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与汉语测试词表在听力正常人中言语识别阈的测试比较

2016-09-12李蓓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词表纯音清晰度

李蓓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与汉语测试词表在听力正常人中言语识别阈的测试比较

李蓓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四川 南充637000)

目的:分别应用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 (材料一)和汉语测试词表 (材料二)对1组听力正常的受试者进行言语识别阈 (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SRT )测试,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了解所选两种材料于听力正常人群的测试结果在临床上是否具有等价性,可否交互使用。方法:选取1组听力正常受试者 (50名,100耳),先后通过两种材料下的言语识别阈测试,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平均纯音听阈 (pure-tone average,PTA)为4.902 dB HL±3.12,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与汉语测试词表所得 SRT值分别为6.90 dB HL±3.20和6.60 dB HL±3.63;两份材料所得SRT值与PTA的差值,分别为1.998 dB HL和1.698 dB HL。上述结果两两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测试材料测听结果SRT与受试组PTA一致性好,两种材料所得SRT间比较显示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上可交互应用。

言语识别阈;听力测验法;测试材料

【Abstract】Objective:Applying Speech articulation test vocabulary test (material I)and Chinese glossary (material II)for 1 group of normal hearing subjects for 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 (SRT)test,carrying out correlation analysis,to understand if the test results of two kinds of selected materials in normal hearing people in clinical is equivalent or could be used alternately.Methods:1 group of normal hearing subjects (50 people,100 ears)were selected,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 test of two kinds of materials.Results:The mean pure-tone average(PTA)of the group is 4.902 dB HL±3.12,and speech intelligibility test vocabulary and Chinese vocabulary test of the SRT values were 6.90dB HL ±3.20,and 6.6 dB HL ±3.63.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RT value and the PTA value of the two materials was 1.9980 HL and 1.698 dB HL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comparison,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e two tes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PTA of the tested group,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RT of the two materials showed that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able 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Audiology test;Test materials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否听懂言语是判断听功能状态的最重要的指标。检查受试者能否听懂言语,是对人类听功能评价的最重要的检查项目。因此,应用言语信号作为声刺激来检查受试者对言语的听阈和识别言语的能力是听力学检查中的基本方法之一,即言语测听法[1-2]。

言语测试始于20世纪初,测试时要求受试者重复所听见的单字、单词或者句子。在临床测试上听力学家们所常用的主要是以下两种检查手段: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SRT)及言语识别率 (words recognition score,WRS)。言语识别阈测试是临床上言语测听中的主要测试项目之一。它又名言语接受阈、扬扬格词听阈,即聆听者能听懂50%言语信号所需的最低声强值。言语识别阈测试可大致了解聆听者整个听觉通路情况,对估计听力损失性质、程度,鉴别伪聋,评估助听器佩戴效果及人工耳蜗康复疗效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1-2]。西方国家已将SRT列为常规听力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标准之间尚存在差距。目前国内言语测听的普及程度远比不上纯音测听、声导抗、电生理测听技术。本次试验旨在通过在听力正常人群中的言语测试,对两种测试材料进行相关比较,了解其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

1 对象与方法

1.1测试对象

受试者均为在校大学生,能熟练听说普通话。耳部常规检查见耳廓外观正常,外耳道通畅,无盯聍;鼓膜完整,色泽正常。中耳声导抗测试证实中耳功能正常。不伴有眩晕、耳鸣、耳痛、耳闷塞感,无耳流脓史、耳毒性药物史、噪声接触史以及头部外伤、神经系统病史。

1.2测试设备

纯音测听和言语测试采用国际听力AC40型听力计。鼓室导抗测试采用GSI-38型中耳分析仪。言语测试材料输出采用Sony公司生产的NOM-V514型CD播放机。

1.3测试材料

(1)中国科学院编制的 《清晰度测试词表》KXC-1,包括48个双音节词组。(2)上海瑞金医院、华东师范大学程锦元教授等编制的《汉语测试词表》表201,包括42个双音节词组。选择上述材料的原因:(1)两组材料在临床上均用于言语识别阈的测试;(2)临床上这两组材料的应用较普遍。

