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教材中永恒的写作主题之人与自我

2016-09-10潘峰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底层智者知识分子

潘峰

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最难以甚至很可能不会得到解答的问题,就是“元命题”,也可以称之为永恒的命题。具体到写作中,其实高中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写作主题集散地。我们据此,会挖掘出这些主题,并将之归类,再以课文中的例证为素材,进行片段化写作练习。

片段写作要求:概括文中主要内容、涉及的相应主题+分析文中主要思想内容(如何采用的独到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你对相应主题的认识评价。

本期我们开始第一个主题——“人与自我”的练习。先来梳理一下有哪些课文,体现了哪些生命状态。

一、底层人的生命状态:

1.《项链》;2.《阿Q正传》;3.《老王》;4.《香菱学诗》。

二、奋斗中的人生状态:

1.《沁园春·长沙》;2.《我有一个梦想》;3.《老人与海》;4.《激流总序》;5.《生命的节日》。

三、“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

1.《哈姆莱特》;2.《傅雷家书》两篇;3.《回忆鲁迅先生》。

四、智者的生命状态:

1.《生命本来没有名字》;2.《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3.《归去来兮辞》;4.《世间最美的坟墓》;5.《谈白菜》。

【教师示例】

底层人的生命状态

人世有如金字塔,个人所处位置总有高低之别。处于不同的位置,个人当有不同的处世之态。当身处底层,该如何应对?

有人不甘身处底层,羡慕顶端的闪耀,终日陷入幻想。正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朴素的穿着让她感到痛苦,“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但最终还是以一场欢宴后的十年艰辛来换得对生命的领悟。还有人试图用自欺来缓解精神上的“不甘低下”,阿Q“我先前比你阔得多”的宣言还回荡在时间的长河里,博人一笑之余,残留的只是他不明不白的一生。

底层,难道是禁锢生命的一道枷锁,注定此生卑微与可笑吗?

不尽然。我想,我们身处底层,也应让人敬重,就因为它贴近大地的朴实。“老王”,踏着破旧的三轮车,住在塌败的小屋,但这位三轮车夫一句“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的质朴之言,为人世的金字塔注入多少温馨的力量,底层因之而高贵。

不仅如此,底层还应是“美”的,世界的美对人世,不论层次,都是大方的。以香菱丫鬟之卑微,悟得诗境,并能“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而写出“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的动人诗句,此时的生命哪怕生活再艰辛,也会在心底多出一番甘露吧。谁言底层没有美,谁言底层不知美,谁言底层不含美呢?

所以,底层的生命,在幻想、自欺中了此一生,未免真让人藐视了。底层真正的力量,在于朴实的真情与夹缝间的追求之中。

【学生展示】

奋斗中的人生状态

@上海市崇明中学   宋倩茹

加缪曾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我想,“奋斗”便是对当下最真诚无畏的奉献,对未来最郑重美好的许诺。

于个体而言,奋斗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与方式。小说《生命的节日》中,主人公为了通过高考彻底改变人生的轨迹,吞下了多少辛酸的汗泪,终于拼出了成功的醇香,走出了贫瘠的乡土。奋斗是直面生活的追逐与信仰:在生活这条奔腾不息、动荡不止的激流面前,青年巴金坚定地参与了征服生命的搏斗,且看这由爱恨、悲喜涌成的激流载他去向何方。奋斗是不服输个性的彰显与体现: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老人正是对他本人骨子里的硬汉精神的写照,“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英雄本色让人为之动容……

而更有一些人,他们以民族兴衰,人类平等幸福为己任,将个人的奋斗寓于其中。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他舍我其谁之“狂”已给出了答案,不为私欲,只为天下,中华民族需要他的这份勇敢来带领人民奋斗反抗,为自由而战;马丁·路德金和黑人同胞们集聚美国首都,大声呐喊“我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代表了一个种族的呼声,他的努力,代表了人类艰苦卓绝而又伟大的斗争;马克思自青年时代就把职业选择建立在了自身完美与人类幸福的基础之上,并为此献出了一生的革命热情……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值得尊重和致敬。他们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向我们诠释了重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所朝的方向,向我们传达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唯有奋斗之中的人生,才能常活常新,活出自己的本色,更活出人性平凡之中的伟大。

“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

@上海市崇明中学  杨晨铭

《桃李》里指出,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是灵与肉的快乐之痛。他们以文明道德理念作为强力支撑,总是以批判眼光对所处的社会保持一种必要的警觉,从而不被世俗并吞与消融,不管是哈姆雷特、傅雷,还是鲁迅。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在遭遇了多次悲剧经历后,哈姆雷特将悲凉忧郁化为黑暗势力进行复仇。人类的伟大与丑恶均纠结在他的内心。他作为人文主义的“知识分子”喊出了人类普遍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在文艺复兴时期,唤醒了人们蒙昧的心灵。

“文革”浩劫,多数人靠老庄哲学或“阿Q精神”或“留得青山在”的苟且求得心理平衡,而傅雷夫妇用永恒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看透世间风气的黑暗,不能容忍人的尊严被践踏,用不屈人格和铮铮风骨为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萧红,一位智慧女性,通过细心体察,敏锐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可亲可敬的形象。“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拿不起了。”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与“以笔为枪”“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对比。知识分子极其热爱生活,但在黑暗的社会中嫉恶如仇,他的生命因此而丰富。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知识分子一旦被世俗彻底倾吞而失色之后,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灵与肉的快乐之途,但就本质而言,这种快乐到底是一种难过的快乐。真正独立于世的“知识分子”,才能得灵与肉的整合。

智者的生命状态

@上海市崇明中学   陆天琪

周国平曾言,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知”。而当这智慧的果实与智者的血脉相连,在我看来,这果实又成了后者的精神食粮。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是智者深处高地却依旧谦和的人生态度。

蔡孑民先生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他有了春风化雨的魅力,“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诠释。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的排场,也不摆校长的架子,依然是一介寒儒,显书生本色。足见,当年的北大校长,以他的实际行动向后人展现了他身处高地却依旧谦和的智者态度。

“我需要我一无所需”,是智者摆脱物欲的桎梏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白菜的辩证法是: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世间最美的坟墓是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或许这正是因为智者的思想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让他们不屑于物质的告慰与满足。“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聆听,或许这份聆听的感动与温情足够强大,所以一切头衔、身份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吧。

然而,如果我们以仰视的姿态对待智者,乃至神化了智者,那么我们注定无法走近智者,无法做一名智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淡泊名利”似乎是粘贴在智者身上的标签。我认为,实则不然。智者终究也是人,他们的伟大正是他们听从了内心的呼唤。他们不是别无所求,而是求他们之所求。陶渊明“归去来兮”,或许是满足了他寄情山水的私心,因而再多的高官俸禄也无法挽留住他。智者的生命状态总是给我们以震撼和力量。只因为他们不是物质的奴隶,而能够携心灵策马奔腾。

再看看周国平对智者的概括。他认为,“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最小的物质就能使他们满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如今看来,诚然如斯!

猜你喜欢

底层智者知识分子
智者说
农民建筑工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智者老子
酷图爆语(3)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略论“底层”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