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实施策略例谈

2016-09-27赵娟陈济斌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楚文化屈原探究

赵娟 陈济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是基于我校校本课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开设的,旨在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校这样设计“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低年段主要从各区域的风景名胜、饮食文化入手,中年段主要从民俗民情、名人名言入手,高年段主要从圣贤名流、名家名篇入手。

“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走进生活”,引导学生亲历生活,在亲历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二是“走近经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与名人、圣贤对话,在与前贤的心灵交流中吸取学养、涵养和智慧,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个性。

本文所选案例为六年级阅读探究课之荆楚文化阅读探究,共需两个课时。六年级的“中国文化地图”阅读探究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阅读环节:第一环节,“走进民俗风情,走近圣贤名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校本教材感受当地文化氛围;第二环节,结合学生的个人行走(包括现实中的旅行和在网络、书籍中的思想行走),将阅读内化为个人的感悟和思考;第三环节,通过读书交流课,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第四环节,用写游记、画思维导图等形式,将阅读和行走的收获落实到写作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一、走进民俗风情,走近圣贤名流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呀?

生:端午节。

师:过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会参与什么活动呢?

生:包粽子。

生:赛龙舟。

生:挂艾草。

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请大家阅读我们校本教材中的“荆楚文化”一节,翻到有关端午节的介绍,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件出示问题:

1.端午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2.过端午节还有哪些我们平时不知道的习俗?

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么?

生快速阅读后回答问题。

生:端午节又叫端五、端阳,过端午节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的习俗。

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远。有谁知道关于屈原的信息?

课件出示屈原头像。

生: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他是楚国人。

生:他因为爱国,所以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师:准确地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当年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便是为纪念屈原而设。请大家翻到“荆楚文化”的第67页,阅读《汨罗江的故事》,了解一下屈原和汨罗江的故事。

生齐读以上内容。

师:大家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似乎看到了屈原投江时的悲壮情景。

生:屈原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纵身跳江了。真可惜!一位诗人就这样消失了。

生3:他写了很多诗,里面有很多楚言楚语,很有特点,读起来很好听,后来形成了一种诗体,叫楚辞。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同学们,屈原的诗句中,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的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的水清有清的作用,浊有浊的作用。

生: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不过,我倒觉得,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不怕。

师:渔夫站在世俗的角度,劝屈原要审时度势,不可太执著于自己清高的理想,不然会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请齐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师用PPT出示以下内容——

漫漫:长。修:长。兮:语气词,相当于“啊”。将:将要,还要。求索:寻找。

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这句话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师:屈原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让我们一起阅读第68页的《拜谒屈原祠》,体会作者的心境。

地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从哪里入手去阅读和“行走”,又该怎样带领学生去阅读和“行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传统佳节端午节为切入口,从学生最熟悉的话题——端午节活动入手,用对话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补充学生对节日的了解,并带出对当地文化名人的介绍,自然地实现了从民俗文化到名人文化的过渡。通过阅读校本教材中的《汨罗江的故事》,学生对屈原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个别学生把自己所知的“楚辞”、《离骚》与同伴分享,老师再带领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有关的诗句;通过阅读《拜谒屈原祠》,学生开始慢慢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生活即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感受地方文化氛围,唤起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欲望,再进行文字的阅读、探究,这也是遵循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结合个人行走,将阅读内化于心,体会地方文化的魅力

【课堂实录】

师:刚才有同学说屈原是楚国人,你知道古代的楚地是指现在的哪些省份吗?

生摇头。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再用动画形式勾出“楚地”今天的地域范围,并出示相关文字说明:楚,也称荆楚,大体上以今湖北和湖南为中心。

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开创了独具异彩的楚文化。(课件出示岳麓书院大门图片)在今天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有谁去过那里吗?能不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老师,我去过!这对联说的是,只有楚地有才子,而我这里最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跟爸爸妈妈去这里游玩的时候,顺便看了书院里关于这幅对联的解释。

生:我虽然没去过,但是我在网上也查到了这个资料。

师:嗯,都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一个是用脚步去寻找,一个是用现代化的手段网络阅读去寻找。大家别忘了,还有阅读文字的好方法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在课后继续阅读荆楚文化的相关内容,还可以跟同学们相互说说当地的美景或有趣的故事。

我们所编写的“中国文化地图”校本教材,按照区域划分,大致分出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十一大文化区域。既然是文化地图,就得有一个范围的划定。本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借助地图,带领学生用“地图”符号圈出“荆楚文化”的地域范围,让学生对这一地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建立起一个地理概念,这反映出我们这个校本课程中学科整合的特点。阅读,不只是阅读书面的文字,还有“行走”时的见闻,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在课堂上,教师抓住地理行走中发现的人文景观,即岳麓书院门口张贴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让学生说出它的意思。以此启发学生通过“行走”获取知识的途径:在阅读中获取、在旅行中获得、从网上搜索中查询等。课后的交流也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教学环节,集语文、地理、实践为一体,实现了从阅读文本文化到“行走”文化的转化。学生在行走中,会再现文本阅读的场景,生成各自独特的内心感悟。

