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与教育独立思潮

2016-09-26王如雪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蔡元培思潮大学

王如雪

摘 要: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教育独立思潮是在民国初年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反对政治对教育的一切干扰,从而避免教育成为政治或政党附庸的活动。最终因为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在40年代走向失败。

1 《教育独立议》与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独立思潮中,中国没有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关于教育独立的大讨论中,以各种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独立方案层出不穷。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为具有更加深厚的近代文化素养,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理解的更加全面透彻,他们的教育思想也就更具有文化底蕴,影响也更加深远。

蔡元培第一次直接阐述自己的教育独立思想是在1922年3月发表的《教育独立议》,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反对教会对教育的渗透,主张教育独立于党派政治独立于宗教,主张教育专家化。1912年3月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就任之初就提出:“教育有两大区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蔡元培在任期内拟定的教育方针和在随后指定的“壬午学制”中都取消了政治化的教育宗旨。

南京政府统一全国以后,国民党渐渐表现出了一党独裁的本质,希望在教育中植入三民主义教育,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行纳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极力倡导党化教育,将教育紧紧的掌控在政府手中,但是蔡元培并不认同,试图保持教育独立,主张以“中华民国大学院”取代教育部,希望将教育的管理从国家权力中剥离出来。

2 教育独立思想在北大的实践

蔡元培1917年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执掌北京大学10年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一个校长对于大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其在北大建立起的教授治校、大学自治体制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为中国教育走进现代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北京大学诞生于清朝末年,它的建立就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清政府希望通过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从政人才。因此一直在政府“眷顾”下发展。这也是中国当时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北京大学更独立。其中最著名的是蔡元培实施的教授治校制度。在之前校长治校的体制下,行政权力往往会膨胀到压倒学术力量,很难保证大学学术的品质和独立性。教授治校制度让教授成为北京大学各个行政机构的主体,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掌握着全校的教务与行政,大学成为一个学术自治机构,这种机构由于其自身的稳定性与学术性会把由教育部任命的校长所带来的动荡和腐败减小到最少。这是对教育独立思想中的专家治校理念的一种具体实践,也将政府利益与学校利益更加分割开来,教育与政治也逐渐分离开来。

3 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

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提到希望将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立一所大学,在这个区里面的所有中等以上的学校都可以设置在这个大学中,大学事务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选出。由各大学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中央政府者,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影响,教育经费则从本大学区的税费中抽用。这就表明了大学区的核心是由教育家们来办教育,排除政治对教育的干扰,切实达到教育独立的目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再度成为掌握国民政府教育实权的人物,因而他的教育独立的思想也得到实验,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大学区在江浙地区的实验。试办的浙江大学區尚差强人意,江苏大学区更是引起了教育风潮。许多人批评大学区的实行造成了大学教育畸形发展,行政效率极低且被少数人操纵,不仅不能使政治学术化反而使教育官僚化。江苏大学区中等学校教职员联合会发表宣言称:“盖以现社会实情言之,则学术之空气未浓,而官僚之积习方深。以学术机关与政治机关相混,遂使清高学府,反一变而为竞争逐鹿之场。”此种情况大大出乎蔡元培的意料,后来北平大学区引发更大的风潮影响甚烈,最终国民政府于1929年夏宣布停办大学区,大学院随即改为教育部,蔡的改制以失败结束。

大学区制是当时人们对于教育独立的一种努力,但是由于各方因素导致最终的失败。后人总结其失败原因主要有:1.过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2.当时国民政府政权刚刚稳定下来政治基础很不稳固,当时中国的教育基础也不足以支持改革推行。3.当时中国教育界派别林立,各个大学中不仅政治力量强大,教职员工中也是各派林立,一些教师对大学区制反对十分激烈。4.教育独立主张与当时国民党推行的党化教育严重不符,自然得不到国民党的支持。5.当时的国家财政根本无法保证大学区制的试行。大学区制主要取自法国,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即成为“逾淮之橘”。这也表明了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想要独立却不考虑实际国情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蔡元培、胡适等民国教育者们依旧苦苦坚持,坚持教育的独立性,坚持教育对人类对民族所具有的特殊的恒定功能,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4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

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从萌芽到高潮再到失败大致经历了40年。事实上民国教育独立衰微从20年代末期大学区制度的失败就已经开始,到40年代末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最终销声匿迹。我认为关于民国教育独立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教育独立运动,从清朝末年新式教育传入中国,旧教育逐渐衰落,政教分离的教育思潮开始显现,但同时中国也处于一个政权更迭社会混乱的时代,整个社会思想也如同政局一样混乱,在这三四十年时间里,根本不足以让一种社会思想完成理论上的充分探索和实践上的充分论证。

其次,民国的教育独立运动是希望教育完全独立自治,但在民国时期政治是时代的主题,可以说贯穿整个民国的主题就是不断的政治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甚至是独裁专制政府就可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此时教育希望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诉求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而且教育独立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上的,到了四十年代末西方的思想基本上被排除出中国,没有了自由主义的土壤,教育独立思潮势必走向衰落。

最后,教育独立运动的失败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教育独立运动的先驱者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在留学时亲身体验了国外自由的教育氛围,因此归国后希望将中国的教育也变成那样,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徐复观就曾指出:“欧洲由中世纪走向近代,冒险的商人是走在知识分子的先头,而由商人为主的的新兴市民阶级的力量,也远大于作为市民阶级组成分子之一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中国则只是由知识分子带头,社会变化的程度远远落后。”社会背景的约束不可忽视。

教育独立思潮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保持教育的独立性,更好的发挥其对社会的功能,但实际由于本身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等原因导致最终的失败,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借鉴其经验,为教育独立和与社会相结合找到一个契合点,为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朱庆葆 陈进金 孙若怡 牛力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张晓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评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9月第22卷 第五期。

4.马玲玲:《民国时期“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对教育去官僚化的尝试》,载《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7月第29卷 第4期

5.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第9页

6.《中央大学区中等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宣言》:《时事新报》,1928年7月1日

7.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3页

猜你喜欢

蔡元培思潮大学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