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维度下文学概论课案例化教学的思考

2016-10-10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概论讲授

朱云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维度下文学概论课案例化教学的思考

朱云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文学概论课对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起着关键作用,采用案例化教学可以扭转该课程课堂授课的枯燥性。案例化教学不同于案例法教学,从目标上看,它要求精选知识点;从方式讲,它包括理论式案例教学和实践式案例教学两种模式。

应用型人才;文学概论;案例化教学

一、文学概论课的教学困境

文学概论(又称文学理论或者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或者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中文专业七大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概论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掌握程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文学原理,在面对具体作品的时候,他将失去判断能力,因为他不明白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不好的文学。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人云亦云,这显然不利于他对文学史课程的学习。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文学概论课在整个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既体现在说、写和读的能力上,也体现在思想思维和人文素养上。事实上,如果思想不丰厚、人文素养浅薄、思维僵化,学生的说、写和读的能力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从体和用的角度看,前者是体,后者是用。体不厚,用难成。因此,一个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首先要具备深刻的思想、丰厚的人文修养和灵活多变的思维,而这要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程习得。在文学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阅读文学经典,用阅读的方式与文学大师对话,能较快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拓展其人生阅历,启发其自我思维。而阅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大师对话,学生必需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如果学生对基本的文学理论掌握不够,阅读和对话将很难有效进行。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文学概论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一点也不夸张。

然而,教学困境恰恰也在这里。文学概论课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用,然而它又是学生最感头疼的课程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学概论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相较于文学史课程中作品讲授的感性,文学概论课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有学者对此曾发出感慨:“纵观几十年来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反馈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文学概论是他们最感枯燥乏味、最没有收获的课程。”[1]根据多年的文学概论课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恰当的改变教学模式能够改变文学概论课的这种尴尬处境。近几年来,笔者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说明的是,文学概论课的案例化教学模式和案例法教学模式是不同的。案例法教学强调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学理论讲授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图解。而案例化教学不仅是通过实例的演示,用以化解理论的抽象,而且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要求的变化。

从教学目标上说,案例化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当前的文学概论课程,从重点大学到普通应用本科院校,在内容体系的安排上是一致的,都注重知识传授的完备性,其中一些知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很有价值,但从应用的角度看却没有多大实用性。比如文学的起源问题,这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由于技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文学起源目前仍然是无法解开的迷。有学者认为,“在美学史上,艺术起源学说(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这段话也可说是谈论文学的起源——引者注)真可谓是自具机抒、蔚为壮观,如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无意识论、巫术论、旧式图腾论、萨满信仰论、符号说和投射论等。几千年来,如此众多的艺术起源学说不但积聚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而且,每一种学说似乎都有自己的存活机制。这种情形,实在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和无所适从之憾。”[2]将一个尚且谜一样的前沿研究问题放在大学本科低年级来讲述,本身就不是很合理。更何况,了解文学的起源对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文学概论的案例化教学,不仅仅是在讲授时运用案例,而是在讲授之前,就把案例的选择贯彻到知识点的选择上去,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案例。而且,案例化教学精选的知识点案例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文学概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化解他们觉得文学概论课程是“最没有收获的课程”的偏见。近几年,笔者讲文学概论课时,开始注意知识的取舍,如阐述文学抒情时,就精讲文学抒情与自我表达、文学抒情与宣泄的关系,因为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文学作品中抒情的质量和抒情的方式,对其进行详细讲述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相反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对抒情话语的特点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则予以淡化。因为是否了解这些特点,对学生的阅读实践并没有多少帮助。对这些问题强行讲,不但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挫伤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用才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知识的有用性,其听课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从教学手段上说,案例化教学不仅仅是用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文学理论,还应该包括实践式案例和理论式案例两个层次。所谓实践式案例,就是一般所谓的举例分析。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通过举例的方式,确实能有效地化解文学理论讲授的枯燥性,“恰当的举例能使抽象枯操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令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对于尚未培养起理论兴趣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心理学认为,人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和工作,其效率较高。教师在讲授文学理论时适当地引入一些文学实例,可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使其在审美愉悦中接受知识。”[3]

这里侧重谈谈理论式案例。所谓理论式案例是将文学的基本理论分解成学者的一个个具体观点,以化解理论讲授的空洞性。比如,在讲“文学是人学”这一理论观点时,避免从一般的理论角度去论证它,而是结合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这一经典篇目进行讲授。又比如,在阐述文学的审美特性时,也避免从一般的理论角度去论证它,而是结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进行讲授。这样一来,抽象的理论问题就和具体的理论观点结合在了一起,以这样的方式讲授文学理论,不仅能让学生懂得特定理论的基本内涵,而且会让他们明白这些基本理论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经典文献,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论修养,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材料的指引。在这一方面,有些学者已经做得很好了。如童庆炳主编的《新编文学概论》和畅广元、李西健主编的《文学理论研读》,这两本文学理论教材都直接在书中引入一些经典文献,并通过阅读导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些经典文献。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理论式案例教学。