言语测试材料的录制:在标准录音间内,室内噪声声强低于30 dB,由1名专业青年女性播音员在正规听力技术人员指导下,以正常语速的标准普通话先后朗读两种测试材料。每一检查项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同,控制在5.0 s左右。0.25~8 kHz范围内任一频率的混响时间都在0.5 s以下。于测试材料录制结束后加入校准声信号:中心频率为1.0 kHz,时间持续60 s,带宽为 1/3倍频程,其声音强度等同于言语测试信号的纯音。将上述声信号一并收入电脑,进行光盘刻录,由CD播放机播放。

1.4听力测试设备的校准

本试验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ASI)的标准,校准设备为美国Larson Davis公司生产。

1.5测试方法

(1)测听前,给予受试者两种材料的文字形式加以熟悉。测试者给予受试者相关提示:测试开始时,你将从一侧耳机内听见一系列双音节词组,每组词间间隔 5.0 s。复述你听见的词组,即使不理解该词组的含义,也尽力模仿听见的发音,如有必要,可将听见的词组写在旁边的纸上。一侧耳机测试完后,将换至另一侧耳机。现在播放3组词供你练习,随后正式测试开始。(2)连接好CD机与听力计,先后使用两种测听材料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两种材料测试间隔30分钟进行,给予受试者足够的休息时间。(3)从受试者纯音0.5~2.0 kHz平均听阈级上25 dB开始给声信号。每 5 dB一档地降低言语级,每级至少给予5个检查项,直至受试者对某一级不再能对所给的全部检查项作出正确反应,记录受试者作出正确反应率,逐渐降低言语级,直至受试者于某一级检查项的正确率小于50%,这一级即为SRT级。(4)记录所有受试者两种材料的测试结果。(5)所有受试者于首次测试后2周,进行上述步骤的复测,验证测试数据准确性。

1.6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实验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受试者两种材料的测试的言语识别阈值。

2 结果

2.1受试者纯音气导听力及中耳声导抗测试

受试者50人(男性21 人,女性29人),100 耳。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4±2.48)岁。所有受试者0.25~8 kHz 各频率听阈阈值≤15dB HL,0.5~2 kHz 平均听阈阈值≤15 dB HL,各频率无气骨导差或气导差≤10 dB HL。中耳功能测试均未见异常,可见受试者听力正常。

2.2受试者纯音平均听阈PTA与两种语言测试材料测试结果 SRT差值关系

表1显示材料一(语言清晰度测试词表)和材料二(汉语测试词表)测试所得SRT 值分别是6.90 dB、6.60dB,其中P>0.05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测试材料SRT与PTA 差值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表1 纯音平均听阈PTA与两种语言测试材料测试结果±s)

2.3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与汉语测试词表所得测试正确率与测试声强级关系

由表2可见,两种测试材料都随测试刺激信号声强级的增强,受试者对材料检查项反应正确率逐渐增高,于25 dB处开始,两种材料受试看反应正确性均为100%。

测试声强级(dB)材料一(%)材料二(%)010.4±5.43412.8±5.960532.8±9.37439.8±6.8921071.0±13.15974.2±14.6671592.6±10.60194.2±9.9682099.2±3.93899.4±3.42925100.0±0.000100.0±0.00030100.0±0.000100.0±0.000

图1可看出两条曲线的形态、走势相似,均于25 dB时达到100%。言语识别正确率自0~15 dB处随声强级增加增高明显,15 dB后正确率增长趋势减小,至25 dB处达到最大100% 。在6.5 dB处,两种测试材料言语识别正确率达到 50%,即是两种材料SRT值所在处。

2.4距初测两周后的复测结果

复测结果材料一所得SRT值为6.732 dB,材料二SRT值为6.225 dB。与初测时所得SRT值进行比较,P>0.05 ,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初测与复测结果一致性好(表3)。

表3 初测与复测SRT值

3 讨论

3.1听力正常受试者言语识别阈

Carhart等[2-3]研究表明,纯音平均听阈 (pure-tone average threshold,PTA)与SRT关系密切。SRT与PTA或两频率PTA的差值一般不超过13 dB,在6 dB内可认为结果一致性好,7~12 dB时一致性较好,大于13 dB 则认为一致性差,可帮助诊断鉴别伪聋。试验中受试组PTA值为4.902 dB,言语清晰度词表及汉语测试词表所得SRT值分别为6.90 dB和6.60 dB;两种材料所得 SRT值与受试组 PTA 的差值分别为 1.998 dB和1.698 dB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试验中两种测试材料所得SRT与受试者PTA的差值均在6 dB以内,测试结果与纯音平均听阈间一致性好,结果可靠,符合SRT材料的基本要求,能达到其测试目的之一:验证纯音测听结果。

