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爱莲说》教学设计探索

2016-09-22李欣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爱莲说发散思维

李欣

【摘 要】 初中语文课程中《爱莲说》一文的教学设计应把握三点:一是在深入领会课标、考纲、教材编写宗旨和学情的基础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二是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实施课堂教学;三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类比传统,以及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诗歌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 新课标;《爱莲说》;教学目标;文本分析;发散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合理的教学内容,建筑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的把握基础上,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1]本文基于上述新理念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略作探索思考。

一、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内容合宜的关键性一步。笔者认为在确定《爱莲说》教学的目标时需以以下四点为依据。

首先,认真解读领会《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第七条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后所需要获得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九条指明学生“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2]“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第六条要求初中生能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因此在设计《爱莲说》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将写作教学穿插其中,这样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其次,兼顾中考考纲。文言文是学生考试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和复习要点。笔者分析陕西省近十年的语文试卷发现:试题选材上课内课外兼顾,课内文本考查旨在考察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课外文本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学以致用及迁移的能力。中考文言文占约20分,字词约6分,翻译约4分,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约6分。因此,教师在备《爱莲说》这一课时应分析和掌握这些命题规律,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打好文言文的基本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应对。

再次,还需依据教材编写宗旨。《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单元开头编者就明确指出了编写意图“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3]教材的编者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编写的意图,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将此考虑进去。

最后,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需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语文学习的状况,这样在分析语文教材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4]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爱莲说》是八年级的课文,教师讲课时需将前后所学联系起来。如“陶后鲜有闻”与 “芳草鲜美”、“香远益清”与“自以为大有所益”、“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和“久之,目似瞑”进行归纳学习。这样一来教学便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笔者阅读过一些教学设计,许多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仍然是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这是忽略学情的做法。通过《陋室铭》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应把训练学生写作托物言志类的文章作为《爱莲说》的教学目标。在结束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就需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托物言志的写作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需先要求学生细致的观察事物的特征,为言志夯实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学会在单一的记叙中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因此,笔者认为《爱莲说》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下: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解决文中的字音(如蕃、濯、亵、鲜、噫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言常识。(如一词多义—远、鲜、益、之;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植;判断句—文言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并且能联系所学对文言常识进行归类(“陶后鲜有闻”与“芳草鲜美”等)。

2、让学生掌握“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知识。

3、让学生品味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的生活态度。

4、针对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二、解读文本,实施教学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进行《爱莲说》教学前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文本。

在教学时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解题明意。“题目是课文的脸面和眼睛。语文选文的题目往往代表了该文章的主要精髓。”[5]《爱莲说》的解题主要是分析题目与课文内容的关系。“说”是一种文体议论性文体。“古代以‘说名篇的杂感性小文,一般都是借多名某一具体事物,故取喻一个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从而达到使说理和抒情形象化”。[6]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由题可知文章的内容就是作者向世人说明自己喜欢莲花的道理。《爱莲说》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关于“说”这种文体的课文,到初中八年级下册学生还要接触《马说》,高中必修三还要接触《师说》等课文,因此初中向学生详细介绍“说”这种文体的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诵读全文,理解文本。“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对话活动。朗读能唤醒蛰伏于文字间的情感和生命意识”。[7]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采用的最传统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8]因此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解决重点字音、句读从而初步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理解文章打好基础。在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解决易读错的字词(如蕃濯、亵、鲜、噫等)及句读(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句意,初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再读文本必然能了解到作者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自己的“莲之爱”,并阐述了自己“莲之爱”的道理。

最后,内容细解。“内容细解实际上就是细细剖析文本,用结构的方式整体观察课文”[9]教师教学这课时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章法上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解。第一段作者重在描写。以水上、地上有众多可爱的草木为总领,接着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写自己爱莲的理由而是以“陶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为张本,以正衬、反衬道出“予独爱莲”。又以“予独爱莲之……”为领起,“之”后分别写生长环境、外形特点、香气特点等突出它的清高风度,写出了莲的美好品格。第二段作者重在议论抒情,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而莲却是花中的君子。接着转而一声叹息,唉!喜爱菊花从陶渊明以后就少有了,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谁呢?但喜爱的牡丹的人却依旧很多。作者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衬托自己的“莲之爱”,表明了自己不贪慕富贵与功名、志高清廉的高洁品格以及对那些贪慕富贵、曲意逢迎的小人作风的鄙弃。

通过教师解题、学生自读、教师讲解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将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有效的结合起来,避免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生成教育。

三、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实施拓展训练

我们都知道好的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想改变传统课堂的模式,增加自己语文课堂的创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教师就一定要积极开发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从思维和写作上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以《爱莲说》为引子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莲作为芳草佳木中的典范自古就被人们誉为花之君子,象征着高尚的气节。学习莲不单单是要学生学习古人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质,而是要把莲作为向学生展示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芳草佳木文化的典例,做到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芳草佳木来象征人的优秀品质,芳草与佳木在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格色彩,被塑造成人们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除了本文提到的莲、菊外,常被吟诵的还有兰、松、梅、竹等。端庄素雅的兰,刚劲挺拔、长青不败的松,清高脱俗的梅,坚贞、虚心的竹等都己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人格意象。因此在学习完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芳草佳木,并思考下生活中还有那些自然意象可以譬喻人的德行,做到知识由点到面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是打破文体界限,适当进行文体拓展训练。即在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写,把说理文改写成抒情议理散文或现代诗歌。通过改写,学生可以将难懂的文言句子以通俗易懂的内容来重置文章的情境,最终达到以诗解文的目的。

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能够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文内容中,通过改写学生势必能更加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既有效的让学生吃透课文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是《爱莲说》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用心设计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P1.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P72.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P167.

[4][5][9] 陈秀玲,张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50.155.157.

[6]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343.

[7]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33.

[8]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P9.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爱莲说发散思维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