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文军

2016-09-22支文军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世界建筑

支文军

1962年出生

1979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硕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时代建筑》主编

2015年上海出版人奖

2015年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高校出版人物奖2012年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优秀论文奖)

作为同济建筑“新三届”的一员,我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伊始的时代背景中进入高校学习的。我们这代人既是新旧教育体制转型的亲历者,经历了建筑学教育体系的恢复阶段,与前辈建筑学人有清晰的师承关系;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承上启下、积极参与变革的群体。在同济本科学习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其实是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中,一直到毕业设计结束才对建筑有所领悟。指导老师葛如亮教授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系列实践及其以此为特色的毕业设计课题研究对我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后来课余从事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研究生阶段我师从罗小未先生,开始进入到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其间对西方现代建筑发展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构筑了我西方现当代建筑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成为我日后以学术期刊为平台、持续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环境是复杂和矛盾的。从2010年开始,中国GDP总量赶超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世界排名差不多是100位(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人均GDP世界排名已提前到80多位)。有人揶揄中国的真实处境是世界上“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虽不是“最穷”的国家,但“2与80”现象却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反差巨大的当代特性。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奥运会、世博会,但同时还有几千万人口有待脱贫;中国构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铁路网,但还有许多基础设施匮乏的穷乡僻壤;中国大都市贡献着世界上最庞大数量的高楼大厦,却仍无法供养很多城市的“蚁族”和“房奴”们,只能让这一群体无奈挣扎。在中国社会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种种问题同时并置显现并纠缠在一起,这种极端的反差是世界文明发展史所罕见的,其所呈现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说以往是以速度和不平衡发展换取了城市与建筑领域的繁荣景象的话,未来发展因降速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前相比将更加严峻,是我们始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其次,随着世界范围内建筑产业的日暮西山,特别是近期中国宏观经济下滑和城市建设领域增速的明显放缓,中国以往20多年的城市大规模开发、新城建设奉献给世界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返,建筑设计行业正经历着专业细分和行业转型的阵痛。一方面,只是一味为政府“土地城镇化”服务的设计机构会出现明显的泡沫和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新阶段“人的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设会更多关注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更多重视城市活力和产业转型。因此,除常规的建设项目外,更多日常生活的、小规模的、自下而上的、保护更新的建设项目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和跨越界线,以精耕细作与平和谦卑的态度来积极应对上述新常态。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例,未来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将集中在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城市更新领域。

最后,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角度,均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进行梳理、研究和记录等工作。从外部世界看,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中国当代建筑在西方理论界中是处于“缺席”的地位,在西方林林总总关于世界现当代建筑史的著作中,偌大的中国始终隐遁无形。与此同时,中国却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建筑和城市的天际线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速度。如此语境下,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兴趣与重视也被大大激发。从中国内部看,改革开放已30多年,成就前所未有,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师同样面临着种种矛盾,中国建筑界也在这样的复杂处境中不断探索。中外很多学者呼吁,中国大而复杂,要对中国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的评价就不能按照西方的标准,而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的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在世界建筑体系里为中国现当代建筑定位或给出坐标。

作为建筑学人,我身兼多种身份(教授、建筑师、主编和出版人),但作为建筑学术期刊主编,依托和发挥《时代建筑》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的作用,是我持续的、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时代建筑》自创刊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始终记录并参与到中国建筑的当代叙事中,以极具批判性的媒体内核、多层次多角度的选题策略、高水准的学术品质、多元的传媒平台与当代中国建筑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了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时代建筑》将继续通过主题性的策划和组稿,关注“当代”“中国”城市与建筑面临的诸多急迫的学术和专业论题,在敏锐捕捉学术新动向的同时保持学术高度,担当起对以往急速展开的城市扩张和当下的建筑实践进行批判和自省的观察者、描绘者和评论者的角色,推动相关学者和作者进行持久和深入的研究,进而以出版传播的手段促进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发展。如何竭力发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我的核心工作所在。□

ZHI Wenjun

1 傅山青少年活动中心

2 嵊州市图书馆

3 傅山博物馆

4《时代建筑》(2016年第2期)

5《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

6《中国当代建筑2008–2012》

猜你喜欢

世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