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

2016-09-26韦兵

卷宗 2016年7期

摘 要: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需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依据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特色标准,本文基于能力视角,从内在基础评价、外在基础评价、普适性能力评价三个维度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并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质量提升

1 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在国家教育改革提出“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宏观背景下,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探索形成符合国情、校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测评估体系,使高等教育质量可评价、可比较、可监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差异较大,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独创性严重不足。而独立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设置更强调迎合市场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遵照以下原则: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内容等;二是掌握必要的基础学科理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从事某一专门工作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两项原则指导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应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标准。无论是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须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培养标准。二是特色标准。即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个性化标准,是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处。两个层面反映了独立学院本科教育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独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及行业发展,建立一套特色标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2 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维度

独立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基本能力以及特色能力的合格人才。“能力”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既包括由知识、技术、态度构成的胜任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还包含人的内在的综合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出来的普适能力、综合能力。因此,在制定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本文以能力视角切入,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维度上是对能力的内在基础评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道德素养;第二,身心素养,具体包括:(1)迟延满足能力。这种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调节自身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以保证预期目标实现的综合能力。(2)成长意愿。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进而积极探索,心驰神往。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3)抗挫折能力。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影响工作、学习,面对压力能知难而上,同时面对逆境能适当应对,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人文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态度。在语言、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内获取丰富的知识,在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及社会责任感。

第二维度上是对能力的外在基础评价。指学生在某种实际行动和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可以实际观察和确认的实际能量。具体包括:(1)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现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2)创业能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前途的一大方向。(3)学术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这两种智力高的学生通常能比较出色地完成普通学校的学习任务,获得出色的成绩。(4)职业能力。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

第三个维度上是对普适性能力的评价。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大学人才培养的普适性能力评价以准确把握“全面观”与“适应观”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全面观”是指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的维度和结构的总体看法,其特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富个性地发展;“适应观”是指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效度的根本观点,其核心在于培养支撑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它们共同构成了规范和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统一的双重尺度。通过开设实践课程以及素质扩展课程,通过自助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个性学习,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目的。

3 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独立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要,还应在畅通大学与社会协的渠道上实现突破,全面增强对社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侧重以職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训交互的方式,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校企社合作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考虑社会需求,也要注意受教育者个体间的差异。要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标准的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在专业目标基础上制定个人目标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上,应进一步突出校企合作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社会保险操作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锻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社保实务、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薪酬管理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同时,在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应推出配套措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主体,既是创业能力培养的组织者、规划者,又是创业能力培养的负责者和实践者。高校具有先进的科研成果,能及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02-22.

作者简介

韦兵(1986-),男,广西玉林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