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到精彩处 云卷云亦舒

2016-10-11徐宜南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

徐宜南

摘 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教学为基本形式,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

关键词:发问;精当;有效;自主;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改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教学为基本形式,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这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的提问方式,通过改变发问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发精当之问,提出更少问题

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要么一上来就向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实施问题轰炸;要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步步紧逼……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因问题太多、太杂、太琐碎,使学生疲于应付,缺少了从容思考的空间,因而丧失了思维的深度,很难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问题没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推进器,反而变成了窒息学生创造力的风雪冰霜。

在授课时,教师必须提出精当的问题,使一两个问题成为学生打开文本门径的钥匙。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的“纸币”时,我问学生:“既然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那么,国家能不能靠多发行纸币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影响商品流通。

二、发有效之问,提出更好的问题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

1.探究性问题。设置的问题有探究性,才能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问题给学生提供有效线索,启发引导,使之注意利用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

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时,我模拟了一个朋友圈的群聊,参与聊天的分别是奥巴马、习近平、朴槿惠、普京、安倍晋三,共同探讨如何处理朝鲜半岛的纷争,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很快总结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过程性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程性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发问增进学生的判断推理、联想想象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个或几个问题逐步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去思考。如在哲学教学中,讲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我先打出了一则广告:“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此时立刻设问: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们很快抓住了“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趁势再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举出了教师与学生、男与女、前与后、高与矮、轻与重等关系,从而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区分开来,突破了教材的这一难点。

3.开放性问题。俗话说:文无定解。每位学生对命题的阅读和理解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回答,提倡学生用自己的体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理解。

例如在探讨“人定胜天”这一命题时,有学生提出: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失衡带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水平面上升等问题,这正是人类盲目开采资源、过分夸大人类的改造能力、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不仅未胜天,反而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这不正说明人不能胜天吗?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钻研精神以及答案的正确性。接着设问:还有同学从其他角度谈谈吗?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类从屈从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人定胜天,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否则,就会走向反面。有的说,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就不能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也有学生从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说明,人定胜天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不能对“人定胜天”的命题绝对化呢?就有学生回答了: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同学们开放式的讨论非常精彩。

三、发自主之问,更多的问题由学生来提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最根本的是学生要善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发问的宗旨也在于引导学生会发问,真正平等地与文本、教师对话,在学习探究中质疑问难、不断增强思维的活跃性与深刻性。首先,通过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呵护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心理。其次,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问。

四、教师要提高学科素养,准确答问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总希望获得即时的、满意的答案,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故教师在平时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到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时候,一位同学站起来提出问题:“老师,您说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那么我们学生也是中国公民,也可以信仰宗教么?”此言一出,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我这儿,盼望老师给予正确的解答。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解答:

1.宗教的本质是非科学的,它依靠一种根本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神的力量来对社会发生影响。

2.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是说,我国教育不能宣传宗教迷信,只能传播科学思想和理论。

3.信教和不信教是公民个人的事。

4.为了使中小学健康成长,社会、学校有责任引导他们爱科学,学科学。

同学们通过我的解答,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了全面的理解,在课后看我的眼神也充满了敬佩之情,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由此造就出一批有发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
物理教学“四忌”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