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块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2016-09-10王晓霞

中国教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模块细节课文

王晓霞

传统语文教学多为单篇教学,而语文新课程则更强调单元模块教学。单元模块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紧扣单元主题,把课文相关知识连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使单元整体运转。其实施步骤分四步。

第一步:单元通读,整体感知;

第二步:典型示教,合作探究;

第三步:强化巩固,把握规律;

第四步:迁移运用,自主练习。

模块教学中,精读课文为“示范篇”,其他课文为“巩固篇”,课外名篇为“运用篇”,这样一来,教学就遵循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思路与逻辑。模块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变课堂为学堂,充分体现学生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达到“课内带课外”“精读带略读”“阅读带写作”的教学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进而创造自我,在探究学习中感受过程的乐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模块,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以精讲篇目为范例,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寻求应变与突破。

一、从单篇设计走向单元设计

一线教师更擅长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微观课堂中精雕细琢。而模块教学要求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整体设计、统筹安排,通过对若干篇课文讲读或以讲读课文带动单元内其他课文自读的方式,力图体现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它把语文教学的单元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阶段,分段突破,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单元模块设计需要教师从微观教学设计中走出来,着力于单元整体设计,根据单元目标安排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进而在备课时注意对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整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题材的一组文章进行学习思考,引领学生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加自由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向下可以协调课时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向上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

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主题是“至爱亲情”,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文兼顾古今中外各种文学题材。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蕴含在《甜甜的泥土》中令人辛酸的母爱;弥散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父母的心》,主题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本单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产生对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与儿女的至爱亲情。五篇课文不仅在内容上都围绕亲情来写,而且写法上都有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及重细节描写的特点。

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单元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走进文章《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背影》《我的母亲》《人琴

俱亡》。

环节二:对五篇文章细节描写的方法探究。

环节三: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用文字表达亲情的平凡与伟大。

环节四:把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回忆、感受、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四个环节紧扣教材,通过诵读、小组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让学生深刻体会细节描写的方式,品评细节描写的无穷魅力。

单元模块教学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空间,也使教师从繁重的“填灌式”讲解中解脱出来。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师的讲授而忽视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单元模块教学使学生能从教师示范的“举一”中较好地“反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至少要将精读课文作为“举一”的范例,同时尽可能拓宽学生的

阅读面。

二、教师的“讲”要让位于学生

的“学”

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自己一直以来都认认真真备课,教案越写越详尽,课件越做越多,教学似乎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激情也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了。以往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学教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事实证明,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加上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间太少,他们对课文本身认识不真切,思考不深刻,因此教学效果并不好。而模块教学的实施注定了教师再不能在课堂上满堂灌了,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单元模块教学中教师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应把课前预习当作语文教学中真正重要的环节。单篇课文教学时,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忽略学生预习,而单元模块教学则能够给学生预习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第一步,要按照预习单引导学生了解单元整体思路。比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预习设计为:(1)通读本单元五篇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扫清进一步分析阅读的障碍;(2)再读五篇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3)发现五篇课文之间内容及语言上的异同。第二步,预习指导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比如刚开始指导学生预习时,需要帮助他们拎出生点、难点。学生养成习惯后,可以逐步放手,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其次,预习必须要有检测与反馈。学生通读这一单元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摘出五篇课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课文中精彩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将本单元学到的细节描写运用到

写作中。

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明确了文章主题,也有一些写作素材,但总是描写不具体、抒情不细腻,显得空洞抽象、平淡单薄,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更不能打动人心。特别是亲情类的记叙文,更是千人一面,大多都是“半夜发烧送医院”和“雨中送伞”。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与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好作品之所以感人肺腑,就是因为有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说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毫不为过。

本单元的教学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通过预习指导、学生自学及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了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后又通过习作使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师要有“取舍”和“设计”的智慧

课堂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用已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更不能采用“机灌式”开展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需要,采用“提出任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解决问题。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步骤一:回顾课文,品细节。

第三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有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正是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这些人物印象深刻,也恰恰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饱含了作者最真挚隐秘的情感。由此可见,唯有拥有真感情才能出细节,唯有细节才能真实地传递情感。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本单元中名家笔下的细节描写。

问题设计:谈谈第三单元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位父亲或母亲;诵读文中父母让你动情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你感动的原因。然后由学生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全面展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作者情感流露得更真实细腻)。

步骤二:阅读名篇、赏细节。

问题设计:细节描写分别在每篇文章的哪些段落?为什么这些语句是细节描写?说说理由。举例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步骤三:联系生活,说细节。

在课堂上回忆生活中父母最打动自己的一件事,说给同学听,尤其要把关键人物的细微表情及动作细致地说出来。

步骤四:结合实际,写细节。

通过鉴赏经典和认知细节,学生了解了细节描写能够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它不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同时可以结合学生习作进一步推敲细节并展示学生作品。

语文单元模块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它看到的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对教材有整体了解,充分考虑每个主题单元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规划。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兴趣点,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对一个学年、两个学年甚至整个初中阶段都有一个整体规划。这就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此外,还要“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猜你喜欢

模块细节课文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