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币制矫正普小转入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2016-09-02刘友群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币制代币刘某

刘友群

(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代币制矫正普小转入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刘友群

(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四川成都610100)

研究的个案系普小转入学生,有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为了矫正其行为问题,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用代币制的方法针对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代币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矫正有效。

代币制;普小转入生;行为问题

普小转入生是指在普通小学就读的智力落后学生,由于其认知、身心等不能适应普通小学而转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曾经在普通小学就读,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复杂,其承受学习压力也较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较多,其转入培智学校后,常常会伴随一系列的行为问题。代币制是一种刻意安排的奖励系统,只要行为者表现出预期的目标行为,就可以按规定获得相应的代币,并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特定的交换系统换取强化物。针对我校一名有问题行为的普小转入生,我们用代币制的方法,通过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行为契约,执行契约要求,改善了其行为问题。

一、个案基本情况

刘某,男,13岁,轻度智力障碍,身材瘦小,在普小就读三年半,从四年级下期开始转入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认知能力和我校培智班级学生的特点,把其转入我校培智一年级就读。刘某的认知水平略高于班上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较强,但进入我校的第一周时,不爱说话,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课上不主动回答问题,请他回答问题时声音较小,且常常是说两个字就看老师一眼。从第二周起,话开始变多,上课东张西望,出现了拿同学课外书、藏同学课本等行为,第三周出现小便尿到同学身上和把同学东西扔入厕所等行为。从刘某2014年3月出现行为问题开始,我们就根据自制的《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对其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通过统计和分析刘某3月的记录发现:3月共出现22次问题行为,多是欺负他人的外攻性行为,行为发生时带有隐蔽性,且问题行为每周呈增加的趋势,从第二周的3次增加到第五周的8次。欺负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和严重化,从藏书到推同学到坡底,其行为最初只是损害他人的物品,后来发展到故意伤害他人。通过对3月所有问题行为的先行事件、结果和刘某的反应分析得知:其行为大多是要发泄自己的情绪,部分是不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的发生与否受以往结果的影响,人的行为与环境有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充分了解刘某的家庭状况、成长和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分析每次行为的发生动机,以此来探究其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刘某生理因素的影响。刘某由于智力落后,本身存在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在普小就读期间,其认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与普小学生差距较大,不能跟上普小的教学进度,年级越高,就越学不懂,也越不容易跟普小学习进行思想上的沟通,长期如此,其越来越自卑,自尊心也越来越弱,对他人经常的否定与批评也越来越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问题行为的持续存在,一般都与教养方式有关。经调查,刘某的父母均没有文化,母亲是智障人士,父亲50多岁时,房屋集体拆迁后才得以结婚生子。由于是老来得子,父母对孩子无原则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有求必应。以至于刘某对母亲轻则歧视,重则打骂。其父亲对儿子的问题行为大多置之不理,问题严重时咆哮几声。老师和他沟通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都50多岁了,才得这么一个儿子!”面对儿子在学校的一些问题行为,其父曾在学校大吼:“谁看到他这么做的?拿出证据来!”父母的教养方式使孩子认为反正弄坏了东西父亲会赔,打了人父亲会担着,在外欠了债务父亲会帮自己还,不管做了什么事父亲都会给自己撑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没有机会学会行为的自我管理和学会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其行为问题逐渐严重。

(三)普小教育环境的影响。对刘某3月的问题行为统计分析,其大部分行为都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先行事件,常常是自己觉得在目前的条件下做这件事不容易被发现就做了。但每个人的行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刘某的行为要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呢?经调查发现,他在普小的几年经常受到同伴的欺负和歧视,其身体力量和智力都不及同龄人,他无力反抗,只好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压抑在心里,长此以往就变成了心理问题。到了特殊学校,他的智力比其他孩子相比较好,曾经他受的委屈,他被欺负的经历就忍不住发泄了出来,进而外显为他的一系列行为问题。

