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2016-09-05周智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423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8期
关键词:曲度诊断率椎间隙

周智(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423000)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周智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423000)

目的探讨X线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片、CT、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MRI对椎间隙狭窄和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X线片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X线平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及颈椎双边症,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MRI能诊断出纤维性椎管狭窄及伴脊髓水肿、变性等症状。结论X线片、CT、MRI综合使用可显著提高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明确患者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颈椎病;X线胶片;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1]。颈椎病的主要病因有:小关节突增生、钩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等。临床表现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2],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诊断颈椎病主要还是依靠影像学检查,使用最广泛的是X线片[3]。本研究分析X线片、CT、MRI3种影像学技术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4]。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8~73岁,平均(45.2± 12.3)岁;病程0.5~11年;主要临床症状有:颈、肩部疼痛麻木28例,恶心呕吐21例,瘫痪7例,头痛眩晕23例,晕厥11例,昏迷5例,心悸12例,心律失常13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CT扫描:患者取坐位,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CT机扫描仪,电流120mA,电压120 kV,对患者颈椎部位进行扫描,扫描层间距为3mm,厚度为3mm,采用CT横断扫描。MRI扫描:采用美国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加权扫描,层厚3mm。X线片检查:患者取颈椎正侧位,采用DR X线片摄影机,左右斜位45°,观察记录是否出现病变。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种影像学技术诊断结果比较MRI对椎间隙狭窄和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6、3.68、18.18、16.04,P<0.05或0.01);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83、6.73、5.52、8.99、17.08、13.12、12.17,P<0.05或0.01);X线片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4.29,P<0.05),见表1。

表1 X线片、CT、MRI诊断结果比较[n(%)]

2.23种影像学技术独立征象比较X线平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18例)、颈椎双边症(21例),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36例),MRI对纤维性椎管狭窄,伴脊髓水肿、变性有较好的诊断效果(4例)。

3 讨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5]。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脊髓型颈椎病、食管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等。颈椎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不断应用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X线片、CT和MRI检查。有研究表明,CT对于患者骨性椎管、椎间盘钙化的检测率较高,可全面掌握患者神经根和脊髓的受压情况[7]。而MRI可检测患者颈段椎间盘病变和脊髓的情况,对于伴有严重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较广泛[5]。对部分不适宜使用MRI检查的患者,CT的使用率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对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和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对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的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在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X线片可诊断出椎间孔狭窄、颈椎双边症,CT可诊断出黄韧带肥厚,MRI对纤维性椎管狭窄及伴脊髓水肿、变性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由此可见,X线片、CT和MRI检查可提高颈椎病的检测水平,帮助医生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快患者康复,值得d临床推广。

[1]张志印.240例颈稚病患者影像学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801-3802.

[2]赵吉生.X线结合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732-4733.

[3]范志强,张于和.X线平片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96-97.

[4]屈尚可,张磊,包可,等.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129-130.

[5]彭凤祥,王荣江,刘景勃.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3):249-250.

[6]何建波.X线片、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112-113.

[7]付孝根,杨益,张宝华.探讨CT对颈椎病的诊断[J].医疗装备,2011,24(4):5-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43

B

1009-5519(2016)08-1233-02

(2015-11-12)

猜你喜欢

曲度诊断率椎间隙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牵引下前臂旋滚法对纠正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