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2016-09-15段志霞

关键词:山东半岛陆域经济区

段志霞 王 淼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段志霞王淼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陆统筹战略思维和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海陆产业间的共存关系和能量梯度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外部动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陆产业联动内容包括与周边区域和国家的产业联动融合、主体区之间的产业联动、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发展,可选择的联动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模式、生产要素流动模式、产业集群模式、政府间合作模式和科技拉动模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原则为 “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根据主体区和联动区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区位上的差异性,以海洋产业为纽带,以产业协作配套、产业链延伸、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配置海陆资源,在半岛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本文把海陆产业联动定义为:在海陆统筹和海陆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强调以海洋产业为龙头,拉动陆域产业及至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互动、资源互补、布局互联。

一、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陆域产业的支持和配套,同时海洋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陆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依托全省资源要素,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内外联动、海陆统筹,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实现海陆统筹、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途径,但是海陆产业联动又不同于海陆统筹和海陆经济一体化。海陆统筹强调从规划角度,把陆地和海洋产业统一起来进行战略规划、协调发展,[1]海陆经济一体化侧重于如何消除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共同发展的壁垒和障碍,以达到海陆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2]而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则是在海陆统筹和海陆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强调以海洋产业为龙头,拉动陆域产业及至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互动、资源互补、布局互联。所以,海洋产业联动发展是更深层次的海陆协调发展。[3]

二、海陆联动发展的动因

事物发展的动因一般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具体就海陆联动发展而言,我国海陆统筹战略性思维和科技进步是其外部动因;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之间具有各种联系是其内部动因,也是其基本动力。

(一)外部动因

1、海陆统筹战略性思维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海陆资源。但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化、复杂化和多元化,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需求的日益增长,由此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及海陆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影响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海陆产业协调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陆海统筹,兴海强国”的观点由我国海洋经济学家张海峰于2004年首次提出,并于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海陆统筹”,把海陆统筹发展提升到发展国民经济指导战略的高度。[4]海陆联动是在海陆统筹的基础上,强调以海洋产业为龙头,拉动陆域产业及至整个产业系统的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是实现海陆统筹发展的基本途径。

2、科技进步

从时间上来讲,海洋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陆域经济的发展。海洋特殊的自然属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依赖于陆域产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新工具的使用、新技术的发明扩大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种类和规模,而开发种类和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了陆域科技的进步。由此,在海陆产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即陆域产业发展——陆域技术进步——技术向海洋产业延伸——海洋产业发展——发现新问题或新资源——陆域生产与研究——陆域技术进步,如此反复循环,以科技进步为载体,把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之间反复振荡,从而实现陆海联动发展。[3]

(二)内部动因

1、海陆产业间的共存关系

海洋产业系统和陆域产业系统是相互渗透而非彼此孤立的,它们共同存在于产业大系统中,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二者的共存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产业布局上,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海洋产业的资源虽然来源于海洋,但其产业布局和部分开发、生产性活动还是落脚于沿海陆域甚至内陆地区。即海洋产业不仅需要陆域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海洋资源开发后的生产、加工和市场也必须以陆域为落脚点。

第二,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的生产要素是流动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是产业经济形成的基础,是生产活动、产业循环得以实现的纽带。生产要素在陆海产业之间的流动兼具在地域间、产业间流动的双重意义,[5]如图1所示。

图1 陆域经济、沿海经济和海洋经济之间的要素流动图

2、海陆产业间的能量梯度

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具有各自的能量,这些能量是由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并积累起来的。由于在发展历史、自然资源禀赋、空间载体、经济基础等诸多方面存着明显的差异,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存在着势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阶段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陆域产业向海洋产业的正势差。一方面,从时间上讲,海洋产业的发展滞后于陆域产业;另一方面,海洋产业系统的经济基础相比陆域产业系统来说还很薄弱。因此,陆域产业系统悠长的发展历史可以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海洋产业可以利用与陆域产业在发展阶段上存在的梯度,发挥其后发优势。日臻成熟的陆域产业系统具备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充足的资金,而海洋产业尤其是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还处在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亟需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陆域产业系统之间存在着势能差。这种经济势能差的存在要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由陆域产业子系统流向海洋产业子系统,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第二,在资源禀赋和开发空间上存在海洋产业向陆域产业的正势差。海洋产业子系统相较于陆域产业子系统,在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空间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国拥有大约300万km2的海洋国土,其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已被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占资源总量的比重还非常小,这与陆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截然不同。从宏观角度看,海洋产业子系统在资源、开发空间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因而从海洋产业到陆域产业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正势能差。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内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是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新型区域经济规划。蓝色经济区体现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思维,规划范围内有海有陆,其中包括海洋产业、涉海涉海、临海产业和陆地产业。海陆统筹战略思维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联动发展的内容包括:与其他区域与国家的产业联动融合、主体区内的产业联动、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

