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BC实验带给语文本土化教学的启示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比较的思考

2016-09-23薛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式中式教学模式

薛城

BBC实验带给语文本土化教学的启示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比较的思考

薛城

BBC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实践的意义及其给语文学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实验结果让人们更加敬畏传统,同时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关键,课改要尊重本土化。从世界的视角看待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也许会更客观,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也许会更清晰,需要让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来启示我们未来的语文课改之路。

语文本土化教学;启示;BBC实验;比较

2015年8月5日,英国BBC播送了《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三集电视专题片,在英国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议。有关“中式教育”优越还是“英式教育”优越的讨论遍及英国各个阶层,反思英国教育成为了一个热点。

BBC在英国顶尖的公立中学——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一个五十人的班级,对九年级学生采取中国传统的、更加严格的教学方法,由五位中国老师任教,进行了一项为期四周的“中式学校”实验。

试验结束后,一个独立的教育研究机构组织了一场测试,目的是对两种教育体制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是“中式教育试验班”学生测试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高出约10%。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五位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课堂的讲授法,五十人的大班面对不足二十人的小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教学成绩。

当然,在这个实验中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对实验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BBC的实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但带给语文学科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

一、BBC实验结果,让人们更加敬畏传统

认定哪种教学方式更优秀,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比较优劣。一个学校在大面积推广课改之前,要小面积进行课改实验,用几个班或一个年级,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

在课改之初,学校要设计详实的教育教学实施计划和严格的实施措施,尽量减少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干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教学研究。

在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对这些方式方法抱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主观判定凡传统的都落后、凡新提的都先进这一观念。

BBC在实验之初,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特别是对实验教师、实验学校的选定,都有自己的程序和规章制度。最后的考试也是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设计试卷并评判的,这就保证了实验的公正性。

BBC的电视专题片没有对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优劣做出判断,而是让事实说话,让大家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上加以研究。虽然以成绩评判两种教育方式的做法有待商榷,但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方式才是改革者应有的姿态。

事实上,讲与学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不能用一元论的观点看待课堂里的“讲”与“学”。那种非讲堂即学堂、把桌子拉开教师不讲就是学堂、教师因循善诱就是讲堂的看法是偏颇的。

现在,一说到课堂上“讲”,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大有谈“讲”色变。传统的讲课模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生命力如此旺盛,岂能简单地一否了之?

从信息论角度出发观察传统课堂教学,你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从老师那里获得大量的信息,并高效率地转化这些信息,同时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而老师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间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如图所示[1]:

该过程起于我们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接触,在课堂上这种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将其和学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共同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出、反馈、控制调节、再输出等环节,其结果是输出一定的信息量,也就是教师要教授的知识。就学生而言,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处理、储存、提取和反馈等环节,其结果是输入一定的有效信息量,也就是转换并学习到教师教授的知识,或者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在课下再进行转换和同化。根据最优化原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摄入的信息量(有效的)应该是最大值。事实上,学生的信息输入与教师的输出是直接相关的。这就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两者缺一不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学生“学”的基础。

BBC的中式教育课堂里,不停地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听我讲”。对于这样的“讲”,许多英国学生最后给出了好评:这样的课堂信息量大,条理清晰,便于掌握知识。

语文学科课改面对的是学生,我们决不能拿学生的前途来试验、来冒险。在课改推进时,必须得来点“费厄泼赖”,稳步有效地推进,不可采取狂飙推进的方式。有人认为课改就是革命,就是要摧枯拉朽。这种观点贻害不浅,教育应该是改良,决不能革命。抛弃这种观点,才不会用一元论的观点来对待教学中的问题。

指导语文学科改革的各种教育思想,实际上都有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土壤,改革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要充分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合理要素。

正确看待语文学科的传统课堂,正确评价传统课堂,对我们现在的课改尤为重要。所有的改革和创新,都是站在前人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就是“创新”,就是“课改成果”。没有人能脱离历史去创新,正如一个人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

对于传统课堂不能动辄“我以为”式自说自话,而是要采用“知识考古学”的思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梳理、思考这些问题。

