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书院学者书院的跨文化之旅

2016-09-10华南

中华儿女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一介书院学者

华南

“继承并阐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学者的往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幽幽古建,斗拱雕梁。四合小院内,门额上悬着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治贝子园。茵茵菩提,一洒清凉。清幽僻静让人难以相信,这里便是新中国建国后内地成立的第一座中国传统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诞生地。

32年前,北大燕园,一代中国哲学名宿、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先生,以及李中华、魏常海、王守常等几位教授,在北京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书院,并立下如此宗旨初衷——

“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使他们通过书院所组织的各种教学与研究活动,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内在的感受能力;同时,在熟悉中国文献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及其精神内涵,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西方文化走进中国。”

自此,这座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及台、港地区和海外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创建的国家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

书院以“继承并阐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加强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学者的往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宗旨,目标是一致的,但思想却分外地开放与活跃。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是中国文化书院创始人并出任首任院长。在他亲力亲为的组织下,书院每位导师的学术观点可以不盡相同,个人的兴趣和偏好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但大家都合作共事,相处融洽,心情愉快,这在一般的机构中是少有的。季羡林说:“对中国文化书院的回忆,我却只有甜蜜,只有兴奋,只令人欢欣鼓舞,只令人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文化书院建院成立以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过多种研讨和教学活动。这些都由书院导师或书院邀请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亲自讲课,或编写函授教材。书院的教学活动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1985年3月开始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四期系列讲座,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汤一介、李泽厚等著名学者亲自上课,开创1949年后中国大型民间学术讲学的先河。

据一位北大中文系校友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次“中外文化比较”暑期讲习班期间,授课老师以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为主,有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杨周翰先生、庞朴先生、李泽厚先生等等,皆为一时之选。他们睿智而隽永的言谈,令人百闻不餍。

除几位老先生之外,当时在深圳大学工作、才名藉甚的刘小枫,北大西语系的王宁也给讲习班上课。其时中国文化书院和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所分别由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老师执掌,这对“学术伉俪”除了亲自上课,还坚持旁听每一堂课。刘小枫在台上讲“中西文化精神比较”,已是白发侵鬓的乐黛云坐在第一排听课,并且很认真地记笔记,不时颔首微笑,场面甚是动人。此后,“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分布于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书院导师曾几次分别到全国十多个中心城市去对各地学员进行面授,在全国约有1.2万名学生接受培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书院将学术重点转到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学术创新上来。由书院编辑的《中国文化书院文库》、《中国文化研究年鉴》、《梁漱溟全集》、《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丛书》、《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丛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等200多种,同时,中国文化书院也承担了很多学术活动的主办承办,并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蔡元培讲座”、“汤用彤讲座”等学术讲座以及多种学术讨论会。对于新时期“文化热”、“国学热”以及思想启蒙起到一定作用。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一介书院学者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汤一介、乐黛云夫妇的藏书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程门立雪
大学者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先生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