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江苏省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

2016-09-24吴明圣陈蔓生王海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江苏江苏省政策

吴明圣,陈蔓生,王海岳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提升江苏省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

吴明圣,陈蔓生,王海岳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2015年江苏省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企业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基于2013—2014年江苏省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就江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和现行政策对江苏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企业创新;政策;江苏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首位,凸显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江苏先人一步,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并相继制定了人才、科技、教育三个规划纲要。2010年江苏省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此后,江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制度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如何?如何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于全省2013—2014年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和参与实地调查的课题组成员掌握的资料,本课题对江苏省企业创新现状和推动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进行研究,提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企业的创新行动。

一、江苏省企业创新现状

(一)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

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江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1630亿元 (见表1),同比增长12.4%,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59.0%,比上年提升0.15个百分点。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1.从研发投入构成来看

2014年江苏省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投入12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7.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高校研发经费投入8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5.4%,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37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84.5%,虽然比上年回落了1.0个百分点,但依然是全省研发投入的主体。

2.从创新费用支出来看

作为创新主体的工业企业,2014年,其创新费用支出达2580.35亿元,其中内部R&D活动经费支出1376.54亿元,占53.35%;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1055.16亿元,占40.89%;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79.9亿元,占3.1%;外部R&D活动经费支出68.75亿元,占2.66%(见图1)。

图1 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构成比重

(二)创新活动活跃、能力不断增强

2014年江苏省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查样本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占49.38%,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46.82%,同时实现四种创新的企业占10.83%(见表2)。

1.从产品创新情况看

全省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23.41%。工业企业中实现产品创新的比重最高,为30.78%;建筑业企业为23.94%;服务业企业最低,为12.58%。企业产品创新主要由本企业独立进行。创新调查结果显示,2013—2014年间,企业向市场推出的新产品中由本企业独立开发的占76.27%,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发占33.06%,在他人基础上调整或改进的占9.39%。企业家们认为,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依次为: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开拓了新的市场、增加了产品品种、扩大了市场份额、取代了过时产品。

2.从工艺创新情况看

表1 2011—2014年江苏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标情况

表2 2013—2014年江苏企业创新基本情况

全省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2.67%。建筑业企业实现工艺创新的比重最高,达到50.6%;工业企业其次,为29.01%;服务业企业最低,为12.52%。2013—2014年间,企业工艺创新中72.97%由本企业独立开发。企业家认为,工艺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3.从组织创新情况看

全省实现组织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33.28%。建筑业企业实现组织创新的比重最高,达到58.95%;工业企业其次,为39.6%;服务业企业最低,为23.24%。企业家们认为,组织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加快了对客户或供应商的响应速度、提升了管理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4.从营销创新情况看

全省实现营销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29.82%。工业企业实现营销创新的比重最高,为34.02%;建筑业企业其次,为25.65%;服务业企业最低,为23.79%。企业家们认为,营销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保持或扩大了市场份额、开拓了新的客户群体、开拓了新的市场区域。

5.从企业家对创新的认知情况看

64.04%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24.53%的企业家认为起了重要作用,11.44%的企业家认为不起作用。

6.从企业创新获得成功的影响因素看

高素质的人才因素排在首位,其他因素依次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充足的经费支持、畅通的信息渠道、有效的技术战略或计划、可信赖的创新合作伙伴,而优惠政策的扶持排在最后。

二、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创新政策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动力。江苏自2006年提出创新型省份建设以来,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创新起到了引导、激励、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由于政策的多元关联性、创新的复杂性、企业创新需求的多样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本次调查的数据资料显示,企业家们对扶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认可度并不高。

(一)财政政策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调查结果显示,财政政策给企业创新注入了活力。图2显示,2013—2014年有产品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大部分都超过了20%,南京、扬州、宿迁接近30%,而无锡更是超过了35%。

