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经斯基:苏俄向中国派出的第一位红色使者

2016-09-13程小莹

党员文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苏俄共产国际陈独秀

程小莹

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正式成立。1920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前一个月,列宁为大会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并成立了有东方国家如中国、朝鲜代表参加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共产国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他们急需了解中国革命的状况,以求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互相支持与结合。

1920年4月,一位使者走向中国。

苏俄向中国派出的第一位“使者”

维经斯基,出生于俄国维切布斯克州涅韦尔市一个木材场管理员的家里。1907年,14岁的维经斯基从市立四年制学校毕业,在维切布斯克印刷厂当了三年的排字工人,以后又在白斯托鲁克当了三年的会计。

20岁那年,维经斯基移居美国,1915年加入美国社会党,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918年春,维经斯基回到俄国,在海参崴加入俄国共产党(布)。此后,他因参加革命活动,曾遭逮捕流放。1920年,重获自由的他回到海参崴,开始从事共产国际的工作,负责远东事务。

维经斯基的布尔什维克身份和革命生涯,让他有过许多的化名。不过,中国人一般称他“维经斯基”,并确认其中国名字叫“吴廷康”。

1920年4月,27岁的维经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的派遣,第一次来到中国。史料记载,他是苏俄向中国派出的第一位“使者”。

中共一大代表及其他一些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把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的身份看作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使者。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回忆道:“1920年4月,第三国际东方局派了维经斯基(他的夫人同行)来到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罗章龙回忆说:“1920年5月(实为4月)第三国际的使者维经斯基来到北京。”

向中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新知识

在维经斯基来华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俄两国之间的交通闭塞,北洋政府对来自苏维埃俄国的信息实行严密控制,这使中国革命人士很难搜集到关于俄国革命的信息。

而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几乎没有精通俄语的人才,他们只能利用英语的文献资料,从美国共产党的相关信息中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零星启蒙,“布尔什维克主义”便是由美国而来,对于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陈独秀。在维经斯基来华之前,陈独秀还不是革命的社会主义者,他主张通过“劝说”资本家,让阶级“渐渐消灭,不至于造成阶级斗争”。

当时,日本社会主义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也曾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但由于语言困难、信息阻塞等客观原因,日本研究者对俄国革命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提供给中国留日学生的关于苏俄革命的知识十分有限。

维经斯基的到来,带来了大量与共产主义、俄国革命相关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由此,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理论才取代了原本来自日本和美国的间接的文献。

罗章龙回忆称,维经斯基给北京、上海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新知识,使他们的宣传活动起了很大的变化。他“把很大注意力放在报道方面”,“为了便利不懂俄文的人也能看,所带的书,除俄文版外,还有英文、德文版本”。维经斯基到来之后,通过苏俄或共产国际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即以革命论为中心内容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新青年》和陈独秀。在上海,维经斯基很快将已处于停刊状况的《新青年》复刊,复刊号开辟了介绍俄国革命的“俄罗斯研究”专栏。陈独秀的思想也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1920年9月1日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中,陈独秀发表了一篇《谈政治》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承认“列宁的劳动专政”,主张用“阶级战争”和“法治法律的强权”去打破资产阶级旧的政治体制。

可以说,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者维经斯基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助力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0年,春天的北京。

李大钊与维经斯基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多次见面,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他们深感这是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而且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条件。罗章龙对此有明确记载:“1920年5月(实为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到北京来,在李大钊办公室召集了几次座谈会。维经斯基同我们谈话中,启示我们在中国应建立共产党的组织。我们听后更迫切地希望这一次能解决建党问题,真是‘人同此心!”

4月下旬,维经斯基抵达上海。

陈独秀出面邀请陈望道、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张东荪、邵力子、沈雁冰、陈公培等人多次举行座谈会。开会地点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也即《新青年》编辑部。

维经斯基在座谈会上热情介绍了俄国革命和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令与会者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开始酝酿“走俄国人的路”。

当时,在陈独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小组划分为7—8个中心,在全国的人数也不过50—60人。但维经斯基努力发展后备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它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外围团体。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主要通过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开展建团工作,由维经斯基的翻译杨明斋负责,教员有:杨明斋、库兹涅佐娃(维经斯基夫人)教俄文;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外国语学社还选派数十名学生分批赴俄留学。学社从成立到结束,历时10个月,为培养党的干部和造就革命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1920年5月到1921年1月,维经斯基在华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恢复及创办《新青年》《劳动界》《共产党》《上海伙友》等书刊;成立上海机器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外国语学社等。

192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各项筹备工作业已就绪的情况下,维经斯基离开了中国,马林成为他的继任者。

一位使者,完成了他的重要使命。

(龚宝良荐自2016年6月9日《解放日报》 原标题为《使者与使命——维经斯基中国行记》)

猜你喜欢

苏俄共产国际陈独秀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