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民族理论创新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

2016-09-22王燕茹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王燕茹

【摘 要】 文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民族理论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华民族观、民族平等团结观及民族自决权等民族理论。这些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新中国建立后,疏通了民族关系;进行民族身份的识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的有形痕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和核心。

【关键词】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

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以后在延安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得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理论。这些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上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延安时期民族理论创新的成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华民族观,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建国的认知,以及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观。

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六届六中全会上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进行充实,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1]再到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中华民族”起源、结构、传统关系在理论和概念上做了新的阐述。这种认知过程对我们党制定民族政策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重申,“民族是至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3]这些新理论和新认识不仅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致对外的有力武器,而且成为建国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理论的核心理念。

关于民族地区建设经历了从“民族自决”到联邦制的探讨。从建党初期的自由联邦制到党的二大宣言的“民族自决自治”、长征途中提出“a、民族自治,b、区域自治”[4]的两种方案。再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5]最终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二、延安时期民族理论创新的形成机制分析

1、“大一统”的民族观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中央王朝与四夷在交往的过程中深刻地继承了这种大一统的思想逐渐形成:不以血统划分民族,不以凝固的眼光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变化,使“怀柔”原则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引发了各民族对共同道德准则的共鸣。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千方百计的羁縻控制及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张的以夏变夷,唐太宗华夷一家、彼此不分的民族观;明朝以“华夷之防”思想为核心的前提下主张感化、怀柔少数民族观,清朝否定汉人华夷、中外的思想等无不使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既趋同又分化的“多元一体化”的民族观就是在继承发展历代王朝民族观的精华中而形成的,这也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民族危机的影响

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到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一时期中华大地哀魂遍野,中国人饱受最大痛苦和侮辱。二十世纪初为争夺中国满洲占领权的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进行,然而两国战争的消耗,又以“挖取中国人的血肉去填补”。[6]此后,中国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侵略, 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自觉观念再度升华。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家们对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辛亥革命在埋葬封建王朝的同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思想也遭到灭顶之灾,这样势必会导致国家分裂为众多民族国家。因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加之孙中山先生受到近代西方国家建设经验的启发,革命家果断放弃“建设一个汉族的单一的民族国家即‘小中华民族和‘小中华民族国家的构想,开始提倡建设一个五族共和的‘大中华民族和‘大中华民族国家”。[7]“九·一八”事变到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关头,蒋氏政权从民族大义出发,主张中国无民族差别,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对于各民族联合团结抗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8]这从理论上增强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共同抗日的内聚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三、延安时期民族理论创新成果的影响

延安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观、民族平等、团结在以后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继续升华和发展。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纲领,使民族平等、团结、巩固和发展成为新型民族关系的核心。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为了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疏通民族关系 建国初期为打破历史上的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构建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国家施行了:派下去、请上来的工作方针。中央多次组织民族访问团、慰问团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少数民族中去;同时又邀请少数民族参观团到首都和内地参观访问。 第二,进行民族身份的识别。 从1953 年至 1979 年,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队,赴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共识别出了 55 个少数民族,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一切平等权利。第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各族群众都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第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的有形痕迹,废除带有歧视或侮辱性含义的地名和族名。纵观党的历史,我们发现: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和核心。

就如何建设民族地区,党和国家根据实际国情做出逐步完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新中国建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国家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杂居区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全面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基本形式、内容等,同时规定自治机关可以制定单行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从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到1966年2月,全国建立了98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逐步完善,对于更好实施民族政策、减少民族间隔阂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608页.

[2]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27页.

[3]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323页.

[4] 《林伯渠传》编写组编:《林伯渠传》,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5]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553页.

[6]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6页.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