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斌 周蔚

2016-09-22张斌,周蔚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斌同济大学建筑师

张斌周蔚

1968年出生

1987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斌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1972年出生

1991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斌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15年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

2013年中国勘察设计建筑工程一等奖

2009年教育部优秀勘查设计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6年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004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我们在同济求学的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正是整个中国建筑界重新打开大门后,试图在纷繁多样的信息引进中建立点什么的时候,相对严谨的既有教学模式与各种新的信息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相对开放、鼓励尝试的氛围。印象比较深的是3段时期。一是二年级黄仁先生带的图书馆设计,黄先生在坚持同济特色的基础教学要求的同时十分鼓励学生的大胆尝试,让我在经历了枯燥的鸭嘴笔和渲染磨炼之后第一次感到了设计的乐趣。二是三年级开始的课余参加岩土学院办的日本施工图翻样班,虽然并没有系统培训,但是在大量的读图自学中体会了当时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建筑设计系统,这对于我的职业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三是研究生阶段师从卢济威先生做城市设计研究,面对这一当时国内新兴的专业范畴,卢先生带着我们几届师兄弟开展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这也是我在建筑实践中一直关注城市问题的影响来源。

再出发:研究、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这30年的巨量的物质建造和空间生产在制造奇迹的同时也见证了当代建筑的巨大困境。这一困境表现为空间与人之间的错位与矛盾。一方面,虽然巨量的建造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空间总是呈现为先于人、先于使用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生活不相匹配。这种与社会缺乏互动的空间生产方式大大增加了空间运作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习惯于在相对与社会缺乏互动的“资本——权力”架构下的空间生产机制中去追求建造的质量与诗意,而这样构筑的所谓建筑学的品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值得怀疑,更多地只是作为一种消费对象而存在。这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建筑学在当代中国到底该如何作为。

在我们的建筑实践中,我们始终关注空间与人的关系,致力于通过建造去理解和表达存在和自然,并将建造与对于社会生产的介入与思考相结合。我们的工作并非只是结束于建造,而是需要以建造作为起点,结合对于现实的研究和洞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样的方式去与中国社会的变迁进行互动,这是更广义的“建造”,也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目标。

这也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和上海的几位建筑师一起发起针对上海城市空间的研究计划“Shanghai Project”的原因。这是一个年度系列研究计划,每年选择上海的一个有样本意义的空间案例,通过调研揭示空间样本的内在运作机制,并结合这些充满矛盾的人与空间的关系中思考空间如何与社会互动。2015年我们完成了“SHP1——田林新村的共有空间研究”。通过调研与图绘,我们在这片工人新村的杂乱无序、争夺激烈的空间表象中看到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群在空间中的自治与共生,而这些对于这个城市特别有益的现象都发生在“共有空间”这一对于中国当代城市而言特别普遍的空间类型中。这个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它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我们下一阶段准备长期努力的一个方向。2016年,我们与上海郊区的一个街道办合作,正在对一个现存的航运工人小区展开研究,希望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一矛盾重重的基础设施欠账社区的更新改造做出探讨。我们的更新研究立足于社区的自治与再造,将田林调研中的收获与这一社区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在空间资源的盘活整合中尝试一种对于社区保存最有利的更新方式。同时,我们希望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在街道办的支持下与社区居民展开充分的互动,为此目标所准备的社区交流空间的改造计划已列入今年上海市规划局倡议的“城市微空间更新计划”中。

我在10多年前退出教学一线,专心于建筑实践,但是仍然持续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上述城市空间研究就是依托研究生团队开展工作的。同时,从2012年开始,我每年都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的“小菜场上的家”的课题教学活动。这一课题立足于城市现实问题、从城市空间和社群的观察与研究出发的设计思路与我的专业关注点有很多相关性,也促使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反思在长期实践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将这些思考与年轻人分享。2015年的教学中,我们就将课题锁定于田林新村真实的社区菜场和外来人口廉价宿舍综合体基地,并将之前城市调研的成果与教案设定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题的关切点与意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对建筑实践日益消费化的当下,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一种能够冲破这一资本-景观结构的对于消费的积极的拒绝:建筑师能否主动拒绝成为似乎命定的全球生产-消费景观中的一环,走出日益狭窄的职业牢笼,打开日益陈腐的职业藩篱,将建造的权利还给社会大众,同时平等地与社会大众合作,让建筑师成为社会自主建造的媒介。□

ZHOU WeiZHANG Bin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

2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

3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东侧外观

4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南侧外观

5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阅览室

猜你喜欢

张斌同济大学建筑师
夕阳家园
胖胖的“建筑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花之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Monolithic all- fiber m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source based on a step-index two-mode As2S3 fiber∗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