(一)与周边区域和国家的联动融合

山东半岛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首先,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地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其次,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再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受到国际国内大气候影响较大。山东半岛东临日韩,是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加强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如能做到与国内外沿海区域的产业联动融合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必将受益无穷。

(二)主体区内的产业联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6市及滨州市的沾化、无棣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列入规划主体区范围的7地市在承认经济发展中“异”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海陆统筹的战略思想,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同”,明确各自区域性功能定位,联手发展蓝色经济。如青岛发挥科技优势做好半岛龙头;东营作为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核心区;烟台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潍坊建设渤海南岸崛起的滨海新城;威海进入海洋经济深蓝区;日照抢抓四大蓝色机遇;滨州着力做好与联动区的对接工作。而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将培育青岛-潍坊-日照、东营-滨州、烟台-威海3个城镇组团,为半岛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其中,青潍日城镇组团是以青岛为龙头,发挥潍坊和日照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青潍日城镇组团一体化合作发展过程中,发挥其海陆兼备的特点,增强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化海陆产业互动发展,把海洋产业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实现海洋经济与相关产业的配套联动发展,形成沿海带动、沿海与内陆互动、海陆一体发展的格局。

(三)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发展

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之外的山东省其他地区为规划联动区。《规划》中指出,根据联动区和主体区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配置海陆资源,在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加强联动区与主体区的对接和互动,搞好海洋资源开发、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主体区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联动区的发展机遇。主体区应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带动联动区的发展,同时联动区也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借水行舟”“借船出海”,与联动区进行战略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政策对接。主体区有临海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的开放性,有订单和市场,但同时也存在土地有限、生产成本高等局限性,因此可以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虚拟实现海洋高端产业集群的产业连接。

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陆统筹战略思维下与其他区域与国家的产业联动融合、主体区内的产业联动、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发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模式:

(一)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是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产业链延伸是指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具体到海洋领域,产业链延伸是指海洋产业凭借科技、资源和管理上的优势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下游延伸,实现纵向一体化。

201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达131个,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及深水产品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全国领先,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8.3%。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由浅海走向深海,山东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青岛、烟台、威海、东营四大产业技术集聚区,崛起了海洋油气、海洋监测和仪器仪表、海水淡化三大海工装备优势领域。以其中的船舶制造业为例,造船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非常长,包含的环节十分丰富。其基本活动包括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原材料生产与供应、配套产品采购、船体号料与加工、总装与码头舾装、船舶实验、营销、维修服务等,从船体骨架、船壳、甲板到船舱、上层建所所需的原材料、仪器、设备、仪表等于五十多个产业相关联。因此,造船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的产业如钢铁、石油、电子机械、船舶设计、水上运输、养殖、旅游等产业的一起发展。

另外,港口经济是蓝色经济区的特色经济。港口经济是以优良港口及邻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的经济。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产业链几乎涉及到陆域所有行业,如石油化工业、钢铁制造业、农产品及海产品加工业、大进大出加工业等。因此,蓝色经济区应通过港区联动,引领蓝色经济。目前,青岛港已形成了老港区和前湾港、董家口港联合发展的整体优势,其中老港区转变功能为油轮母港,原来前湾港的矿石和石油转移到董家口港,前湾主要集中发展集装箱和相关的物流业务。