试验中测试材料为统一制作,发音者系同一人,测试环境一致。表1为两种测试材料SRT结果关系比较。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晰度词表所得 SRT平均值为 6.900,标准差为 3.200;汉语测试词表所得SRT平均值为6.600,标准差为3.633。两者间比较P值为0.536,大于α(α=0.05)。由此可认为两组材料测试结果无差异。

两种材料下,受试者在不同信号刺激声强时测试所得言语识别正确率见表2所示。可见言语识别正确率自0~15 dB 处随声强级增加增高明显,15 dB后正确率增长趋势减小,至25 dB 处达到最大100%。试验于初次测试后两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复测,以排除由于受试者精神状态、反应等造成的误差,结果如表 3所示,初、复测两种材料所得SRT值分别是6.90 dB,6.73 dB 与6.60 dB,6.22 dB,P>0.05,两次测试结果间无明显差异。测试结果一致性,可靠性好。

1946年Carhart首次提出能正确重复50%扬扬格词时最小声强值即为SRT,这一标准沿用至今[4-5]。在许多语言中,最常用于SRT级测定的检查项为扬扬格词[6]。所谓扬扬格词,是指两个音节重音相等的双音节词,词表中各词结构均一,能基本达到一致的言语声强度水平。扬扬格词的强度稍增加即可使清晰度有明显的增加,为作言语听阈测听用的理想材料[7-8]。目前,国际听力学家根据通用的听力检查表中的20个均一性较好的词制定了成人和较大年龄儿童的SRT测试表[5-6]应用于临床言语测试。

言语测听在我国己有30年历史,很多单位早已配备可进行言语测听的纯音听力计,但却因无标准测试材料无法进行相关测听或得出的结果不具可比性[9]。蔡宣猷1963年录制了含50个扬扬格词和音素平衡的50个双音节词的两张检查表,应用于临床。1966年程锦元等编录了《汉语测听表》,包括两张42个双音节词检查表。中国科学院编制的清晰度试验词表KXC 1-10[10]。张华、王直中为聋人听力康复编制的一套《汉语最低听觉功能测试系统》(MACC)。顾瑞1985年编录了汉语交错扬扬格词表等[11]。但是我国具体国情以及汉语自身的特点,临床言语测听所用的检查材料一直未统一,没有标准统一的SRT测试词表。本试验所选用的言语测听材料,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言语识别阈测试材料。两种测试材料均选用扬扬格词为检查项,结构相同,均一性好,词义简单常用,各语音出现率与实际语言中各语音的出现率接近,基本达到语音平衡[7]。

3.2言语测试材料对言语识别阈相关影响

测试过程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言语识别阈的测试结果,例如言语信号的刺激强度、频率构成、信噪比、持续时间等物理因素,又如测试材料本身的清晰度,发音者的差异,受试者对词的熟悉程度等语言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受试者听力情况、经验、智力等因素[6,12-13]。本次试验中,所选受试者对两份材料的理解能力无明显差异,检查项中大部分词组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多用词。在同样声强情况下,受试者对于自身熟悉的词语的反应明显优于不熟悉的词语。例如言语清晰度测试词表中的“褥子,闺女”等词组,受试者对其反应敏捷程度不及其余的词组,这可能与受试者平时的言语习惯有关。在测试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如“辣椒、教室、牙膏、香蕉…”,受试者对其反应优于“白蒸、这么、镜子…,”等日常生活或口语不常使用的词语。对于一些如“大门、妇女、农物”等发音时鼻音较重的词组,受试者的反应较同样声强时其他词组差,往往只能听清词组的一部分,甚至完全不能听清楚。对于一些以/t/、/d/、/s/、/ch/、/r/、/z/为辅音的字词,受试者出现混淆的情况,如“图书”这一词组,不少受试者反应为“读书”,即使是在较大声强范围内时也常出现。另外,受试者平时生活的言语环境以及口语习惯,与标准普通话间的差异,使得受试者在反应时出现词义混淆,发音错误的情况。可见,临床上在进行言语测试时,受试者的反应方式的不同对测试结果是有影响的。通过手写反应的方式结果较口述复诵准确,但由于手写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并需要有受试者的手的配合及拼写能力,在临床上一般多采用口述的形式。