三、交流探讨,展现学生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那节课和课外广泛阅读荆楚文化的名家名篇,不仅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对屈原、楚辞、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对荆楚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荆楚文化,比如这里有哪些风俗民情或者风景名胜?这里有哪些名人,你读过他们的哪些文章,从中有什么收获?等等。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我知道岳阳楼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生:我通过阅读校本教材第70-71页的《岳阳楼记》,知道了洞庭湖旁有个岳阳楼,因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而扬名海内外;他在文中告诉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那么,谁知道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该怎样理解呢?

生: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师:这句话表现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态度,他们不仅深谋远虑,而且胸襟豁达。

生:我还知道《岳阳楼记》中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句名言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解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师:补充得很好。面对“气象万千”的洞庭湖,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表现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襟气魄。

生:我从第72页知道湖南有个地方叫桃花源,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

生:我很向往陶渊明那种“鸡犬相闻”的农村生活,很自然、很随性。我还知道他的另外一句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你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生:这句话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师:你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写完作业去散步的时候有;去大明山旅游,清早起来看见大山的时候也有。

师:心无旁骛,沉浸大自然,怡然自得的时候,这种感觉来得最强烈,是吧?(生笑)

生:我从第52页的阅读中知道了长沙有个橘子洲,还知道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

生:《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用草书书写的,那字写得太有个性了!

生:《沁园春·雪》写的是陕北冬天的景色。橘子洲头还有毛主席的雕像,当我站在他的雕像前面对着他时,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呢。

师:《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句话,“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知道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谁?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八路军。

师:这句话是说,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在当时是指人民群众。在现在,“风流人物”常常指有突出贡献的人。

生:我从第53页知道了湘西的凤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就是为它而写的。凤凰是个古城,那里山清水秀。

师:《边城》里的爱情很纯,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很特别哦。

生:我知道,《边城》里的翠翠被两个男孩喜欢,很纯洁,他们采用对山歌的方式传情。(全班爆发出笑声)

生:我从第78页知道了湖南的花鼓戏也很出名。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以读书交流课的形式进行,学生在阅读了“荆楚文化”的有关内容以后,广泛交流了自己了解到的当地的风景名胜,深度探讨了阅读名人名篇的感受,呈现出探究学习的特征。老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虽然不用过多评判,但是仍需为学生的交流“穿针引线”,以保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阅读与行走,从书本知识到现实生活,从名言警句到个人感受,学生的回答形式多样,理解准确。更有趣的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交流探讨,各有不同发现。比如在阅读《边城》时,有的同学感悟到了翠翠的爱情天真纯洁,有的知道了用对山歌的方式来传情,还有的知道了凤凰是一座古城。这个环节,凸显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不同的取向,交流过程再次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四、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堂实录】

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解读以下内容:

“惟楚有才”,自古楚地多人杰。2015年7月19日,首部“荆楚画派”名家作品丛书首发式在武汉举行。作品展现出楚地独特的瑰丽风貌……

师:欣赏了这些现代画家的作品,你想说什么?

生:他们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楚地多才俊啊!

师:欣赏了刚才楚地当代画家的作品,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图片(课件出示九头鸟、精卫填海等图片)。这是《山海经》中的九头鸟。九头鸟形象,最早出现于楚地的九凤神鸟,人面鸟身九首,是为九凤。它是楚人祖先崇拜的图腾形象。出自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的最初文献。“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娥皇女英、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来自楚人所写的《山海经》。

生:楚人很聪明,画出了这么多灵异的图片。

生:楚地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画家可能吸取了当地的“营养”,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全班大笑)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楚大地人杰地灵,正是因为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才会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同学们,关于荆楚文化,还有很多很多,课后请大家再去仔细地读一读吧!读一读当地的美景,读一读当地的民俗,读一读荆楚文化中的名家名篇,当然,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去那里旅游……然后,把你了解到的荆楚文化分门别类整理一下,用思维导图或用游记的方式表现出来。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读课文如此,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无不如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介绍了“荆楚画派”的绘画作品及九头鸟和《山海经》的渊源,意在充分调动学生深入了解荆楚文化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阅读思路,通过文字记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二次生成,进而实现学生在接受阅读信息后的“文字输出”,有利于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不论学生选择绘制思维导图还是写游记,这个环节最终都能达到将荆楚文化变成学生文化积淀的作用。

“中国文化地图”探究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知识,并在日积月累的文化阅读中尝试勾勒出中华文化的轮廓,进而生成独特的文化和生命体验,这在提升我校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楚文化屈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