(二)生产要素流动模式

海陆产业间的差异为区域合作和分工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而产业合作和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收入水平的差异、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个人发展机会和空间的大小、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差异,都是劳动力在海陆产业间流动的原因。海陆产业间资金流动的原因在于追逐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在劳动力和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带动了信息技术在海陆区域间的转移传播。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山东省内的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优势, 通过它们之间合作、技术扩散、人员流动, 并加强与周边省份乃至更广泛的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海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2010年以来,山东省集中力量推进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烟台东部、威海南海等四个海洋经济新区和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三个中外合作产业园,对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18个海洋特色产业园予以认定并重点扶持。截至2013年底,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8个;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金山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养马岛整体开发等项目加快推进;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累计完成投资1800多亿元,新引进项目95个;威海南海海洋经济新区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90个过亿元的项目落地;中德生态园成为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已引进青岛德国中心及体验馆等20个新兴产业项目;日照国际海洋城将建成全国首个中国—新加坡合作的海洋经济园区。这将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企业和居民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原来停留在陆域产业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流动,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产业集群模式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发展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发展和引进一批规模大、投资大、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链条式组合。[6]目前,围绕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根据联动区与主体区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以海洋产业为纽带,以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协作、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配置海陆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布局如下: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海洋能源示范区等七个集聚区;潍坊市重点布局化工、汽车制造、海洋制药等关联产业区;威海市确定培育以风能、核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区等六个产业集聚区;烟台市依托莱州市沿海,着力构建机电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化工业聚集区等五个聚集区;日照市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在此过程中,将蓝色项目、产业、园区有机布局和融合,形成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聚项目的局面。以即墨市为例,该市瞄准优势产业“定向招商”,带来了重点大项目的“链式集聚”,吸引了大量民营投资,经济活力显著增强。2010年投资20亿元的扬帆造船项目在女岛区域加紧建设的同时,功能区内船舶产业链的培育也全面展开,按照造船项目主体企业与配套企业1:7的投资比例,扬帆造船项目需要数百家企业为之配套,投资额达140亿元,涉及船用阀门、甲板机械、焊接材料等多个配套环节,这将使女岛区域在3-5年内迅速隆起青岛东部大造船基地。

(四)政府间合作模式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实力、功能规模不是单个行政区实力、功能的叠加,而是海陆资源整合优化的结果。只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政府之间的横向合作,取长补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投资,才能达到整体效用最大化,实现蓝色经济区内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为在新的基础上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岛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建立了经济金融合作交流机制;青岛和日照围绕“推进一体发展、共赢同城时代”的目标,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青岛日照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备忘录》,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和传媒、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体化的政策措施;青岛与潍坊签订《青岛-潍坊物流发展合作规划纲要》,初步建立了工业、农业、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临沂市依托港口第一波辐射区的区位优势,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着重培育临港工业,实施“东接南融”战略,与日照、青岛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鲁南临港经济。而且,山东半岛地区加强了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政府之间的合作交流,如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市开展交流与合作会议;与长三角的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签署了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框架协议;积极参与、探索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双边互动。此外,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社会组织和相关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组织积极与政府间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多方面跨地区合作,协同推动区域政府间的合作,比如青岛港与日照港、威海港共同出资成立了集装箱合资公司,推动三市跨区域的资源整合;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签订了区域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开展多层面的交流合作;青岛港集团与滨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滨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滨州港通用码头项目合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开展合作,共同运营两个3万吨级通用码头。

(五)科技拉动模式

蓝色经济是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渗透结合的产业链延长的产业,这种产业可以更好地联动其他周边地区,而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渗透结合的纽带是海洋科技,蓝色经济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科技通过拓宽和延伸海洋产业链至陆域产业,从而带动陆域产业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包括海洋药物及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天然产物、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水产高科技育种等研发、生产和营销,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和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显著的。海上工程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海洋制造业,可影响和带动冶金、机械、电子、新材料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

“蓝区”龙头城市青岛,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应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形成政府引导,政、产、学、研、金相结合,海陆联动,区域合作的科技支撑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例如作为产学研成果成功对接市场的典型,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海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再投入科研资金将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并在产业园内实现规模化生产,完成了从研发、中试、孵化,再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把普通的虾皮做成了出口欧美的生物制品,构建起了近10亿元的产业链。

[1] 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1,(5):41-47.

[2] 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0,18(1):73-80.

[3] 常玉苗,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8):34-36.

[4] 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陆海统筹兴海强国[J].太平洋学报,2005,(10):25-27.

[5] 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87-92.

[6] 杨林,许丹.蓝色经济区战略下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37.

责任编辑:王明舜

A Study on Sea-Land Industr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Duan ZhixiaWang miao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strategy of sea-land coordination and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internal motivation of sea-land industr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while coexistential relationship and energy gradient is external motivation. Sea-land industr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includes industry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neighbouring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dustry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 areas in Blue Economic Zone, and industry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 area and linkage area. Selective interaction mode in Blue Economic Zone includes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dustrial clusters,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technical promotion.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blue economy; industrial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2015-1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国家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基准价格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12AZD105);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蓝色经济区战略下青岛市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研究”(QDSKL140404);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201513021)

段志霞(1979-),女,山东菏泽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

F127

A

1672-335X(2016)04-0009-05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陆域经济区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与你晨昏四季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方法研究
码头后方陆域软基处理施工要点探析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山东半岛南部海岸一次局地极端降雨过程分析
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