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学习上要做到咬文嚼字

2016-09-10祁春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梁惠王三味书屋品味

朱光潜先生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品味那承载着诸多情感的语言文字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悟。

一、品味实词“无言”的言简意赅

比如《我与地坛》,大家只看到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痛苦,却无法深刻体会母亲的备受身体和心理双重痛苦的煎熬,我们就要从仔细品味细微处的实词来入手。

师:在“母亲无言的帮我准备,帮我上了轮椅车”,这几句话中,该如何理解“无言”一词呢?

生:就是不说话。

师:为什么不说话,大家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吗?上文提到“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说了儿子也不听,她干脆就不说了。

生:这个词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爱和默默地等待。

师:同学们能从“无言”这个词中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母亲朴实、坚韧、善解人意。

生:母亲虽然不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母亲也在承受压力,备受煎熬。

生:这里的无言,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的痛悔、自责和遗憾……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品味语言,终于明白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情感,明白了母亲的一片苦心,母亲和儿子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感受语气词“焉而已”的意味深长

比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品味语气词,从而准确理解它背后的情感。

师: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此句中,“焉而已”都是语气词,很显然有些啰嗦,请问能不能只保留一个,这样是不是更简洁?

生:好像不行吧。

师:那么,请同学们联系下面梁惠王说这话的理由来看看,这些语气词后面蕴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情?

生:从梁惠王积极赈灾,安置百姓来看,梁惠王的确对国事勤勤勉勉,尽心尽力了,因此,他应该有问心无愧的骄傲吧。

生:从梁惠王问孟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可能还表达梁惠王的不解和委屈吧。

师:说的非常好。所以大家看,这些语气词的背后,竟然有这样丰富的感情,现在看它们多余吗,能删除一个吗,显然是不行的。

通过以上的品味与咂摸,同学们更能深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进而理解孟子设喻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因此,梁惠王没有必要委屈,搞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必须要施仁政,行王道。

三、体悟连词“却”的不容小觑

比如,初中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在小小年纪的作者的眼里是最严厉的书塾,那里有学识渊博的老宿儒,又有可爱的学伴,但那里的生活是枯燥无比的,那位老宿儒竟然不让学生提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以三味书屋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是极其无味的,甚至有同学认为它对于少年鲁迅来说堪比牢笼。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它后面的几句,“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生:先生对“我”态度有变化。最初对我严厉,或许是不了解我,或许是因为我向他提问“怪哉”是什么”这件事,后来对我好起来,或许是因为我很聪明吧。

师:仅仅是因为我聪明吗?如果从先生这个角度去感悟呢?请同学们联系前文看看,我在向先生行礼时看到的先生和我了解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对呀,最根本的原因是先生不会和学生记仇,因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师: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里的小小的“却”呢?

生:老师对“我”的态度有了变化,“我”感到惊喜。老师并不是一个一味地严厉的人。

以上片段,我循着学生对三味书屋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虚词,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寿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又真切体会到少年鲁迅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读书的内在乐趣。因而改变学生对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的地方的印象,从而准确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

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也认为,阅读教学的思路就是“语言——思想——语言”。其核心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表达。”鉴于此,就让我们深入文本,挖掘教学价值,抛弃过多的讲解分析,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透过美妙的文字去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

祁春静,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猜你喜欢

梁惠王三味书屋品味
三味书屋
品味桂峰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品味四季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