三、理论式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理论式案例,还是实践式案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从理论式案例的角度看,既要避免面面俱到,同时又要保证理论讲授充沛的学理性。比如,美或者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柏拉图时代一直到当代,不同的学者对美或审美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在理论讲授时追求面面俱到,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对刚刚接触文学理论的本科生而言,讲得太复杂,反而会弄乱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在讲述审美这一问题时,并不完全展开李泽厚关于审美的所有阐述,而仅仅涉及其关于“自然的人化”的相关理论阐述。在理论讲授的时候,如果讲得过多,同样也会弄乱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讲授事件分类时曾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巴尔特在《叙事结构作品导论》中,按照事件在叙事作品中的功能,将它们分成了四种类型[4]。笔者原先讲述这个问题时,为了追求全面性和严谨性,就根据巴尔特的分类给学生讲解,最后越讲越乱。后来,改变了讲法,接受了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版)的简化讲述,将事件分作推进故事进展和展示人物性格或生存环境两类,学生不但不感觉思维混乱,反而非常感兴趣,认为学了之后极有收获。可见,在进行理论式案例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当然,简化理论的讲述,不追求面面俱到,并不意味着以损害知识的学理性为代价。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要对所阐述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一是通过对各种理论模式进行比对,选择最接近真理,又最容易处理的理论观点进行阐述。如在讲授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时,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反复对比,采纳了詹姆逊和王元骧的说法,即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特指反映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的那部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具有约束人参与共同社会实践的功能[5]。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反复地对比和罗列各种理论观点,这看起来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其实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既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接受所授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所阐述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最接近真理的理论观点以案例精讲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同时以参考书目的方式告知学生还有其他不同观点,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二是在理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准确地理解所选择的理论案例,并且要能够用浅显的语言简明地将复杂的理论问题表述出来。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年轻教师的课,深刻感受到有的教师在讲述一些经典理论案例时,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自己所选择的案例;或者是正确理解了,但在讲授时又无法用浅显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案例虽然选择恰当,但是无法通过浅显的语言进行有效传达,仍然不是优秀的理论式案例教学。

四、实践式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式案例对于化解文学理论讲授的枯燥性有很大的作用,而且这点显然已经被很多教师注意到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实践式案例教学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要注意案例选择的经典性,最好是选择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选择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普遍熟悉,可以省去背景介绍的时间;二是当我们用文学理论去阐述这些经典作品时,会得出一些学生在文学史课堂没有接触到的观点,这会有力地强化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力,进而提高文学概论课的魅力。比如,笔者在讲述意识形态批评时,侧重分析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很多人认为《边城》是没有意识形态立场的,但笔者通过分析翠翠在天保、傩送间的爱情选择,以及傩送在翠翠、团总女儿间的爱情选择,指出前者反映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对,后者反映了对金钱交换婚姻的否定,它们两者共同表达了对自由恋爱婚姻的肯定,而这就是《边城》中的爱情观。然后,再结合前几年的热门电视剧《蜗居》,指出《边城》中的爱情观并不是人人都认同的,它只是反映了沈从文这类知识分子的一种立场和态度,只是代表了他们这一类人对生活的要求和愿望,因而也是有意识形态立场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力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二,要注意案例选择的当下性。选择当下的案例,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二要通过分析一些现实的案例,能够更有力地显示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比如,笔者在讲授事件理论时,在分析展示人物性格或生存环境事件的作用中,就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分析。通过对比,笔者指出,很多武侠小说只注意情节的紧凑和故事的完整,不注意用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或生存环境,所以很多武侠小说看的时候很精彩、很过瘾,但看过之后很快就会被遗忘;相反,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这一点上就很不相同,他注意通过事件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看过之后很难让人忘记,尤其如郭靖、岳不群等人物形象,由于对人物进行了人性内涵的深层揭示,因而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样讲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展示人物性格或生存环境事件的作用,而且在对教师的分析能力感佩的熏陶中,强化了其关于文学概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要注意案例处理的适当性。恰当的实践式案例讲授可以有效化解文学理论讲授的枯燥性,但处理不当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最需要避免的是讲授同一个理论观点却连续列举多个案例。根据笔者的经验,讲授任何一个理论观点,第一个被举证的案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所以这个案例一定要选好。这个案例选择好了,会迅速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和听课兴趣度。而从第三个案例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会直线下降。到第四个案例,学生不仅注意力会下降,而且还会表现出反感情绪。所以,实践式案例选择的原则应该是精选第一个案例,最多不超过三个案例。另外,讲授不同理论观点时,可以用同一个案例,这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反而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讲授小说情节时,笔者举证了《祝福》,到讲典型理论时,又再一次举证了《祝福》,这样就可以通过《祝福》这一个案例,把小说的情节知识和人物的典型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案例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对文学概论这样的纯理论课程是如此。当然,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到更好,如何对文学概论案例化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还有待于继续努力。

[1]欧孟宏.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03-105.

[2]郑元者.试论劳动说与模仿说的有效性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73-79.

[3]刘文斌.举例在“文学概论”课讲授中的作用[J].文艺理论研究,1993(2):85-88.

[4]巴尔特.叙事结构分析导论[M]//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

[5]王元骧.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9):1-10.

【责任编校李林霞】

Reflection on Cas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under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ZHU Yu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has a key role in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se teaching can reverse the classroom boring of the course.Case 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case law teaching,it requires a selection of knowledge poi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rpose,and it includes two modes of theory based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case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case teaching

G642.0

A

1674-0092(2016)03-0117-03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3.025

2016-01-10

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学概论’课程‘案例化’教学改革研究”(Jg07208);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陕教高[2013]15号)

朱云,男,湖南永州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概论讲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