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操作实验的实效性探究

2016-10-08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实效性三角形实验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周 娟

小学数学操作实验的实效性探究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周娟

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是学生形成逻辑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具有可塑性高、主动性强的特点;如何把握该时期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论题。数学思维不仅来源于基础常识与原理,同时也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特点,才能真正通过演练经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从数学操作实验的教学策略出发,对其基本概念、应用手段以及效果展开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动学生实验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有较高的好奇以及兴趣度,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验欲望。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结合其生活实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操作教学设计。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向学生分发可活动的小型不稳定平行四边形模型,使学生通过观察、摆弄对该模型的特点进行描述;其次,向学生提出情境难题,如“下课后老师要将平行四边形模型以固定的形式上交给学校,你能帮帮我吗?”,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与实践;观察学生的讨论与操作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将一根木条置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处并固定,可使其完全处于稳定状态。在实验操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可进入理论教学部分,并在理论指导后进一步提出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生活化问题,如“如何维修晃动的椅子”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从实践中领悟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记忆持续水平,且具有加深学生理解层次的效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致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且在激发与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可实现学生“自悟”的教学效果,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其数学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与相关情景相联系,提高操作实验针对性

三、与实验任务相串联,明确操作实验方向性

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任务型学习过程中可按部就班地跟随老师的指导开展完成各项操作,从表面上看,教师可在该流程模式中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重复性检测中同样能达到预期目的。然而,从长期看来,一旦脱离了该类性质的学习任务,学生即陷入混乱中,甚至出现完全失效的教学现象。这说明在任务型的学习过程中,如本文讨论的数学实验操作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按照经设计的教学环节投入学习,还应善于向学生解释每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实验操作的总体目标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且在进行实验方向性引导时,教师应注意策略选择的适当性,如“产婆术”、直述式、结构呈现式、猜想式等。例如,在小学数学《圆的认识》一章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圆的性质的认识水平,需要从“看、听、摸、想”四个实验操作入手:看即观察圆,听即通过聆听老师的描述获取信息,摸即通过触觉感受圆的状态,想即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圆的性质。明确四步骤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组织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的学习任务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教具向学生呈现各种有关圆的物体和形象,并在看前要求学生将各个物体的形态简单画在纸上,思考物体以及形象的作用;其次,教师请学生对呈现的物体形象进行描述,使其他学生对性质进行总结;最后向学生分发各类圆形物体教具,使其通过触摸、讨论,进一步总结圆的性质。总之,只有方向明确的实验操作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本质目的。

四、与数学游戏相融合,提升学生参与适应度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出发,在面对公式化的数学学习时,难免因其枯燥感而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对学习的实效性造成不良影响。为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可在操作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相关的数学游戏,或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点实验,由此提升数学教学工作的丰富性及趣味性,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熟记乘法口诀表,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具体开展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可根据乘法口诀表中的实际内容,将其裁剪为不同的81份,并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随后,让各小组各派出一名代表,从81份乘法表中抽出一份,并由小组成员进行计算并作答;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作答情况、正确率进行评分。例如,学生抽到的乘法式为“7× 8=?”,则该小组学生便需给出“56”这一正确答案,方可为本小组累计一分。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适应程度可得到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也可由此得到更高保障。

五、与教学素材相对应,促进数学实验多样性

数学这一学科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维性,但其根源离不开教材理论的支撑,从性质上看,实验无法脱离理论,理论也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因此,要促进数学操作实验实效性的根本提升,便应充分立足于教学素材,并对其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进行合理设计,使其转换为相对应的实验模式。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操作实验现状来看,在步骤、环节的设置上存在着过于程式化的弊端,极易导致操作实验实效性的削弱。因此,要对数学实验的多样性、实效性形成保障,便应在与教材相对应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可主动投入到操作实验中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智慧七巧板”的操作实验,通过发放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将其自行拼凑成为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由此过程对三角形边长、面积对新图形组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拼凑图形的过程中,学生既可充分体会到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对应关系,也可对三角形面积的求值方法进行掌握,可取得较为可观的实效性。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操作实验教学,一方面可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根本提升,对操作实验的实效性进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数学实验多样性的发展,对于提高数学活动的丰富性、新颖性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操作实验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其实效性可对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除理论知识讲授外,教师还应充分注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实验机会,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及时完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由此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提升。

猜你喜欢

实效性三角形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