三、代币制的实施步骤

本是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刘某实施代币制,但为了增加刘某获得代币时的荣誉感,代币的实施过程中,让所有班级成员都参加,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让刘某在争取代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可用之处。

(一)目标行为的确定。代币制实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界定目标行为,借助代币的力量矫正与塑造孩子的行为。针对刘某主要存在外攻性行为问题的现状,目标行为设定为:经过一学年的行为矫正,孩子的行为问题次数逐月递减,直至消失。

(二)代币的确定。代币分为三种类型:五星、红花、太阳,五星画在黑板上,红花、太阳贴在评比栏里。三种代币交换的方法是:五颗五星换一朵小红花,五朵小红花换一个太阳,一个太阳可以换二十元以内的强化物,每周一的数学课上进行代币的兑换。学期结束时,如果太阳个数名列班级前三名还可另获五十元以内的强化物和父母的约定。

(三)确定后援强化物。代币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后援强化物,因此使用强化物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孩子的兴奋点。在实施代币制之前,教师和孩子及其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出适合孩子的和孩子喜欢的强化物。强化物可以是零食、玩具等,一个太阳是二十元以内的物品,可以几个太阳同时兑换。购买强化物的钱由家长和老师各出一半,强化物在班队会上郑重发放。和父母的约定可以是玩电脑、看电视、出去旅游等特权。

(四)代币交换系统的建立。为了让刘某有更多获得代币的机会,引发其获取代币的欲望,本研究中代币的交换不只针对目标行为进行,而是针对学生在校的所有行为。作为奖励与惩罚的依据,需交换代币的行为包括正性奖励行为和负性惩罚行为(见表1)。

表1 行为价值表

四、代币制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年代币制的实施,刘某的行为问题得到了矫正(见图1和表2)。

图1 每月行为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刘某的问题行为逐月减少直至偶尔发生,同时通过对助人行为的刻意安排到自觉发生,刘某从他人的赞扬中感受到荣誉感,从助人中得到了满足感,良好行为逐月增加直至稳定。

表2 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10—12月)

从表2后三个月的行为分析出,刘某单纯发泄自己情绪的行为已经消失,其大多行为有先行事件,也能及时进行自我修正,原因均是不知道适宜的行为方式或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引起,问题行为的破坏性较弱。但代币其实是行为准则的标尺,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坚持和一致性,如果对某些问题行为放任或轻视,可能会导致问题行为的重新发生。如9月的问题行为增加且集中在第一周,原因是两个月的暑假期间,老师、同学和刘某的联系减弱,家长对其问题行为的关注和对规则执行不够。到校之后,家校建立了联系,其行为问题又得到了控制。同时,在代币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和代币带来的物质相比,刘某渐渐更在意代币带给他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自尊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

五、实施代币制需注意的问题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整。从原因分析得知,刘某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因此,要矫正孩子的行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家长充分沟通,让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方式,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由于刘父曾维护自己的孩子,并强烈反对赔偿同学物品。我十分重视这次沟通,为了让刘父愿意和老师对话,把沟通地点选在了刘某家,因为这是他感到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心理比较放松,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也没特意说要沟通,只是在刘某放学时给家长打了电话,说想到他们家看看。到家后,我没直接聊刘某的情况,而是从拉家常开始,在拉家常中表示了对刘某的认可,再聊到刘某之前就学的情况。聊到这里时,刘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他的话里,我得知不仅刘某在校受歧视,他也常常受老师的批评,所以心理对老师有些抵触。我和刘父聊了两个多小时,分析了怎么做对刘某今后的发展好、对他们的家庭好。然后,我和刘父、刘某进行了以下约定:严格执行行为价值表;每天给刘某一元零花钱,不得另买玩具和食物;刘父时常提醒刘母不给刘某零花钱;家校每天早上定时沟通刘某在家或在校的行为表现。过程中,我也常到刘某的小区和家里了解刘父执行约定的情况。

