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大发展理念”的世界意蕴

2016-09-27贾凯

党政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贾凯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事关“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五大发展理念”内含丰富的世界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超越,汲取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发展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世界;人类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5-0035-0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十三五”时期“破解发展难题,后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如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一样,“五大发展理念”内涵丰富的世界意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一、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要受到人们现实生活和前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换言之,任何思想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反映现实生活,任何思考都不能“前无古人”或“后无来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为基础的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显而易见,马克思十分强调经济因素对于发展的作用,但也不是无条件地谈论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反而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恩格斯主要从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消极影响的角度来反思发展问题。恩格斯忧心地表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不难看出,恩格斯着重批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眼界极短浅的人们的发展状态”,把人类与自然截然分开的二元对立思维,强调发展要建立在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上。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在探索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列宁强调:“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5〕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列宁基于俄国具体国情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的内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的成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共产党与其他党派,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等十对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和原则。〔6〕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的重大而正确的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也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邓小平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来考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标准,规划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初步成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问题上进一步思考,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明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和各种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为谁发展这一根本问题,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基本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认识的新的突破,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内涵。

二、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超越

“五大发展理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最新认识,实现了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科学与人本、局部与整体、阶段性与长期性的有机统一,是在扬弃超越西方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

(一)西方的发展理论及其弊端

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不同,但是均有一定的理念或理论作为指导。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论、循环经济的发展观、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8〕纵向来看,西方发展理论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69-1973年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二是1970年代中期欧美“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的“发展=经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是1983联合国推出的“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四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这表明西方的发展理论经历了由重视单一的经济增长到综合的社会发展、由重物到重人、由对社会和人的单向关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转变。这些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提供了借鉴,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西方发展理论固有的局限和弊端。第一,这些理论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无法克服的顽疾,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寄希望于局部或细节问题的解决。尽管一些发达国家重视保障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第二,西方发展理论的背后都有“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即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发展的参照系,把西方工业化道路作为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唯一范式,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历史和成就。第三,尽管西方发展理论已经开始重视“人—社会—自然”的综合发展,并重视吸收中国等东方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基督教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人类是最接近神的存在的,所以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9〕——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西方发展理论的超越

西方的综合发展理论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把发展看成包含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文化水平提高、社会培育、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但是忽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差异性、不同步性,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表现出霸权主义倾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绿色”、“开放”等发展理念,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更注重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的智慧;不仅积极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10〕西方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着力点在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不仅在今天是合理的、可行的,同时又能为明天的发展预留空间和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理念扬弃超越了这两种发展观,着力点不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使用率,而是减少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产生的废物,实现了发展理论质的飞越。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尽管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形态,但是共同富裕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共享”理念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西方发展理论的本质区别。这一理念的贯彻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2〕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焦点问题,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贫富差距过大甚至长时期存在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无论是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还是综合发展论,西方的发展理论所关注是一国发展问题或人类发展问题,以及“蛋糕做大”或“持续做蛋糕”等问题,较少关注“怎样分蛋糕”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开展的成果,“蛋糕”才能持续做下去,才能提高“做蛋糕”的效率和动力,即公平是手段和目的。显然,西方的发展理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对其的扬弃和超越。

三、 “五大发展理念”汲取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人类历史带入世界历史,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在汲取当今各国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一)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不论是以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还是以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形态演进,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这说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爆发对于人类社会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发起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电力技术推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德、法、日、俄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确立统治地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新的科研领域被开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次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史表明,哪个国家或民族走在进步和创新的前列,便能够引领人类发展潮流。人类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这为正在崛起、走在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理应成为锐意创新的领跑者,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贯彻创新理念,汲取三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争取有利位置。

