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适量、适度,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6-09-22吴西南

考试周刊 2016年65期
关键词:思维老师课堂

吴西南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与老师之前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交流,又有丰富的情感交流,它是以学生的“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每一堂课中老师都会对学生提出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精致而巧妙,犹如一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然而,现实的课堂提问,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察课,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双边互动,为了追求热闹而欢悦的课堂,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过于随意,且流于形式。老师只问“对不对”、“是不是”或“好不好”,几乎成为其“口头禅”,学生齐答“对”、“是”或“好”,这种空洞的提问效果很差;有时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便突然发问,甚至问很刁钻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借机发难整治“不听话”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畏惧感,从此不再“配合”老师的齐问齐答。

2015年4月我随福建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班观摩江苏的特色课堂,由扬州中学青年教师钱丽娟执教的《城市的空间结构》。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想听、爱听,学起来兴趣盎然,知识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节观摩课受到一致好评。课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教学体会,从提问的数量、质量、时机、难度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有效提问应讲求“适量”

演员演戏时如果不在状态,其演出的戏肯定不好看,高明的导演往往能很快就把演员引入最佳状态。一个高明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导演,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难点、重点出现之时,就是启发学生、点燃火种之时,让学生处于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这是老师提问的最佳时机,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热度”。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与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等学科都有关联,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当出现此类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很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处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能而未得”的状态,这时,老师应尽量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些“不同一般”的问题,就能激发其“学而知不足”,“启而有发”。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自己解答出问题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近几年市县组织的观摩课、教学比武课,作为一个评委,我认为此种类型的公开课,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为了加强课堂互动,表面上看起来热闹一些。2015年12月县里组织教学开放周活动,我校高二的一位老师开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公开课,在讲解一个案例后,展示一个新案例,并提出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没想到被提问到的学生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出乎老师的意料,未出现“对答如流”的美好情况,这时老师开始心急并不耐烦地重复问题,未及时予以启发诱导,立即叫其他学生回答。老师根本没有留给这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被提问的学生只能陪站,充当一个配角而己,这样提问的效果很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三地理备课组承担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相关实践研究,高三两位年经老师的课堂进行同课异构,如《工业区位》专题复习课,从设问上进行双模式教学,经过课堂对比,我们发现,老师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能耐心等待,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后能适当点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随意回答或难于回答的情况少了,即使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也会给出更合理的答案,甚至给出令人惊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答案,虽然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这就启发老师,掌握更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学生就能创造出奇迹,你给学生“一棵小草”,他们回报你“一个春天”。

二、控制提问的次数,有效提问应做到“适量”

刘禹锡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的道理,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老师一上课就不停地发问,无论小问题还是大问题,都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就可能目不睱接,无法静静地思考,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被破坏。问题设计的落脚点放在知识的重难点处,问题设计的激发点放在“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处,问题设计应追求少而精。根据课堂需要,一般每堂课设计二至三个大问题、若干个小问题为宜,且小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问题。以高考专题复习课《高考真题解读》为例,分析2015年高考综合题第37题,可围绕题目本身的设置三至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如:“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可将该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相比,谁的气温低?(2)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更低?(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年平均气温为什么更低?

同理,“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也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样不仅降低了解题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掌控问题的难度,有效提问应力求“适度”

以钱丽娟老师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例,上课伊始,老师就提出四个问题,并用课件展示出来:1.说一说扬州的主要用地类型;2.讲一讲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3.议一议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4.找一找扬州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这四个要求,从“说一说”、“讲一讲”到“议一议”“找一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也顺应学生能力的增长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地方。”

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动动脚”就能回答出来,失去提问的价值,等于浪费时间;反之,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学生就会失去思维的动力,久而久之,对地理课堂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设计的问题应是层层递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难度适中的问题,精妙奇特的问题,总能触动学生心弦,总能吊吊他们的“胃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同伴的帮助,最终能得出满意的答案,获得真知和创意,就会从心底里感到喜悦和满足,从而增强信心,大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思维老师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