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美如词作
——评肖贞老师《如梦令》一课

2016-09-21童蓓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如梦令扇面诗词

文_童蓓蓓

教学美如词作
——评肖贞老师《如梦令》一课

文_童蓓蓓

这节与众不同的《如梦令》教学本身就如词作本身一样美妙有趣。

课堂开始,肖老师并不急于阐释词作如何美妙,技巧如何精妙,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帮助学生进行意象建构,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在每一句每一字上反复斟酌,揣摩作者所描述的情境,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样的“读进去”使文本信息具象化,一个个汉字如同精魂还原,从纸面上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教师在带领学生追求文字的精确,同时也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让学生用“词性”的语言来“作结”,使学生在实践中触摸词的曼妙,并在这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不同个体的视角都被教师接纳,甚至在一些不甚整饬的细节上,教师并不强行拗断,而是尊重学生在起步阶段的懵懂。

教师启发学生从客观的、外部的处境和情节进入心境。比如,在“误入藕花深处”一句的体味中,教师并不是停留在小船撞入花丛这一外部事实上,而是启发学生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探询“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船上之人当时的景况:是船技不过关,摇橹掌舵不靠谱么?是醉酒驾船,导致小船东倒西歪么?是船上少女欢笑宴宴,无暇顾及方向么? 学生主动地从文中抠字眼,去想象,去猜测,各种猜想逐一展开,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也就在字里行间氤氲而生了。

令人拍案叫绝的则是教师以妙喻建构,将小词中的大结构启示给学生。教师将词中意象比喻为扇面,让暮春游船的镜头美感逐帧展开;将发生意外误入藕花深处喻为扇柄,成为少女欢乐事的高潮;以惊渡一句喻为扇坠,词作所表达的意象从平面到立体,从静谧到鸥鹭扑翅腾腾鸣声磔磔,一幅平面的春游图乍然升腾,音效全开。扇面-扇柄-扇坠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和形象性,让听众读者过目不忘。并且从“扇坠”跌宕跳脱之美中推及作者勾勒描摹扇面的精致之美和扇柄的陡转之力,字词句篇勾连一体,不得不为作者的写作之功奋然点赞。

做过初中语文老师,编辑,副主编,长期混迹于教育一线。曾与教育者郭初阳、蔡朝阳策划小学母语教材批判,引起社会关注。现任职于杭州越读馆,教授创意阅读与写作,本刊2016年2月号曾对童老师进行过专门报道。

坊间俗见的诗词解读往往偏于背景的铺排、意义的堆砌和技法的强拆,教师成为诗词和学生之间坚不可摧的第三者。而游离于文本解读的讲解只能败坏趣味,让学生对诗词充满疏离和厌倦。如何经由文本而身临其境、心声共鸣,经由细读而再创意象、同声共情?作为长期的诗词创作者和教学者,肖老师通过这节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猜你喜欢

如梦令扇面诗词
如梦令
如梦令
雷家民作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精美的扇面
扇面等式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