(二) 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能协调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14〕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现状提出的要求,也借鉴了国外相关的发展经验。美国历史上存在北部与南部、西部在工业发展水平、环境生态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日本发达的东京都市圈与“过疏地区”之间存在两极分化问题。美、日两国分别通过市场、政府为主体健全区域发展制度和机构,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机构调整来支持欠发达地区,增加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等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管与美、日等国家国情不同,但是他们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也借鉴了相关做法,如鼓励东部省市对西部省市在经济、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全方面对口支援,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绿色——全球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5〕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反思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某些地方发展中“未发展,已污染”的严重状况而提出的科学理念。如近些年中国北方秋冬季节恶劣的雾霾天气对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伦敦、纽约爆发的因大量燃煤、燃油造成的严重雾霾是相似的。在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爆发后的短短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结核病等疾病死亡的人数分别为704人、281人、244人、77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共造成1.2万人死亡。〔16〕伦敦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成功地解决了雾霾问题,其教训是深刻的。中国近几年出现的严重的雾霾问题与伦敦当时面对的问题十分相似,伦敦的教训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告诉我们,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代价是高昂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防治成本高10倍,甚至更多。最近爆出的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全国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同样说明,中国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付出了较大的环境、资源代价。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缓解环境、生态问题,维护中国和全球的生态安全,那么西方国家以污染、生态问题妖魔化中国的图谋就难以打破,更不利于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因此,中国积极借鉴各国的发展教训,努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四) 开放——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向着更广、更深的趋势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历了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转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分量愈来愈重,也积极履行着负责任大国的职责。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近四十年的对外开放战略紧密相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还比较微弱。因此,中国应当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17〕,在对外开放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更是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以来葡、西、荷、英、法、德、俄、日、美等大国崛起的共同选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被卷入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8〕既然闭关锁国的老路不能再走,那么中国力图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五) 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目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形势十分严峻。党的十八大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9〕“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反思西方福利国家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困境的创造性选择。西方福利国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建立的“平等”社会脱离了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和人的本质发展水平,客观上造成了懒汉阶层的形成,这种发展模式也陷入了困境;苏联为了尽快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践上造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劳动人民同时存在的不平等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共享”发展理念吸取了西方、苏联发展道路中的合理成分,追求的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共同富裕看作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对社会主义认识成熟的表现。

四、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大体经历了采集与渔猎文明时期、农耕与游牧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五大发展理念”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对环境、生态、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进行了反思,可谓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凝练。历史学家汤因比与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对人类文明发展史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在世界各民族中将来能够统一世界的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使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20〕这表明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三大发展阶段

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各类需要,就需要以劳动为媒介与自然发生关系,构建起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系统:人类社会从自然获得原料投入生产、消费中,再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中。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文明时期,人类直接从自然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直接将废弃物投入到自然界。虽然对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人类开发、改造自然的能力还较弱,因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当轻微。在农耕和游牧文明时期,土地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开始制造和冶炼青铜器。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活动在局部范围超越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等生态失衡现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在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地位,人口的急剧增长、科技对生产的推动都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爆炸式增长,大量废弃物的排放远远超过了自然消化的能力和速度,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了诸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严重问题。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会造成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伦敦烟雾事件、中国雾霾问题等事件不断发生。前文所述的恩格斯的警告成为现实,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地质灾害频发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证明无视革命导师的警告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超越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的超越,是“对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越”〔21〕,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首先,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决定了中国必须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剥削落后国家的资源财富、向落后国家转移环境和生态成本基础上的,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将会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造成灾难性影响。中国奉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格局,将会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最后,共享理念是对私有制社会分配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无论是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工业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两个方面都是不平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有获得感,更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总结和超越。

(三) 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

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认识不同,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文明的对话精神。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22〕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不仅输出高铁、飞机等科技产品,还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都是“道”化生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这些语句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太平经》指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二者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发展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思想具有相似性。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思想中对个人精神修养的强调,也是解决现代社会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伦理道德每况愈下等难题的良方。这说明牢固树立和完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破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需要,也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发展智慧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2〕〔7〕〔10〕〔12〕〔14〕〔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11〕〔13〕〔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53,36,3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5〕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4.

〔8〕徐宝德.科学发展观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3-11.

〔9〕〔20〕〔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31,284.

〔15〕〔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6〕张璐晶.伦敦:治霾60年仍任重道远〔J〕.中国经济周刊,2014,(4-5).

〔21〕宋锡辉.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5.【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