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性护理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6-09-16宋晓菊代连静

重庆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延续性个体化服药

汪 敏,刘 茜,官 莉,宋晓菊,姚 莉,代连静

(重庆市人民医院 400014)



·经验交流·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6.22.031

延续性护理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分析*

汪敏,刘茜,官莉△,宋晓菊,姚莉,代连静

(重庆市人民医院400014)

目的调查分析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降压药服药依从性及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该院心内科、老年病科出院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血压控制水平分析。结果患者依从性干预组(44.17%)显著高于对照组(30.83%),干预组收缩压[(136.54±7.80)mm Hg]、舒张压[(79.08±10.36)mm Hg]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39.91±8.33)mm Hg、舒张压(85.93±10.0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依从性及降压治疗效果。

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降压效果;延续性护理

高血压是我国的多发、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同时也对国家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除生活方式干预外,遵循医嘱意见,坚持长期、规范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持续控制血压,最终减少慢性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从而综合改善患者预后。在实际临床运用过程中,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长期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1]。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干预,确保了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包括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2]。本课题组在指导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用药过程中运用延续性护理,并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降压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2013年本院心内科、老年病科出院的高血压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干预组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120例。干预组:男61例,女59例,平均年龄(59.80±10.85)岁,平均病程(16.47±7.54)个月,应用降压药种类1~4种,平均(2.51±1.10)种。对照组:男62例,女58例,平均年龄(59.25±11.72)岁;平均病程(16.83±7.73)个月,降压药种类1~4种,平均(2.54±1.18)种。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应用降压药种类等一般资料分布均衡(P>0.05)。所有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规范门诊随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前述基础上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住院期间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的充分交流、理解、信任基础上设立出院后电话回访登记记录,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每月1次的电话随访及出院3~6个月进行1次家访。12个月后所有患者来本院随访复查。电话随访由3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强、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护士承担,并为患者留下随访护士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随访内容涵盖如下。

1.2.1病情评估与血压自我监测的指导每次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家访时首先根据患者自我监测的血压结果及主诉症状(如有无头昏、头痛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临床并发症患者的药物制订个体化治疗目标。强调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随访前期讲解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包括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病理生理、临床并发症、防控措施。

1.2.2加强用药指导强化患者对科学服药的认知,培养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的习惯,纠正用药过程中的误区。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知晓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方法,如在服药后出现晕厥、恶心、呕吐、乏力、水肿等现象,应立即平卧并及时就诊。

1.2.3饮食、休息、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纤维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适当控制体质量指数(BMI),戒烟酒,作息规律,每日保证6~8 h充足睡眠,防止便秘。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订饮食计划,定期评价并调整。保持情绪稳定,切记大悲大喜。合理运动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身体状况、基础疾病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教会患者根据血压、自觉症状调整运动量、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如老年患者尤其强调“3个半分钟”,即准备起床时先躺半分钟,然后在床边坐半分钟,再下床在床边站半分钟,最后才开始活动。

1.2.4鼓励家属参与指导家属血压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记录方式。让家属知晓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紧急状况的临床症状及急救处理方案,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及参与意识。

1.2.5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心理障碍制订个体化疏导方案: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压力管理,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障碍进行疏导,从而建立起治疗的信心及克服对疾病的恐惧。鼓励患者参加高血压健康宣教活动。每季度组织病友联谊会,遵循指南精神,宣传最新治疗理念及方案,鼓励患者展开经验交流,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增加依从性。

1.2.6随身携带安全卡片卡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所患疾病、药物名称和服用方法、所放位置、紧急联系人及电话,便于紧急情况下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

1.2.7定期至门诊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压控制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等调整降压药物种类及剂量。

1.3观察指标(1)血压变化情况。(2)根据CPAT积分标准进行量化评估[3]。包括4个问题:“您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您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当您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止服药?当您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止服药?”。回答为“是”记为0分,回答为“否”记为1分,最后累计总分。4分即为CPAT佳,否则为CPAT不佳。

2 结  果

高血压患者出院时均能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物,服药依从性无差别;12个月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佳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患者出院时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两组CPAT评价结果比较[n(%)]

表2 两组出院时及随访时血压变化比较±s)

3 讨  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常见致死性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临床证据表明,收缩压每下降10~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5~6 mm Hg,3~5年内脑卒中、冠心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分别减少38%、16%与20%,心力衰竭发病率减少50%以上,高危患者获益更为明显[3]。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长期、规范口服降压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42.6%、34.1%与9.3%,特别是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仅仅为27.4%,其中降压依从性差是重要影响因素[4]。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有患者个体因素和干预因素两方面,患者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患病年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等[5],但这些因素可调控性有限。而干预因素则包括服药及测血压次数、降压治疗的不良反应、就医方便性、心血管疾病防控意识等,经过规范化及个体化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诊治状况。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延续性护理作为一种全新完善的护理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所认识和运用。延续性护理是将住院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或家庭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它是对转移期患者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持续性关注和应对。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在慢性疾患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6]。延续性护理重点强调的“4C”模式包括:全面性、协调性、延续性、协作性[7]。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医患、护患关系。随着社会大众对健康管理要求的提升,慢性病患者除对在院期间的医护质量要求更高外,对自身疾病的规范化、个体化管理及获得持续性督导方面的诉求日益增加。探索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延续性和协作性的方法是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基于此,本课题组针对出院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个体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了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的难点,包括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一对一健康指导的繁琐性,疾病变化导致治疗方案的调整等等。通过建立独立个人健康档案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加强针对社区及家庭高血压健康教育。经过12个月的积极干预,明显地提升了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降压治疗效果。提示除药物干预以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进行引导具有积极的作用[8],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后继医疗的信心[9],也进一步印证了持续性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本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有限,如何进一步采用医院-社区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为高血压降低健康看护的经济成本、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有待追踪及探讨。

[1]胡杨,罗彦弟,杨迟达.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与疗效[J].吉林医学,2014,35(16):3647-3648.

[2]李英华,王秀英,刘宇,等.中文版延续护理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9):919-922.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1-262.

[4]袁侨英,肖利,李学军,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及特征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39-240.

[5]吴崇.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2):75,77.

[6]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2-01-10)[2015-12-17].http://www.gov.cn/gzdt/2012-01/10/content_2040677.htm.

[7]高凤久,刘蕾,胡颖.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2(23):9-11.

[8]刘敏杰,张兰凤,叶赟,等.结构-过程-结果模式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71-374.

[9]李淑霞,李亚洁.延续性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6-20.

重庆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142076)。作者简介:汪敏(1981-),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研究。△

,E-mail:1597135526@qq.com。

R472

B

1671-8348(2016)22-3115-02

2016-02-28

2016-03-16)

猜你喜欢

延续性个体化服药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服药先分阴阳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