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6-09-22汪新叶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会馆雕刻装饰

汪新叶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1464)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汪新叶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1464)

以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跟随雕刻工程和追访雕刻匠师等方法得到一手资料,并对山陕会馆雕刻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整理总结,分析归纳了雕刻题材的商儒并重、装饰的繁复性与兼容性、艺术视角的民间性、雕刻风格的繁缛精细等艺术特征。

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特征

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初,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即后有居室,乃作绘画,故雕塑之始,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可见,雕刻艺术一开始就与建筑相互依存,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1]。

“会馆,本意为开会的房子。其会乃会议、聚汇之意,其馆乃人们客居观览之馆舍。聚合其意乃人们聚汇会议之所”。《辞海》中将会馆解释为“旧时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组织机构”。何炳棣的《中国会馆史论》中说道:“会馆为明朝永乐年间芜湖人俞谟在北京建立的芜湖会馆”,可见会馆在明代已经存在[2]。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清代时期全国各地皆有会馆,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商业性特点,会馆所在地的邻近省市的商业往往相对发达,同时皆是水陆交通枢纽地区。

中原地区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经济繁荣,云集了大批异地商人,其中秦晋商人较多,他们筹资修建会馆,规范商业运作。社旗山陕会馆是河南现存会馆中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把宫殿、庙宇、民居等古建筑元素进行重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别是雕刻艺术不仅工艺精美绝伦,而且将求财、求福、求学、求禄、求信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蕴含其中,文化内涵丰富深邃。

一、雕刻题材的商儒并重

纵观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群,到处都带有清晰的商儒并重的印记,晋商特有的崇商信念和融佛道儒为一体的文化理念在雕刻题材内容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在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中处处反映了以“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3]。“学而优则贾”是晋商的积极商业观念,他们不把读书做官作为飞黄腾达的出路,经商致富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晋商得出诚信是形成信誉的根基,他们不只是追求高额利润,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固的商业秩序。“诚、信、仁、义”的理念是会馆雕刻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馆的木、石、额枋、雀替和柱础上运用雕刻艺术将“赵匡胤输华山”的故事娓娓道来。赵匡胤青春年少时与华山陈抟老祖比赛棋艺,结果三盘皆输,戏言将华山作为抵押。数年之后,赵匡胤当了皇帝,为了践行自己的誓言,免征华山赋税(如图1)。

图1 “赵匡胤输华山”图

图2 赵颜求寿图

会馆西侧雀替雕有“赵颜求寿”图,画面和雀替外观造型巧妙结合,人物位于视觉中心,树木、花草上下呼应,井然有序,将“赵颜求寿”的传说完美展现出来。掌管人间生死的神仙无意间吃了赵颜敬献的贡品,为了兑现承诺,把只有19岁寿命的赵颜增寿到99岁(如图2)。这些雕刻从正面宣扬诚信的商业道德,表达出晋商“以信为本”的经商理念。此外,利用反面题材进行警示的也很多。社旗山陕会馆大拜殿门前东侧的墙体石雕以“十八学士登瀛洲”为题材进行装饰。由于奸臣许敬宗背信弃义,不守诚信,被剔除画面,图中人物众多但刻画生动逼真,学士们不畏劳苦,沿着曲折盘旋的山间小道,努力前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相映成趣。雕刻于石牌坊中坊最上方的“福禄寿”三星,利用警示的手法提醒从商者,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坑蒙拐骗、缺斤少两,就会与福禄寿背道而驰。神兽造像是会馆内石牌坊常用的装饰图案,很多采用悬崖勒马的造型,直接明了地警示那些僭越诚信的商人,不要一意孤行,失去从商根基。这种道德教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馆的雕刻题材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中国儒学气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在雕刻艺术中得到形象化的诠释。大拜殿门前西侧的墙体上雕刻着“渔樵耕读”图,画面疏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展现出一片祥和景象。“渔樵耕读”图把“读”放置于视觉中心,与“十八学士登瀛洲”图,形成寓意的延续,读书方能得志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在悬鉴楼台口四柱及台前石栏上,雕刻有“舜耕历山”、“苏秦还乡”、“朱买臣砍柴”等,让“舜、苏秦、朱买臣”三个卓有成效的儒家典范更好地宣扬礼教思想。《论语》中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不同侧面反复雕琢的八爱图和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营造出仁者爱人,智者爱生,贤者博爱的伦理氛围。大拜殿雀替木雕中和悬鉴楼柱础上的浮雕“孟宗哭竹”、“丁兰刻木”等,将安贫乐道、勤劳吃苦的品质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教化平民百姓。“贤良”、“孝梯”、“诚信”、“仁义”等思想在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中层出不穷,完成儒家“成教化,劝人伦”的教育目的。

