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岔口: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沿阵地

2016-09-06袁士坚

乡音 2016年8期
关键词:岔口磁县名村

文/袁士坚

北岔口: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沿阵地

文/袁士坚

名村名镇

●名城名镇名村是大地的符号,历史的文脉,精神的家园。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华夏大地依然留存了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灵魂。2006年,本刊曾连续报道了我省10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2014年第3期起,继续向读者展示燕赵大地的名村名镇。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这些名村名镇,谛听历史的足音,感受文脉的律动,拥抱精神的家园……

北岔口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磁县陶泉乡西部。村庄坐落在一个向阳的山凹,民居主要以明清、民国时期北方传统石砌建筑为主,依山而建,风格古朴,有二层小阁楼,也有单层平房和少量瓦房,现有张氏民居和王氏民居为典型代表。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美,林木蓊郁,空气清新。特别是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柿子如同红红的小灯笼,点缀在苍劲的柿树上。远望群峦叠嶂,高低起伏。这一切组成一幅生动迷人的原生态画卷,让人痴迷其中,流连忘返。

关于村落的形成两种说法:一是,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村中有始建于元朝末年的北寨遗址一处。该遗址是元朝官兵为抵御明兵进攻而建立的军事防御基地。后驻军官兵在这里耕种繁衍,逐渐形成村落。二是,村落形成于殷商时期。村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御路,原名黄路,相传,此路始开于纣王西朝娲皇宫。纣王拨国银征用八百奴工,开修此路。黄路修成后,留奴工在此护路,居住点在东窑、西洞、东林等处,后逐渐发展成村。古传黄路上下十八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修天下驿道,又重修了一次,此路便成为了东通齐鲁,西达秦晋之唯一交通要道。故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6— 1739)又动用国库银两重修。民国18年(1929)村民为维护交通,又募集资金进行重修,为历代兵家争战之要塞,抗战时期是刘邓大军运输物资的要道。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刘邓129师进驻涉县,北岔口村就成为了太行山根据地前沿阵地,成为联系敌占区和根据地的物资集散地,该村御路也就为民族独立解放承担起繁重的运输任务,整日车水马龙,昼夜不停。1964年周恩来总理视察磁县时,还问起,“我知道你们这里有一条‘御路’,现在还有没有。”

1937年11月1日,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在磁县北贾璧阴沟寺集会宣布成立,田裕民当选为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会后即带领县政府工作人员王维刚、李绍周等进驻北岔口村,办公地址就设在村东头赵治民家,田县长就住在赵维春家南屋内,领导全县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正月初一拂晓,日寇偷袭北岔口村并抢占了村东北制高点。为掩护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田县长英勇负伤,有一名警卫员为掩护田县长而牺牲。

全村村民在抗日民主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同仇敌忾,申明民族大义,在人力、物力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民族的解放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为抗击日寇,到处呈现出一片爹娘送子、妻送郎,拿起刀枪上战场,兄弟相争上前线的感人场面,当时这个只有400来户人家的山村,参军参战的就有200余人,在历次战斗中,他们有的负伤有的残疾,仅牺牲的烈士就有24人。

1938年,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北岔口村组织了妇救会、武委会、民救会、牧救会,建立了抗日联合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11月,冀豫抗日公学第一期毕业学员华清被分派到磁青救会任儿童部部长(华清生于1922年11月,当时刚满16岁,故被乡亲们戏称为孩子王)。他到北岔口后,立刻着手组建儿童团组织。一开始先从教儿童唱歌入手,这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在教唱歌曲中,华清就给儿童们讲日本怎样侵略中国、沦陷区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亡国奴生活,讲救亡打日本鬼子的道理,并教儿童们识字。很快,由磁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组织的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诞生了。儿童团建立后,团员们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都争着去干。2002年,华清不顾近90岁高龄,专程到北岔口村看望当年的儿童团成员。

为开展教育与妇女工作,北岔口村组建抗日子弟学校、抗日女子小学;为宣传动员全民抗战,村民自发组建了黎明剧团,1940年,到边区演出,边区军政首长接见了剧团全体成员,并把北岔口村这个业余剧团改为专业剧团,成为磁县第一个县剧团。后有邓小平政委将其更名为光明剧团,直属第五军分区领导,实行供给制,身着戎装,配备长短枪40余支。他们既是文艺宣传队,又是战斗队。1947年,刘邓大军下太行时,随军南下,在豫北解放安阳的战斗中进行战地演出,并参加了战斗,有的同志还负了伤。1949年春,解放军四野奉命南下,解放豫北安阳时,“光明剧团”和北岔口村民一起参加了慰问演出。

1941年,侵华日寇纠集大批日伪军队我太行山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给我根据地军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刘邓首长带领的八路军129师和北岔口村村民一起在大寨脑开垦了荒地,改善了解放军军民的生活,实现自给自足。

1942年,毛主席明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冀南银行在北岔口村赵增生家设置了磁县分行(行长董美臣),磁县工商管理局也设在北岔口村(局长于子谊),成立了隔日大集,并建起以自给为目标的公营经济机构——货栈及供销社,仅太行军区、边区政府、太行第五军分区等,在北岔口村所办的货栈、供销社就有十多家,为繁荣经济,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到敌占区换回我根据地必须的医药、食盐、纸张等,从而保证了根据地的军用、民需。

解放战争期间,为给1947年刘、邓、陈、谢下太行做准备,太行军政家属毛纺厂搬迁到北岔口村,六河沟兵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也移居北岔口村,当时,那些大型的锅炉、蒸汽机、机床极其笨重,非人力所能搬运,村内民兵、民工采用钢轨接续的办法,以小火车为牵引,罐车为底载,辅助以绳拉、肩扛,边辅边拆,一节节,一寸寸,终将小火车开进北岔口村。自此,400多户的小山村响起了机器轰鸣声和高昂的汽笛声。

因北岔口村既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也是支援根据地军民生活物资的集散地;既是磁县抗日民主县政府的驻地,又是军工和生活物资工厂的所在地,也是物资交流转运点,被人称为“小天津”,所以在当时的省、县地图上北岔口村的标志为一个闪亮的五角星,北岔口村也因这颗闪闪的红星而闻名于世。

猜你喜欢

岔口磁县名村
河北省磁县南城乡: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 增绿添彩
河北省磁县南城乡:发扬“三牛精神”为新时代添彩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磁县水利文化在磁县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和利用途径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金玉良言
石安高速磁县收费站机电系统升级改造探析
岔口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回望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