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何处寻?
——浅谈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历史保护

2016-09-14许璇璇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住民乡愁城乡

乡愁何处寻?
——浅谈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历史保护

许璇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本文从乡愁之失、乡愁之思、乡愁之解三个层面探讨了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命题。基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过度商业化的现状指出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公众参与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活化历史文化、唤醒文化自觉、保留从业初心的三大解决路径,呼吁公众保护城市记忆和共有家园。

乡愁 公众参与 城乡历史 文化保护

1 引言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然而,快速激进的造城运动加速了历史文化的消逝,公众参与的缺位也成为了历史文化保护的一大硬伤。随着之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情感共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成了一面引导城市建设的旗帜。本文由“乡愁”入手,基于大量现有资料,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提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的发展路径。

2 乡愁之失

“城市是时间的产物”[1]。但伴随着“千城一面”的造城运动,历史记忆不断地支离瓦解。以浙江为例,周庄、乌镇现古镇已面目全非。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等历史街区的过度商业化也早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仿古商业街成了一个烂俗的剧本。乡愁之失表现在各个方面。

2.1原住民的迁移

老街区正如城市的大动脉,承载着文明的往昔和人们的集体记忆。其中的原住民是老街区的灵魂。如今为了商业开发,将原住民异地安置,他们身上携带着的老街基因和情感也随之而去。场所精神的遗失使得老街有形而无神。现如今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流于功利和片面。实体建筑保护和重建过于主观,虚体空间和文化维护又不受重视。

2.2商业模式的趋同

上海田子坊、成都锦里、北京南锣鼓巷……这些历史街区表面特色鲜明,实则千篇一律。无度招商之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而来的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奶茶店和咖啡馆纷至沓来。旅游同质化不断侵蚀掉街区原有的文化属性。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2]。

2.3原真性的破坏

中西方哲学对于原真性的认知自古以来就有明显分化。西方哲学强调“存在”,亚里斯多德认为“存在”的核心就是“实体”。而东方哲学则具有重实质、轻形式的倾向[3]。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

然而,中国却陷入了自相矛盾的误区,过去拆除损坏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存,为的是商业利益;如今通过仿古建筑的大规模建造,企图复原历史风貌,也是为了商业利益。二者殊途同归,却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不敬。

3 乡愁之思

“乡愁”的载体日益消亡,而城市历史保护之伤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公众参与意识的薄弱无疑是城市进步的一大阻力,但其也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1个人意愿的薄弱

社会各方呼吁历史保护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落脚点还是在古城、古街、古村落的原住民身上。很多原住民相比于忍受现在缺少现代设施和社区保障的居住环境,更愿意住到外面的商品房里,他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求远远高于保护历史遗存的需求。

3.2政府管理的强势

时下的中国政府和公众之间仍然具有强弱势之分,对历史遗存的生杀予夺之权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就算有执着的原住民不愿搬迁,最终基本上还是能被政府“摆平”。这种强势政府的机制下,社会民主性和公众积极性被不断削弱。

3.3商业开发的过度

浩浩荡荡的商业开发对于公众来说不仅是挑战和入侵,也是机会和诱惑。诚然,过度的商业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商业开发,一些历史遗存也无法得到焕活。同时,其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旅游资源也造福了公众。所以,与其问是“造不造”,不如问“怎么造”。

4 乡愁之解

“乡愁”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弦,作为这个时代的公众,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我们自己的“乡愁”。

4.1活化历史文化

城市是个有机体,具有四维性,将城市空间视为一部史书,文脉是城市空间的叙事方式,历史要素之间由于内在的关联性,使城市文脉可以通过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4]。城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同时生长,它的记忆属于大众,属于集体而不是个人。

同时,历史文化不该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态碎片,而应该是活态有机的多元体。历史不是消费品,应当倡导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基于老城、老街的内在逻辑,实行空间与社会的双重修复,改“开发”历史为“活化”历史。

4.2唤醒文化自觉

在以GDP为核心导向的增长主义影响下,公众文化自觉缺位,趋于功利。相比之下,外国的公共参与意识便强烈很多。以意大利为例,城市里随处可见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断壁残垣,公众把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当做民族自觉。其核心经验是重视吸引公众参与遗产社会教育、加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保障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渠道[5]。

作为专家,应该唤醒市民和政府的双重文化自觉,形成政府-专家-公众的良性互动。作为政府,应该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解决原住民的切身问题,而不是理想主义地“纸上谈兵”。

4.3保留从业初心

在本次的规划年会上,何艳玲教授说:“曾经有个学生跟我说,自己很幼稚,我告诉他,你曾经的幼稚就是你当下的初心,你当下的初心就是你未来的回忆,甚至是未来的成就。在这个社会,如果知识分子都不天真的话,它还有救吗?”[6]又如冯骥才这样的文人斗士,承受多方压力和质疑,奋斗在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第一线。

作为建筑规划从业者,保从业初心,为公众发声,我们的乡愁和记忆才不会远去。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翁莉.旅游地产勿扰城镇文化[J].城市开发,2011(6)

[3]贾艳飞,朱会丽.中西方历史城市保护思想比较及形态类型学案例研究[J].城市时代, 协同规划——2013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2013

[4]何依.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5]张国超.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3(1)

[6]何艳玲.大国之城,大城之伤[R].贵阳: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2015

猜你喜欢

原住民乡愁城乡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原住民
九月的乡愁
城乡涌动创业潮
回头一望是乡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