图2 分地区有产品创新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但是,江苏省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地区间很不均衡。比重最高的无锡市比最低的徐州市要高出24.67个百分点,连云港市、淮安市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企业创新能力紧密关联,也与地方财政扶持企业创新的能力不无关系。图3显示,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73.15%的企业不具备享受科技财政政策的资格。认为政策对企业吸引力不足的占6.37%。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的三个选项(不知道、手续繁琐和执行不力)合计占调查样本企业的比重高达18.29%。

另外,虽然“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积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逐年提升政府科技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及民间私有资本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但是企业R&D经费投入中来自政府资金占比呈逐年回落态势 (见表3),2014年全省企业R&D经费投入中来自政府资金24.33亿元,占企业R&D经费投入的1.77%,比上年回落0.13个百分点。

图3 财政政策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表3 2011—2014年江苏省企业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情况表

(二)人才政策分析

江苏是人才大省。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供人才支撑,江苏省先后出台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近年来,通过人才政策实施,江苏省引进了近10万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了110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了67支创新创业团队,并有大量创新技术人才被列入国家“千人计划”。通过人才政策效应,江苏正在构建创新人才知识链,为企业创新注入活力。调查结果显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依然是阻碍江苏企业创新的首要因素。图4显示,阻碍企业创新的12个因素中,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排第一位。可见,虽然江苏人才政策在为企业招纳人才以及防止企业人才流失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仍须进一步完善。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固然重要,但人才落户企业后能否扎根,则与当地的人才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江苏省高校林立,每年优秀毕业生外流比例很高,如何吸引和留住这些后起之秀,以保持江苏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对人才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4 创新阻碍因素

(三)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优惠政策是诱发企业创新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省目前实行的支持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政策等。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税收政策制定和实施,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从图5可以看出:57.87%的企业认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重大,其他4个方面,也都有50%左右的企业认为对其企业非常重要。因为税收减免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加创新产品的净利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创新投入的风险,进而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

图5 各类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重要程度

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受益面极其有限。图3显示,近3/4的企业不具有享受相关税收政策优惠的资格,这表明进入创新税收优惠 “笼子”的科技型企业的占比还不高,这些企业期望降低企业创新税收优惠门槛;6.37%的企业认为扶持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吸引力不够,表明这些企业期望进一步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占调查样本18.29%的企业不知道创新政策或认为手续繁琐、执行不力的3个选项表明,这些企业期望加大扶持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并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政策的执行力。

(四)金融政策分析

继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发财(2010)719号〕文件后,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苏政发(2012)79号〕,随后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46号〕。影响企业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市场、人才和资金。本次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39.6%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

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建设和新产品生产、销售所需的融资非常重要。江苏省首创科技金融结合的新模式,出台了政策性金融贷款、鼓励银行金融创新、推行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推进创业风险投资等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但这些政策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调查结果表明,37.69%企业认为金融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几乎没有影响,只有14.01%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大。认为金融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不具备享受政策的资格或不知道相关金融政策。可见,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政策传递还不通畅,企业创新的受惠面还不大。

三、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发达国家的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了众多世界级企业,其成功要素之一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目前R&D经费投入比例基本上是政府和企业分别占1/3和2/3。“十二五”以来,江苏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均值为85.73%,而财政科技支出投向企业的仅占9.99%。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以利于企业利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外溢”,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缩小研发私人收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 (尤其是高新技术和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的投入力度,帮助企业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支持企业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优化税收支持政策

税收优惠是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建议进一步优化支持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如提高实体企业未形成无形资产而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创新项目加计扣除应税收入的比例,对已形成无形资产的创新项目,允许不足抵扣部分无限期结转抵扣,甚至可以进行税收返还;提高天使投资机构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薪技术企业的抵扣应纳所得税额,允许投资损失抵扣普通所得;允许技术入股个人延期到股权转让时纳税,转让前所获股息、红利等投资性收益免征或少征个人所得税;对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动态核实受惠企业条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要加强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保证税收优惠政策高效落实。此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要加重税收,迫使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政策扶持模式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要素和金融功能都带来全面的冲击,它适应了后工业时代产业智能化、网络化的需求,倒逼金融市场化改革及与工业4.0的互动,促进金融与实体结合。抓住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机遇,推动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对缓解江苏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强化金融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紧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1.支持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

