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让自主探究在数学课堂中异彩纷呈

2016-09-24黄玲卡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

黄玲卡

摘 要:自主探究教学已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钟爱,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数学课堂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在课堂中异彩纷呈,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 以“情”入境,巧妙贯穿,从而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探究;异彩纷呈;课堂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07-02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小学数学课本的知识虽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对小学生而言仍不失为一种创造。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在课堂中异彩纷呈,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探究材料要注重现实性

“取材”即就是精选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既然要演绎化,就应当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就要恰当地精选教学内容供大家所用。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演绎化材料的选取要从我们农村小学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并且材料的选取要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目标和教学活动内容相联系。材料的组合要有逻辑联系:或对比、或延伸、或迁移、或补充……总之是要适宜教学活动开展所用,这样使所选择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重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接近它、探究它、理解它、掌握它。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感兴趣的材料,会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觉。如果教师及时利用、把握这种好的学习情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积极性也就会更高。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的难点之一,是理解“图形可以通过割补变成另外一个图形,可能会是简单的、熟悉的,但面积不变”。教师出示一个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中间没有分割)问学生:“这个图形漂亮吗?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小兔,有的说像小狗,有的说像小鹿。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个图形进行分割成七巧板中的七种图形,学生感到好玩。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制的用硬纸板做的涂色七巧板让学生拼拼组组,然后老师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这个复杂图形可以分成很多简单的图形……我发现这个图形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等等。教师又用课件演示,将这些图形移动拼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变化中,你发现什么?”学生说:“这只小狗变成了正方形,这个复杂的图形就变成了简单的正方形,变化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学生兴趣盎然,不断思索、不断探究。在这个案例中的“七巧板”对我们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是很新奇的,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既认识了它,又用它通过这些图形的变换,学生由新鲜、惊奇而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种发现过程是经过活动化的教学自然而然地得到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饶有兴趣地实现了自身认知和情感和谐的统一。

二、探究过程要注重实践性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究。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究标,学生的探只能是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切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1、强调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操作实践活动。

2、强调思维的操作实践活动。

三、探究问题要注重有效性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因此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会达到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是否就等于学到了任何知识,就能解决任何问题呢?这未必然。事实上,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

1、学会放手。所谓放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后,要放手让学生看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教师不能代替。如我在学生分一分小棒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探究依据的来历,从而理解什么是余数。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进行分类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的放手正是为不同学生学不同数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2、学会等待。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探究就无从谈起。教师往往舍不得我多花时间,特别是在学生有困难时,往往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加以提示,从而越疽代疱,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机会。有时学生生成的东西,尽管并不成熟,但只要教师少加引导,就能成为极佳的教育契机。如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有一学生说:“把16本书,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4本,还余4本。”我没有马上否定这样说法不合理,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而是先等待,让学生摆小棒(小正方形),通过多次摆,学生发现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不对。只要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会,相信我们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发现问题,我们老师何不去等待他们一下呢?

3、学会发现。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中的体会,特别是建立在独特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独特想法与思路,更要细心地去捕捉,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充分地挖出来,展现出来,在“动的过程中把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猜测、验证,真正做到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总之,自主探究教学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自主探究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使不同的学生取得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 《创造性教学通》(段继扬著)

[4]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
合理选用实验材料提升自主探究实效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