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至道

2016-09-13郑晶心

党员文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斋戒外物梁惠王

郑晶心

翻开《庄子》,先看《梓庆为鐻》。

梓庆是鲁国的一位木匠,鐻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钟。梓庆很擅长做鐻,他做的鐻就像天然生成的一样。鲁王见到了便问他:“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准备做鐻的时候,都要注意保全元气,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要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存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这个时候,我才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外形和体态最与鐻相合的,然后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如果形质不合用,我就不动手施工。我做的鐻所以合于自然,不见斧痕,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梓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在制作鐻时令自己达到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灌注匠人的生命之魂去制作产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就是道吗?

再来看《驼子黏蝉》。

孔子到楚国去,穿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很长的竹竿黏蝉,手到擒来,轻松得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问道:“先生怎么这样会捉蝉?这是技巧,还是道术?”

老人答:“这是道术啊!我最初练习捉蝉的时候,先在竹竿上叠两个弹丸,练习五六个月,两个弹丸不会坠落,失手的情况很少了,我再叠三个弹丸;练习到三个弹丸也不坠落时,说明我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等到我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时,我从树上捉蝉,也就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了。”

老人又说:“你看我捉蝉的时候,身体像树木一样动不也动,我的手拿着长竿,也像枯枝一样动也不动。这时候,虽然天地之广,万物之多,我却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不左顾右盼,不思前想后,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我对蝉翼的注意。所以,我捉蝉哪会捉不到呢?”

孔子听了,对弟子们说:“你们注意啊!心意不杂,就可以通神了!”

工匠,看上去施行的只是一门普普通通的技巧,可是如果心意不为外物分散,万象入心,无动于心,技巧便也入道了。

还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更为人们耳熟能详。疱丁给梁惠王宰牛,瞬间刀落牛解。缘何?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莫不迎刃而解、骨肉分离。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疱丁回答说,他全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骨骼构建去运刀。

这些故事都完美地阐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昭示着匠心的源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也影响着全世界。

(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16年6月上)

猜你喜欢

斋戒外物梁惠王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枕枪而眠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印度一女孩斋戒68天饥饿而死
外物轻重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外物轻重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