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宇航

2016-09-22孔宇航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母校语境

孔宇航

1962年出生

1978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77级,学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常务理事《建筑细部》主编

回想起来,我能够在当时的同济大学建筑系读书很有戏剧性。由于父亲学的是理工科,故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特长爱好为绘画。至今我仍感谢母校的某位老师能够从复旦大学将我的档案调至同济,使我成为建筑学专业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作为77级学生,同学中绝大部分均当过工人和农民,他们非常珍惜学习机遇,每天设计教室里座无虚席,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我们这些应届生想玩也不敢玩,也许是“终身遗憾”吧。

毕业之后,每次回到同济校园都心存感激之心,当时身在其中并不知其魅力,离开后方知同济建筑是何等的神圣。母校的老师以极大的热忱教书育人,老一代建筑教育家为培养下一代建筑学人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母校海纳百川的胸怀,奠定了我们的人生观。毕业整整34年,每当看到母校建筑学院的消息与各种学术活动,均感到由衷的高兴,作为同济学人我们将永远铭记母校的教诲。

学科自主性思考

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交替出现,在给人类带来美好愿景的同时,亦冲击着建筑学科的根基。建筑学科的自主性核心价值正面临着新的冲击。诚然,学科内涵需要不断拓展,当学科边界被不断蚕食,如何在更高层级进行融合与吸纳,在坚守底线的同时辩证地探讨两者的关系为重要研究课题。现代建筑先驱在探求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概念模型与方法体系的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经典范式,推动了建筑的不断转型与升级。然而无论与西方国家还是与同样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日本相比,中国在建筑的原创性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近现代建筑国际话语主导权的式微亦引人深思。

回溯历史,古代中国建筑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进行当代转译过程中有很多方面仍值得商榷。近30年来,一系列初具影响力的建筑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化语境中进行本土建筑实践,开拓了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复兴的探索之路。如何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追问中国建筑空间与形式策略,研究其生成规律,构建当代语境下的符合中国建筑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空间-形式”概念模型,从学术层面推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走向国际前沿,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近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勒·柯布西耶、阿道夫·路斯、路易·康、柯林·罗、彼得·埃森曼等提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关于形式与空间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进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经典模式。反思当代中国建筑实践,建筑创作主体整体水平正在向深度与广度方向发展,当代建筑精品不断涌现,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亦拓展了建筑创作主体的视野。1980、1990年代的“形式”模仿正在逐渐消失。同时令人忧虑的是,古代中国曾经拥有的经典建筑形式与造园方法却在演变过程中日渐式微,而日本拥有与中国相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其建筑成就却在现代化进程中位于世界前列。如何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建立具有文化参照性的建筑“空间-形式”生成模型与方法体系,从而提升当代国际话语权,成为未来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议题。

形式思辨

回溯现代建筑运动,尽管影响其发展的诱因与思潮众多,但关键性的综合出现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学科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解构了原有建筑系统,以传统化石能源集中式利用为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在构建新文明的同时,亦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需要寻求集约、可持续、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科技与产业革命思潮催生了新的建筑学范式。自近现代建筑诞生以来,其系统内部主要特征呈现封闭性与机械性特征。而忽略了建筑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互动性与有机关联性研究,对于不可见“能量”在建筑中的转译生成与协同设计被长期忽略,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日益式微并形成了建筑学科的内在危机。此外,原有建筑系统内部设计环节与建造流程分离现象严重,建筑与地域气候、能量权衡等方面的关联度被弱化。可再生能源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形成新的协同促进机制,提供了将能源问题与当代建筑学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语境下以新能源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线,建立与环境互动的开放建筑系统。在继承传统建筑系统知识体系的合理内核下,对原有建筑系统中的建筑语境进行新的诠释与更新,运用当代数字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进行建筑的协同设计与集成建造。如何从建筑学思考方法、设计方法、工具程式与实践模式层面实现建筑范式的转变。依托系统生态学原则借助数字技术将环境参数可视化生成新的空间与形式,从信息数据到性能参数、能量流动到形式生成,建立建筑系统中物质、能量、形式、性能的有机联系,更新建筑设计方法,优化建造流程,建立系统生态网络,推进建筑系统与环境系统、人类系统的有序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KONG Yuhang

1《建筑剖切的艺术2》

2《解读经典》

3 维也纳1992 EXPO国际建筑竞赛特别奖

4 20世纪纪念碑

猜你喜欢

建筑学母校语境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告别母校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