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研究

2016-09-29费伟平

求知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儒家途径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形成的文明结晶,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了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和实现结合的具体步骤,对两者的结合进行了剖析。一方面可以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加有深度和宽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在推广过程中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儒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费伟平(1989—),男,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浙江财经大学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近代哲学。

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

由于受到外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1. 辨别是非能力较弱

近年来,自媒体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每个网络终端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这种模式加快了信息的交互速度,但是也造成信息准确性不足。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平台,里面充斥着消极的和虚假的信息。高校大学生由于接受新事物、新资讯的能力较强,往往会轻信一些不实的或者伪造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可能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

2.功利性过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模式让每位中国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但是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今高校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但是又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影响。从学生管理中可以看出,现今高校大学生在评奖争优、党员发展等过程或多或少会体现出功利性过强的弊病,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和忽视集体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于欢在其硕士论文《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就提到,“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中已经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出现了享乐性消费、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情绪”。笔者认为,这些消费形式也是功利性过强的表现。

3.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教育门槛,其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社会的竞争,这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①学习压力。大学教育模式和高中教育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的学习是以自觉为主,通过自主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由于每位大学生的自律性不同,会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动力,带来学业压力。②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如与室友的交往压力、与班级学生的沟通压力和来自经济状况的压力,这些都可以产生生活压力。③就业压力。樊富珉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得出,有71.3%的大学生承受着较大或者很大的压力,而70.1%的学生对高校中遇到的压力缺乏有效正确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儒家文化在与教育结合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等级观念、亲亲原则、八股取士等。我们今天讨论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摒弃这些弊病,与中国新时期思潮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1.“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而上是以“天” 为主体的。在儒家文化里,天常常被解释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不是害怕,而是敬畏的意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天、天命的信仰,另一方面则把这种信仰与主体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对天的崇拜转为内在的道德性。先来说第一个方面。孔子在匡地被人拘禁时十分坦然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说天把文化给了周文王和我,如果我死了,天下间就没有文化了。这说明天命在孔子那里不是被动的、宿命的,天和我是可以沟通的。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明通过生命的践履和体验,可以达到感悟天命的境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认为尧效仿天创造了一套制度,使社会能够井然有序。汉代董仲舒发扬了这种观点,倡导“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的征兆(如天灾、雷雨闪电等)预示着人们行为的好坏与否。

当今社会,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并没有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目标相结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把个人目标和最终目标建立一个有机的结合。我们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协调:①努力朝共产主义奋斗有助于我们实现个人目标。②通过实现个人目标能得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目标是道德的、诚信的、仁义的。通过这两方面的协调,能够达到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目标相契合的目的。

2. 以“仁”为核心的人道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从孔子开始,“仁”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当然,孔子对“仁”有不同的解释:有“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周礼的规范,这就是仁;有“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里的“仁”是指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切,但是孔子的“爱”是有差等的,并不是墨家的“兼爱”;有忠恕之“仁”,《论语·雍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仁”是“不要强求他人,要从自身做起”的意思;有真善美之“仁”,“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仁”是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 学,并把它发展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这种“仁”强调的是民众与生俱来的,但是要通过发扬来发挥这四端的作用。跟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更加注重把“仁”同国家治理结合,形成“仁政”观。

在当今社会,我国倡导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不难看出,其核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包括个人层面的“爱人”和“遵守规范”,也包括国家层面的“仁政”。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赋予其道德层面的约束力。

3. 以“礼”为主的具体规范和社会主义社会规范相契合

“礼”作为传统社会的具体规范,是在天道观和人道观统摄之下产生的,所以“礼”的推行有助于让大众更加了解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蔡尚思先生说:“儒家之言社会道德和生活,莫大于礼。”就能直观地看出“礼”在儒家传统社会秩序里面占据的地位。由于传统社会,社会群体之间十分松散,而群体内部又过分团结,所以法律在很多地域都发挥不了作用。于是各个社会群体根据“礼”的规范创造了一系列契约,小到“家礼”“乡约”,大到社会纠纷的判罚。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的持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凭借“礼”来完成的。田龑在某文章中认为,“礼”在调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1992年开始就明确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法治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它的调整对象并不能推及每位社会成员,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的社会道德规范,这种社会道德规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必须要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虽然传统“礼”学有糟粕部分,但是其中核心部分还是反映出我国普通大众的集体智慧。比如孝道、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等。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传统“礼”学的教育来充实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达到“事出有因”的效果。

三、践行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途径

1.增加高校文科通识类课程的比重

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在不断推行以科学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体系中更为客观和逻辑的一部分,因其成果显著,更加成为我们教育体系的重视和推广对象,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开始下降。在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应该朝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迈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就要求在高校增加人文学科类的通识课程的比重。作为高等教育起步较早的美国,其从21世纪开始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在本科生阶段的必修课中,有17门课作为通识课必修类,其中有8门是人文和社会学科;如哈佛大学,本科生有1/4课程属于通识类必修课。

2.把党建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现阶段在开展组织党建工作时,大学生时常会觉得过于枯燥和乏味,如何使党建工作焕发生机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院党支部尝试通过建立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党支部文化,让学生主动寻找传统文化和党建工作的契合点。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会、传统文化风采展、国学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在丰富学生组织生活的基础上宣传党的知识和党的理念。

3.丰富“两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虽然“两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中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以“四重”(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实用)为管理方针的两课,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在丰富“两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题答辩、古今社会文化的对比等形式来拓宽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宽度。具体途径主要分为两点:第一,丰富“两课” 的文化底蕴,使之更有深度;第二,加强“两课”的实践类环节,使之更有宽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张奇伟.论孟子的仁学[J].管子学刊,1994,(1):29-33.

猜你喜欢

儒家途径传统文化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知命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茶道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