(二)代币制的实施要满足孩子心理需求。以往的经历导致了刘某心理十分自卑,感受集体的温暖较少,也没能从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和别人相处。因此,在代币实施过程中,注重创造机会让刘某获得更多的代币。我们首先给予刘某足够的关注,肯定刘某的能力,并让他知道自己有些什么能力,能用在什么地方。在矫正初期,我们刻意安排他做每天帮同学穿围裙等事情,并对他这些行为进行大力宣传,在班级树立行为的标杆。通过引导他做对他人、对集体有益的事,使他的助人行为逐渐自觉化,也通过“抱抱团”活动,让所有老师、同学使劲地拥抱帮助他人或集体的人,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榜样的荣誉感。同时,代币的实施坚持对事不对人,做到对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奖惩,做到奖惩明确、严格。让刘某能从代币的发放和扣除中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左右奖惩的唯一标准。另外,注重用言语激励刘某去获得代币。比如,你还差一颗星星就可以换小红花了哟!哇,下星期你应该可以吃到冰淇淋了,你要什么口味的?如此,引发刘某获得代币的欲望,也就能提高他对目标行为的兴趣。

(三)代币的发放和扣除要及时。强化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及时强化,当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发放代币。如果不及时,孩子可能不知道你奖励的是什么行为,即使知道,其效果也会低于及时奖励。如果出现了问题行为,要及时扣除代币,并清楚地让孩子们知道,是为什么扣除代币。因此,刘某在家有什么良好行为或问题行为,我也让刘父及时给我打电话,并告之刘某要加或扣几个代币,在第二天到校后发放或扣除。同时,如果刘某在学校有什么行为,特别是良好行为,我也及时反馈给刘父,让刘父及时给予精神的鼓励。

(四)给孩子适宜的行为标准。从对刘某的行为统计可以分析出:刘某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是发泄自己积压的情绪,也因为自己没学会正确的行为处理方式。因此,当刘某出现良好行为时,我们在给他发放代币的同时,让他明白下次碰到此类情形时,也可以这么做。当刘某出现问题行为,我们不会只进行代币的扣除或只关注行为,而是要探究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告诉他可以怎么做。如,刘某拿了王某的刨笔刀,两天后又归还。自述原因是觉得笔袋特别漂亮,想拿回家玩玩。我首先认同漂亮的东西谁都喜欢,但这种获取的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更多正确的方法获得。同时给他提供了几种方法:和王某商量,说服王某;拿东西给王某交换;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买;早日得到足够的太阳,用太阳交换。

[1]蒋晓晖.代币制在中小孩子行为改善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4):21-22.

[2]陈立鲜,潘清泉.运用代币制矫正儿童问题行为的尝试[J].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19-120.

[3]张宝山,张晓光,马秋晖.代币法在儿童行为辅导中的应用[J].红河学院学报,2004(10):90-93.

[4]潘月俊.代币制——一种实用的奖励措施[J].家教博览, 2010(5):90.

[5]董素芳.代币法与幼儿行为激励与矫正[J].教育导刊, 2007(2):40-42.

[6]杨丹玲,马群.代币制奖惩措施在智力障碍大龄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8):30.

[7]钮文英.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9:141-390.

[8]韩萍.代币制在培智学校学生行为矫正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9-40.

[责任编辑郑丽娟]

The Research on the Token in Correction Behavioral Problems on Students of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into Special School

Liu Youqun
(Long Quan Yi District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Chengdu 610100)

The case was the transferred students from ordinary Primary School in this study.The students had a series of behavioral problems.In order to correct their behavior problems,the present study psychology theory,with the token for students of behavioral problems raised,carry out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okens,problem behaviors of students to achieve positive results.

token;students of ordinary primary school;behavioral problems

G760

A

2095-0438(2016)04-0097-04

2015-12-10

刘友群(1983-),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市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智障学生的心理与教育。

猜你喜欢

币制代币刘某
试论明代广西铸洪武通宝钱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已赠予的房产不是遗产
首次代币发行监管的行为经济学路径
浅析简册《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英国币制改革后的硬币发行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