二、装饰的繁复性与兼容性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的繁复性表现在繁与复上,繁就是繁多、复杂,复就是重复、多次。繁复性与兼容性具体指图案层次的错综叠加,题材的丰富多样,雕刻技法的娴熟多变。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戏楼装饰堪称经典,戏楼一楼过厅石雕精美绝伦,在柱础和石栏板上主要有“申公豹拦姜子牙”、“王羲之爱鹅”、“东方朔献桃”、“刘伶醉酒”、“二龙戏珠”、“龙游牡丹”、“凤立牡丹”等。这些雕刻不仅运用了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而且空间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一缕阳光照来,龙在牡丹丛中若隐若现,栩栩如生,如同一幅幅展开的画卷,让人身临其境。另外,一些吉祥图案如“龙”、“狮子”、“牡丹”等不仅作为主题题材雕刻到整体墙面上,而且还作为“小装饰”运用到“柱头”、“额枋”、“石栏板”等部位。“赵匡胤输华山”图在木、石、额枋、雀替和柱础上反复渲染,表达了出资修建会馆商人对诚信的重视。虽然题材内容相同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在雕刻方法、构图上存在着变化,“变化统一”的艺术设计规律运用得完美无瑕。“九龙口”石雕位于社旗山陕会馆大拜殿月台南侧石牌坊,外型接近正方形,用整块南阳蒲山青白石雕刻。画面中心一龙形象逼真生动,高浮雕雕刻而成的龙头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感和主体性。龙体周围片片祥云错落有致,呈现出祥和的气象,龙体身下浮动的水面使整个画面具有灵动性。在雕刻手法上以浮雕为主,局部运用高浮雕、浅浮雕、线雕等加以变化,在多变中寻求统一(如图3)。社旗山陕会馆的“三雕”艺术丰富多彩但变化多端,材料、题材内容、雕刻技法呈现出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形态,“无木不雕,无石不刻”将装饰艺术作为建筑会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凸显出“满”、“贵”、“精”、“繁”的装饰风格。

图3 “九龙口”石雕

三、艺术视角的民间性

清代官式建筑遵循工官制度,以官方文本《工程做法则例》为准则,在构建和装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规范[4]。在五行说中,黄色属土,位居中心,高贵至上,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屋顶的琉璃装饰颜色为黄色,辉煌大气。脊饰构建开始标准化,操作工艺按照《工程做法则例》进行。清代彩绘中等级最高的要数和玺彩绘,依建筑规模等级,包括“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五种[5]。而社旗山陕会馆在装饰手法上与官式建筑截然不同,灵活随意具有民间温情的一面。琉璃瓦屋顶用绿色进行粉饰,黄色是皇家专用,作为民间建筑无使用权利,但会馆由于深受慈禧太后喜爱,被誉为“第九行宫”,所以局部用黄色的菱形图案进行点缀,绿色和黄色的完美搭配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清新意境。雕刻艺术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具有时代性,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受清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礼仪文明及深入人心的民俗文化通过具体的雕刻图案展示出来,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而且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之目的。孝梯、贤良的礼教思想和“诚、信、仁、义”的商业道德通过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戏剧故事等体现出来。清代中原老百姓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文字的识别能力有限,通过书籍文字对民众进行教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戏曲、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等以平民化的视角更能被民众接受。会馆雕刻取材以民间性为主要脉络,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教育作用。蕴含福贵吉祥、幸福美满的图案在会馆雕刻上反复渲染,表达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性特点是和中原地区人文习俗、思想观念息息相通,是一幅清代中原地区老百姓生活的画卷。