二、BBC实验表明,教师的“教”是关键

传统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系统虽然受内部和外部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掌控着信息的流通形式和学生摄入信息的质和量(有效值)。那么,教学效率应该是同一时间内教师输出信息量和学生输入信息量两者的比值。上面比值中,学生有效输入信息量应该是在一节课时间内,学生对摄入的全部信息经过变换,处理而贮存起来的有效部分,包括从教师处得到的反馈信息。教师输出信息量应该是在一节课时间内输出信息的总和,包括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量。对某内容教学的效率也可以此来理解。

《兑命》曰:“学学半。”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另一“半”,教学改革不能超越教师的现实素质基础。这次“中式教育”完胜“英式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五位中国教师坚定的信念和敬业精神,以及令人敬佩的专业技能。

语文教师要多通道地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反映(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信息输出在数量上适量,在时间上要适时。这就要了解学生的反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变换信息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重新发出信息,促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所以,教学过程能不能顺利地合乎科学地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及其调控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是,一个教师要想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反馈学生的信息,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信息的理解变换和“程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控教学过程,使其优化。在四周的教学实验中,五位中国教师对“中式教育”的热爱让他们的教育行为更加自信,这是一种对专业的自信。五位老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他们的课程专业知识非常丰富,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娴熟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补救教学做得非常到位,能够及时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自信”对于课改中的教师尤其重要,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名词,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对任何教育事件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不盲信,不盲从。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而有效地抓住学生在信息转换和吸收方面存在的问题,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引导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效率,课程改革就会有一定的成效。

BBC的这次教育实验,最终的评判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权威机构,这就保证了这次PK的相对公正性、客观性。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会面临评价这个问题。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尽量有第三方的评价,这样会保证实验结果相对的客观公正。

事实上,评价教师的教学是深化课改最难的一个问题。虽然BBC这次实验的评价没有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纳入到评价的体系,仅仅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评价教师,无疑教师的教意义更加鲜明。课程评价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及我们教师进行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以期有所突破。

三、BBC实验昭示,课改要尊重本土化

在语文新课改中,“专家”们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别人、教导别人”的责任感,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语文教师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要允许老师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特别是那些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更要宽容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败。世界上不存在那种适应所有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当一种教学模式走向极致那一刻,也就是僵化之时。

当政者对待语文学科课改中的不同声音要采取宽容的心态,不可党同伐异,也许真理就在少数人手里。就像“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人们自会取长补短。如果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大家自会趋之若鹜,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轮语文学科课改已经历了十余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先进典型和成熟的教学范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教学模式,这些本土化的东西,我们不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要学会消化吸收,更要结合本校的校情加以改造。特别要注意这些经验中的“短板”,如洋思模式情感的缺失,杜郎口模式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昌乐二中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拼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能够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其实,语文学科课改过程中,各种论争很多时候是集中于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是“削足适履”的国际化?还是“不必外求”的本土改良?抑或基于国际视域的本土化改革?全盘“国际化”,实际上是“唯西方中心”,也就是放弃了民族化和本土化;“不必外求”实际上是“唯我独尊”“闭关锁国”,无须借鉴,盲目自信,不知彼此,也就会丧失在全球化改革浪潮下赶超先进国家教育水平的良机。“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只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决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

但是无论选择何种语文教学模式,只要牢牢把握“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要教他们学会,更要教他们会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指导、引导的主人。学生需要怎样学,教师才能怎样去教。没有了具体的学情,一切教学设计就都失去了真实的前提,也就都失去了价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BBC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实践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让事实说话,多做一些教学实验和研究,才是语文学科课改应该做的,也是BBC的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实验给语文学科的启示。对于传统教学要一分为二地看,万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从世界的视角看待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也许会更客观,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也许会更清晰,让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来启示我们未来的语文课改之路吧。

注释:

[1]人脑的信息加工模型在Robert Stahl原有模型上有改变。插图选自董蓓菲编著的《语文学习心理学》,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编辑:金润根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英式中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拼写为什么不同?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英式苦啤酒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英式下午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