依托IT产业优势,吸引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机构聚集发展。支持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信贷、金融电商、众筹融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创设互联网金融平台、电商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

2.积极推进数据交易市场建设

建立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挖掘、引导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项目和企业在江苏落地,形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聚集效应,充分释放数据交易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数据增值和定价三大功能。

3.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

按照“政府指导、企业建设运营、有偿数据共享和使用、制定规则和标准”的思路,搭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联盟内企业间借款信用信息共享及失信惩戒机制。

4.拓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融资渠道

设立互联网金融发展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并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规模,给予其适当的风险补贴和业务增量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交易。

5.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明确经营“底线”和政策“红线”。

(四)高强度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1.积极引导优秀技术人才向企业集聚

江苏是人才大省。通过实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江苏“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江苏重点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创新拔尖人才,但相对于庞大的人才队伍而言,政策覆盖面十分有限,而且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集聚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家;通过对进入企业R&D组织工作的高技术创新人才给予长期高额政府补贴、培训、住房和职务晋升等灵活多样的制度安排;选派一批教授、博士到企业服务,建立优秀人才全时工作刚性引进与精英人才非全时工作柔性管理的人才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体制内人才向企业集聚。

2.面向国内外以更高强度为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

人才多多益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需求永无止境。江苏人才工作应努力实现“两个升级”,即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升级,由“打工者天堂”向“创新创业者天堂”的升级。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人才移民政策,提供吸引最优秀人才到大型科技企业从事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工作或自主创业的经费和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倒逼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激发和保障人才的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形成企业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的鲶鱼效应和竞合效应。

3.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加快人才服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各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才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建立人才服务、创业服务、市场服务和政策服务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服务环境。

(五)强化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的功能

虽然《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等文件都对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创新作了原则规定,但制定财政资金采购新技术新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没有落实,采购依然沿用2010年发布的操作性不强的 《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实施办法(试行)》。虽然2011—2014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分别达到18.29%、20.7%、21.69%、20.69%,占GDP比重分别达到了2.79%、2.7%、2.84%、2.69%,数据持续居全国第一,但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采购结构上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功能也没能充分发挥。2015年4月召开的全省政府采购工作会议对两年来的工作回顾和今后两年的工作安排,“节约”和“规范”依然是主旋律,如何支持企业创新均未提及。

建议加紧制订《江苏省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及其考核办法;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动员更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国企参与;及时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吸引更多省内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参加;严格规定年度政府采购计划中省内新产品比例。可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2004修订的《联邦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要求:(1)政府采购对象必须是美国本土产品;(2)采购外籍厂商产品,价格必须低于本国同类产品的最低价;(3)采购的外籍产品,必须是在美国本土生产,且在美国本土的成本支出必须超过总成本的50%;(4)保证中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不少于23%,大企业必须保证将所获20%的政府采购转包给小企业。

[1]姜黎.科技政策引导和促进企业白主创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刘斌,王春富.政策科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朱文洪.从金融危机中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J].天津科技,2011(1):79-81.

[4]戴勇.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软科学,2012(7):19-23.

[5]李明宇.江苏沿海经济带现状及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78..

(编辑:林钢)

On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 Jiangsu Province

WU Ming-sheng,CHEN Man-sheng,WANG Hai-yue
(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Nantong,226007,China)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 Jiangsu has been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securing the province’s first place in China in terms 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 five years successively.Based on 2013-2014 data of Jiangsu enterprise innovation surve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oncerning policies,and puts forth suggestions on supporting policies to be made to further elevate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cities.

enterprise innovation;government policy;Jiangsu Province

F273.1

A

1671-4806(2016)04-0038-06

2016-06-20

南通职业大学立项资助课题(1512202);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

吴明圣(1977—),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产业经济;陈蔓生(1970—),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王海岳(1956—),男,江苏如东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战略。

猜你喜欢

江苏江苏省政策
政策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政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助企政策
政策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