四、雕刻风格的繁缛精细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显现出繁琐的风格,这是由清代民族趋于享乐主义,追求细部及装饰的奢侈审美观所支配。清代建筑装饰一改宋元的典雅端丽,使质朴自然、稳健遒劲的风格日益淡化,而繁缛精细的风格逐渐凸显。“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会馆雕刻的一大特点,额枋、雀替、额枋、戏台等处反复运用“三雕”进行装饰,在雕刻手法上将浮雕、圆雕和透雕有机结合,层次繁多,变化多端,有的深浅处可以相差十二厘米,立体感极强。在装饰图案上端庄的直线被

婀娜多姿的曲线所替代,形成轻巧流畅、柔媚华丽的风貌特征。悬鉴楼俗称戏楼,坐南朝北,修建于整个会馆的中轴线上,顶部装饰绚丽多彩,在戏台上运用浅浮雕形式将“游园遇雨”、“送伞归家”、“卖药道人”、“金山寺上香”、“水漫金山”、“断桥痛别”等《白蛇传》故事中六个场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粗狂的山石、茂密的树木将每个场景进行分割和组合,整个画面平缓流畅,雕刻精细,人物动作夸张,表情到位,其雕刻技法与画面内容和谐统一(如图4)。大拜殿的东次间额枋,将透雕的技法完美展现出来,主题内容是神话传说“蟠桃会”,西王母娘娘神态安详可亲坐于仙阁之中,众仙分居两侧,或驾祥云,或悠然自得于瑞兽背上,前往祝寿。在造型中主要以曲线为主,除仙阁建筑运用直线进行描绘,画面到处流动着飘逸自如的曲线,营造出飘飘欲仙的天宫景象。整个画面构图向心感强,人物、道具众多,装饰效果繁缛精细但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如图5)。社旗在清代称为赊旗镇,因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中原地区的商业中心,乾嘉年间更加繁荣昌盛,被称为“中原四大名镇”之一[6]。南来北往的商人使这个小镇具有更多的兼容性,在文化方面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反映在建筑装饰方面就体现得更为明显。皇家宫殿、中原民居、南方园林的装饰精髓被雕夺天工的工匠加以利用,博采众长使会馆雕刻艺术凸显出错彩镂金、铺绩列绣的璀璨之美。

图4 悬鉴楼木雕《白蛇传》之“买药道人”“金山寺上香”“水漫金山”

图5 大拜殿的东次间额枋之“蟠桃会”木雕线稿图

社旗山陕会馆雕刻的图案选择、取材内容、雕刻技法都是“场所精神”的构成元素,这些构成要素凝结在会馆的木、石、砖上,形成实体形态上的文化符号,形成场所精神的高级要素,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3]曹瑞林.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建筑雕刻中的商业文化[J].中原文物,2012.

[4]常清华.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郑红.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吴志远.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On the Carv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hanshan Guildhall

WANG Xin-ye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axation,Zhengzhou,Henan 451464)

Based on the study of sculpture art in Sheqi Shanshan guild hall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ome first-hand informat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rved theme,content,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rts out,summarizes,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culpture subject matter of Confucianism,the decoration of the complicated and compatibility,artistic perspective,folk carving style harassment fine artistic features.

Shanshan Guildhall;carving;artistic features

J305

A

1671-9743(2016)07-0078-04

2016-05-27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社旗山陕会馆雕刻艺术研究”(2016-qn-030);2016年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可视化共享研究”(162102310358)。

汪新叶,1980年生,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会馆雕刻装饰
一岩九饮会馆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DIY节日装饰家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