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通过高中语文教师在其中设计好的开放式的教学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逐步揭开自身的所寻求的答案真相。在完成了对问题的解答时,也就培养了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培育理性勇于创新,让学生巧于思辨

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指出:“当前的阅读教学缺少思辨,缺少必要的、有质量的思维活动。”究其原因,语文课堂缺乏必要的“理性”。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既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也不是老师自我展现的舞台,更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受到理性的制约。故而,余党绪老师提出了“呼唤课堂理性”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理性,就“不仅意味着情感要接受理性的教师节制、调控与引导,也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秩序、流程与策略必须置于理性的干预之下”。追根究底,这种充满思辨的理性思维,主要是一种凝聚创新意识的批判性思维。语文课堂更需要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要有反弹琵琶的创新意识,诸如此类批判性的问题:《项链》难道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吗?杜甫写于不同时期的《登高》和《登岳阳楼》的情感真的一致吗?后人认为《题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这个“敲”字用得好,你同意吗?有没有更好的字?……所有这些批判性的疑问,都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结果,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巧于思辨。

四、利用诗歌意蕴,激励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借助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语文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之内,而要把文本放入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中去,把文本置入合适的背景中去读、去品、去辩,进而感悟出语文的人文性。诗歌鉴赏既然是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那就必然取决于再创造者的主观条件,带有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南朝梁刘祝著作的《文心雕龙·隐秀》所说“是以文之英葵,有秀有隐”,指的就是“意蕴”,对于诗歌来说,指的就是含蓄之意,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深层的内涵。团在对诗歌的鉴赏中,可以进行丰富、恰当的联想和再创造。教师应适时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探究诗歌的意蕴,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以情境为辅,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的内容中有着许多创新内涵,所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大胆改变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182.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53.

[3]刘洁兰.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0:69-72.

[4]朱喜斌,魏娟.研究性学习专题对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利用[J].学周刊,2016,05:37.

猜你喜欢

语文思维教学进度高中教学
“进而不顾其安”是师德问题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