试验过程中给予受试者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以保证受试者精神状态保持最佳。测试过程时间长短受测试者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受试者反应好坏影响,当测试时间较长,信号声强足够低时,受试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的敏捷性、准确性的明显下降。言语测试材料的标准化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的合作和严谨的试验设计以及大量的验证工作:既要以临床应用为主,又要符合言语测听和语言学要求,同时尽量做到与国际通用词表有可比性[14-15]。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汉语与英语相比有着其自身复杂的特点,加之我国人口众多,方言、口音复杂多变,使得这项工作的进行尤其艰难。

本试验以听力正常人群为受试对象,在临床测听应用方面得到所选两种测试材料的一些基本数据,希望能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由于试验样本量小 (50人,100耳),受试者年龄、文化程度及地域分布较为集中,还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听力正常人群的特点,故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3.3相关试验研究的可行性

尽管本次试验证实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所选两种材料的结果具有等价性,可在临床上交互使用,但根据临床患者的复杂多样性,我们还需要对两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比较,以了解在不同听力损失性质、损失程度的患者中两种材料结果是否具有等价性、可比性,以及在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调试、听力康复人群中的比较,从而全面了解这两种材料的应用价值。

总之,本次试验应用两种测试材料对听力正常人群进行言语识别阈测试,其结果具体有:(1)两组材料测试SRT与受试者自身纯音平均听闭一致性好,结果可靠。(2)两组材料间所测SRT结果比较,及不同声强两组材料所得SRT正确率曲线比较,两种材料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两者结果有可比性,可在临床上交互使用。(3)所有受试者初测与复测结果一致性好,试验结果真实可靠。本试验结果显示:所选两种测试材料在听力正常人群中的测听结果具有等价性,是在临床上听力正常人群测听时可交互使用的两种材料。今后研究的方向:在不同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验配、听力康复等方面,两种材料的应用比较以了解两种词表是否在各种情况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等价性。

[1]李蓓,郑虹.言语识别阈测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3):284-285.

[2]萧轼之.耳鼻咽喉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758-759.

[3]Carhart R.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resholds for pure tones and for speech[J].J Speech Hear Dis,1971,34(6):476-483.

[4]Katz J.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M].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1:96-100.

[5]Rintelmann WF.Hearing Assessment[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0:39-135.

[6]姜泗长,顾瑞.临床听力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71-181.

[7]陈静,王硕.语句辨别测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6):330-333.

[8]张华,陈静,王硕,等.汉语普通话语句测听句表的编辑与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10):774-778.

[9]张华,曹克利,王直中.汉语最低听觉功能测试的设计及初步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1990,25(2):79-83.

[10]马大猷.声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28-536.

[11]韩德民.人工耳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122.

[12]Mendel LL,Danhauer JL.Audiolog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Speech Perception Assessment[M].San Diego: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Inc,1997:15-95.

[13]Beattie RC,Edgerton BJ,Svihovec DV.A Comparison of the Auditec of ST.Louis Cassette Recordings of NU-6and CID W-22 on A Normal-hearing Population[J].Journal of Speech & Hearing Disorders,1977,42(1):60-64.

[14]高建林,杨月珍,梁晨,等.言语测听在助听器选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22-1123.

[15]张华,王靓,王硕,等.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2):125-128.

(学术编辑:杨洪斌)

A 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hrases clearliness testing list-1 and the Chinese phrases testing list-1 on a group of normal-hearing population

LI Bei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10.3969/j.issn.1005-3697.2016.04.024论著

川北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CBY15-QD14);南充市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12A0025)

2015-10-17

李蓓(1979-),女,博士,讲师。E-mail: libei_nc @163.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6-8-217∶48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254.R.20160802.1748.052.html

1005-3697(2016)04-0538-04

R764

A

猜你喜欢

词表纯音清晰度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鲜明细腻,拥有更好的清晰度 Ascendo Immersive Audio CCRM-12 MKII/CCRM-6P/SMS-15
修身的效果,改善声像和定位的清晰度 意大利新一代架皇 BAS AS-S4/AS-B4避震脚钉
嘈杂语噪声下频段增益对汉语语言清晰度的影响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民用飞机噪声适航审定中伪纯音影响的去除方法
健听青年短纯音ABR测试结果分析
短纯音及切迹噪声掩蔽的短纯音ABR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年人纯音听阈的评估△
基于多尺度快速清晰度估计的多聚焦图像超分辨融合技术研究
叙词表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