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魏孝文帝的民族关系思想

2016-09-26罗成成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各个民族的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人所关注,特别是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值得研究。北魏孝文帝的民族关系思想有“全面汉化”、“和好”、“荡一四海”,这些民族关系思想对他的改革产生影响。

关键词:北魏;民族关系思想 ;孝文帝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1]北魏是一个鲜卑族占统治的民族,包括汉族、匈奴、羯、氐等多民族的国家。统治者需要处理鲜卑族与汉族的关系、鲜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鲜卑族与境外柔然的关系、鲜卑族与境外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面对如此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的思想认识对处理这些关系至关重要,无疑,北魏孝文帝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其中的闪光点。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学习儒家思想,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2]这也为他后来的汉化思想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境内主要有主体民族汉族。外部有北方主要有强大的柔然和高车。东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高句丽、库莫奚、勿吉、地豆于、契丹等。西部主要有吐谷浑、氐和羌等族。北魏孝文帝时,南边的边界主要以淮河为界,南边主要是蛮族。这些民族都和北魏进行着斗争与合作,孝文帝在处理这些民族关系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面汉化思想

全面汉化主要是积极融入主体民族,这主要表现在孝文帝改革对汉族的学习中。

(一)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后,为了加快学习汉族,进行改革,认为首要是把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因为一是平城的保守力量太大,主要是鲜卑贵族集中的地方,这些人习惯于传统,有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乐意融合。而且不断腐化,今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盖一夫不耕,或受其饥,况于今者,动以万计。故顷年山东遭水,而民有馁终;今秋京都遇旱,谷价踊贵。实由农人不劝,素无储积故也.[3]二是平城的自然条件太差,外族不断入侵。三是洛阳便于加强控制。四是洛阳处于汉族的正统地位,洛阳是东汉、曹魏的都城,是前朝的故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有助于汉化。

(二)移风移俗

主要是对鲜卑族进行全面的汉化,按照汉族的习俗进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禁胡服。主要是从外貌上模仿汉族的服饰,鲜卑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服饰主要是为了便于游牧和狩猎,所以它的衣服多是短衣窄袖,进入中原后,为了适应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于是就禁胡服。魏主欲变异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4]禁胡服遭到了一部分人的抵制,但仍继续着。

2、断北语。北魏前期,拓跋部人多讲鲜卑语,道武帝时,初定中原,军令号令,皆以夷语。[5]而用鲜卑语则不便于交流,自东汉魏晋的都城建在洛阳,都以洛阳语为正音,故北魏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语,《魏书》中卷七高祖纪七下史载,太和十九年(495年)六月已亥,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改姓氏。鲜卑自入中原后,姓氏多是从部落名转化来的,所以往往是复姓,孝文帝为了实现汉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拓跋改为元姓,大臣以及旧族也改姓,如将丘穆陵改为穆姓,改部六孤为陆姓,改独孤姓为刘姓等。

4、改籍贯。魏晋时期,形成了门阀士族,都很重视自己的籍贯,汉人特别重视祖坟,孝文帝让鲜卑人死后葬在河南,断了他们回到北方的根,使他们与汉人融合,诏迁洛阳之名,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6]以上是从语言、服装、姓氏、籍贯等方面叙述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目的是全面汉化,想融入汉族。

2 和好思想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面对这柔然、吐谷浑、高句丽等族,采取的思想是只要它们服从北魏,不攻打北魏,服从北魏的正统地位,给北魏朝贡,则采取“和好”的思想。这种“和好”的思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其他民族主动臣服,采取“和好”。第二种是主动采取分化、安抚、招抚的方式,使之“和好”。

柔然,北魏称为“蠕蠕”,南朝称为“芮芮”,北周和隋称“茹茹”,柔然源于东胡,兴起于四世纪末。到了杜仑时期时,柔然汗国兴起,不断进攻北魏,北魏在北方边境上建立了六个军事基地,用来防守柔然的进攻。后来,由于柔然的势力减弱,便向北魏求好。孝文帝时,对柔然的态度是只要柔然臣服,则和它进行和好。太和元年(477年)四月,柔然主予成派何去汾、比拔等向北魏献良马、貂裘。比拔等人说;“伏承天朝,珍宝丽甚积,求一观之。”孝文帝下令拿出珍宝、玩物等。比拔等人见了,说:“大国富丽,一生所未见也”[7]第二年柔然派遣使臣前往,孝文帝也表示同意。

北魏南边的是南蛮,孝文帝时南部边境主要是淮河为界。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蛮,太和十七年(493年),襄阳蛮酋雷婆思等率领一千三百余户内徙,请求在大和川这个地方住。孝文帝就下诏给廪食,后来把南阳这个地方让他们居住,安置在沔北之地。“蛮人安堵,不为寇贼”。[8]延兴二年(472年),太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八万余落降北魏。孝文帝很高兴并且嘉奖了他,拜桓诞为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他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郡县官吏。又命令韦珍为使,与桓诞一起招抚蛮民。群蛮都答应了以后用酒脯来祭祀,招降了七万余户,于是在那里设置了郡县。对于这些蛮族首领,孝文帝竭力争取,归附后,封官拜爵,这些做法,都是笼络少数民族,和他们进行和好。

3 大一统思想

当其他民族威胁北魏的统治时,采取坚决镇压的思想。孝文帝就有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当其他民族进行反叛时,他采取的是坚决镇压的方式。孝文帝时期氐、羌族人民经常反抗起义。延兴四年(474年),泾州民张羌郎在陇东起义,联合远近近千余人。南秦州仇池氐人蛩廉、苻祈亦相继起义。北魏派略阳公伏阿奴、南秦州东益州刺史吕罗汉前去镇压,活捉了蛩廉、苻祈。太和四年(480年),洮阳人起义,被枹罕镇压。太和十七年(493年)。泾州羌人起义,“残破城邑。[9]孝文帝派安南將军卢渊率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前往镇压。经过三旬,大部分人逃散,投降者数万口,卢渊唯株首恶,其余的都不太追究。孝文帝是一个封建统治者,对于境内的民族要是反抗,则坚决的镇压。孝文帝一生中三次南伐,最后死在南伐的路上,无不体现了孝文帝的大一统思想。

参考文献

[1]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魏收.魏书(第7下高祖纪第7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魏收.魏书(卷60韩麒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9齐纪五)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魏征.隋书(卷32经籍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魏收.魏书(卷7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魏征.魏书(卷103蠕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魏征.魏书(卷101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魏征.魏书(卷47卢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

罗成成(1993—),男,河南光山人,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北魏孝文帝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突如其来迁都洛阳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