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挫折教育,为啥很重要?!

2016-09-27

教育家 2016年30期
关键词:挫折长大孩子

挫折教育,为啥很重要?!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家里的每个大人总希望能竭尽自己所能,为孩子铺垫一条平坦的大路,没有崎岖,不会摔跤。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长大后的生活应变能力就会越差,从小无微不至的呵护,反倒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

遭遇挫折教育,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

不同孩子面对挫折的反应亦不相同,所以认识孩子的各种反应很重要,同一套处理模式,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才是关键,爸爸妈妈要仔细观察,针对孩子的特性,给予适合的帮忙。

●争强好胜型

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对于胜负特别执着。结果不如人意时,比一般人更难承认自己的失败,认为失败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其他问题造成的。

●害羞胆怯型

除了本身就害羞的孩子,一连串的挫折会使原本外向的孩子也变得胆怯,面对挑战会逃避,没有尝试便放弃,认为自己表现太糟,没人喜欢等。

●闷不吭声型

比较懂事或年龄稍长的孩子,面对挫折可能倾向于自我反省,他知道吵闹无济于事,或担心别人觉得他不够优秀,又怕造成别人的负担。

●争相推过型

和争强好胜型有些相似,鬼灵精怪的他们失败时,喜欢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借此摆脱责任,免于被责怪,不努力寻求解决,缺乏正面思考。

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中小学生不能吃苦、害怕吃苦。而“吃苦耐劳”曾经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这种美德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

现在,中国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说出“可能我不太适合吃苦”这样的话来,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具备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是极不足取的。请父母们想象一下:上了小学甚至初中的孩子不会洗自己的袜子,尚未成年就已想好将来由保姆服侍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而中国的父母有时候容易走极端。知道吃苦对孩子好,就拼命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实际上,这种短期的吃苦教育效果并不好。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父母逼他们去“吃苦”,是父母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还没出征就失败了,又怎么可能去获得胜利呢?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正确引导孩子迎接和挑战挫折

【准备篇】

适当吃点苦

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吃苦教育不可过分,应该是孩子凭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对于父母来说,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

学会等待

从孩子七八个月开始,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在有要求时要“等待”,如喝奶要等凉了才喝;吃糖要自己耐心剥皮等。学会等待是对付逆境的一大能力。

不轻易满足要求

不要因为孩子委屈、哭闹,而心疼,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乐观向上最重要

面对挫折应该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状态,让孩子以乐观情绪坚强地挑战挫折,不消极地看问题。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

【挑战篇】

正视失败

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父母不要说“我认为你是最好的”,孩子会认为自己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身上。这时应积极引导孩子正视失败,告诉他“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也许下一次就会成功的”。

欣赏胜利者

不要为了安慰孩子而贬低其他孩子,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对方取胜的原因,教孩子从内心欣赏对方。这样,当孩子长大后才能在竞争中从容面对,并欣赏对手,这也是人格完善、个人魅力的体现。

提高自己

遇到挫折,应该根据孩子的状况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让孩子知道今后该如何提高自己。在锻炼孩子的竞争意识的同时,能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争取下次胜利

鼓励和信任是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孩子在竞争中即便失败,也得到了大人对他所付出努力的赞赏,要让孩子从心底里愿意再接受下一次的挑战,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挫折教育,要远离这些误区

包办代替

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遭遇挫折,不要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经验,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大人不应嘲笑孩子,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而是应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针尖对麦芒

挫折教育不是针尖对麦芒,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孩子输了比赛哭是种自然发泄,也是要求上进的表现,家长不能说“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应帮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过度预期孩子的能力

不要说“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欢你考一百分”等,不要让他觉得只有第一名,爸妈才会喜欢,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欢他了,这会使他不愿意面对挫折和失败。

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不要因为怕孩子失败,就不让他试,小时候的失败经验能让孩子了解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否则长大后,小挫折也可能会变成大石头,让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移开。

编后语:挫折其实并不可怕,一味地逃避只会让孩子在今后面临失败时,陷入更大的困境。现今的社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少,大多和太低的挫折忍受度有关。父母们不妨放开紧握的双手,让孩子自己走好路,不断地跌倒再站起来,才能茁壮坚强!

声 音

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我们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力、决策力、协调力、执行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

猜你喜欢

挫折长大孩子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