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宇

2016-09-22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高密度学科

庄宇

1968年出生

1986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

1995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13年福建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013年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2011年福建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0年上海市优秀住宅工程一等奖

2009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综合大奖

初入同济是在1986年,30年后回想起来,同济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态和多元视角,还有精益求精和激励自我的职业专注。印象中我们在低年级搬入新近落成的B楼(明成楼),面对的是没有分隔的大教室,高低年级的师生可以自由交往,学弟学妹们便有了许多讨教的机会,这种自然的日常交流和学习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沟通能力;老师们对于学生作业的评论经常被围观,夹杂着问题和讲解、指正和思考,我们也逐渐摆脱了 “最佳解”的思维定式,走上“观察–分析–思辨“的空间环境之道。记得那时的讲座远没有现在那么密集,但都是高质量的大师级别,阶梯教室的门票一再被学子们拷贝复制,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仅有的几本专业杂志难以满足的求知欲望。今天想来,这个过程是充实和可爱的。

建筑学是门古老的职业,它所经历的发展每每都是和面临的问题密不可分的。当代的建筑发展也是如此,虽然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就我国而言,如何应对高密度的人口问题,特别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和空间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是当代建筑学获得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城市规划紧密互动的建筑学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紧凑高效的空间使用方式,并落实在城市的建造实践中,以可持续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空间资源的矛盾并提升空间价值和质量,这对未来中国几十年的建筑和城市发展将是意义深远的。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建筑学的发展需要走出狭义的学科圈子,在现有的领域融合更多城市和建造实践相关的内容,从“单纯”的建筑学专业本体探索向回应城市诉求的创造进行转变。正如最初的城镇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发展而产生专业分工,从而走上精细化职业发展之路,今天,为了城市更融合地协调发展,各自独立并行的多个学科将相互交叉协同发展,以谋求城市空间运营的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依托丰富的空间想象和创新的建造技术,建筑学将承担关键的角色,与规划、景观和市政等学科一起,面向未来都市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建造实践,而这从“分”走向“合”的转变都将溯源于对“人”的关怀。

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关心城市的自我更新过程,尤其是大量建设活动所引发的城市问题和现象,是建筑学和规划、景观、市政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目标。城市设计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为大家所重视,不仅因为它是结合上述学科而形成的整合观,更因为它的目标和手段都着眼于修复城市实践中对“人本”的种种忽视所产生的问题,这在高密度城市发展中是尤为突出的现象。

根植于中国土壤下的城市设计正在持续推进中,未来的城市建造实践,不仅需要具备“城市设计观”的成熟建筑师,也需要大批富有规划和建造经验的城市设计师。持续的城市更新实践除了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外,更多将聚焦在日常性的生活街道、小广场和口袋公园等小规模见缝插针式的“修补式创造”;同时,对城市的重点区域,如轨道车站交通枢纽地区,公共活动中心地区,历史文化风貌地区以及滨水自然资源地区等,也将开展整体的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此外,对中心城区的诸多市政设施如高架、铁路、人防、水厂电厂等亦将是高密度地区城市更新的重点。因此,建筑学面向“高密度下的空间探索”这一挑战的发展,未来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基础上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天地。

从简·雅各布斯(Jan Jacobs)的“城市活力”到杨·盖尔(Jan Gehl)的“公共生活”,从东京六本木城的“space between”观念到纽约曼哈顿的“容积率银行”制度,面对高密度条件下“人本+效率”的建造实践这一发展主题,全球视角下的学术理论和职业实践早已展开,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包括如何以低技术适应不同地域,从而高效地建屋造城,这些都为迎接建筑学的新发展在“高密度条件下的城市再创造”提供了宝贵的支撑。应对建筑学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今天为未来的城市建筑师们制定的培养计划还有不少可以充实的内容。应该说,建筑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不仅需要集中在空间、环境、建构等本体知识的探索上,还需要强化对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活动、城市中人群的流动和停留、公共领域(场所)的塑造等知识和兴趣点的激发,特别是如何“扬弃”式地吸收国外实践和本土传承中的营养,并传递给建筑师的培养和后续职业教育,使之成为构建高密度城市的“秩序、活力、特色”及建立创新机制的重要基础。也许这是建筑学这门学科未来发展中不可推卸的担当。□

ZHUANG Yu

1《城市设计的运作》

2 杭州拱墅区32街坊商业综合体(在建)

3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4 杭州香堤水岸居住街坊

5 上海波司登集团总部大厦

猜你喜欢

建筑学高密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