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堂的颜色》:“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

2016-09-01蒙太奇

运输经理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盲童穆罕默德木匠

文/蒙太奇

《天堂的颜色》:“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

文/蒙太奇

关注伊朗电影的人都会对这个国家的一类电影有特别印象,那就是儿童电影以及儿童电影背后著称于世的导演。在这些电影中,儿童的视角、儿童苦难的现实生活和对单纯理想事物的追求,以及为表现儿童采用诗意的电影语言、黑白与彩色交叉的表现手法,于儿童生活细微处煽情、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之间为生存产生的矛盾冲突等,都构成了伊朗儿童电影的显著特征。

其中,马基德•马基迪就是这一类型片中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1998年,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创下伊朗电影票房纪录),接着又以《天堂的颜色》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马基德•马基迪说:“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泉源,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浑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因此,他导演的电影总是纯真中蕴含淡淡的悲伤。

情节演绎温情

现实世界中,相比健康者,残疾人往往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普遍对身边生活的感悟更敏锐也更深刻。因此,很多时候,凭着对世界的一腔热爱,很多残疾人的生活要比健康者更出彩——因为,想要感受到正常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他们要付出比健康者更多辛苦与努力,由此他们也愈加珍惜和留恋一切美好的事物。

《天堂的颜色》就撷取了一个拥有失明孩子的平民家庭的生活片断:一方面,电影从儿童视角展现成年人已感受不到的自然、生活的美丽与纯净;一方面,也透过盲童无奈的残疾与苦难的经历,来展现人性中的恶劣与丑陋性,以至于在被无限放大与具体化后,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挽回与弥补的遗憾。

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影片疏缓的节奏中清晰地得以呈现:放暑假了,盲童学校的孩子们,都已经被父母们接回家,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夏天。学校里唯独剩下穆罕默德还在执着地等待自己的父亲。不知多了多长时间,父亲终于来到,穆罕默德兴奋地冲上前去,摸着他的手,掉着眼泪说:“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事实上,父亲是真的不想要他了。孩子失明、妻子早逝,这些遭遇让穆罕默德父亲对于所承受的苦痛与压力几近崩溃,他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拼命地赚钱,并准备重新迎娶一位美丽的新娘开始新的人生。而失明的穆罕默德显然已成为他的负担,成为阻挡他追求幸福生活的“障碍”。他开始冒出要抛弃穆罕默德的念头,而这个念头一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

穆罕默德跟随父亲回到乡间老家,那儿有最疼爱他的奶奶。在这个绿意盎然、野花散布、鸟语呢喃的美丽世界里,穆罕默德用他灵巧的手、聪敏的耳朵,尽情地与大自然接触,感受风的舞蹈、溪流的歌唱……在他的心中,虚幻的天堂仿佛渐渐有了颜色。然而,好景不长,即将结亲的爸爸,趁着奶奶出门办事,将穆罕默德送到了一位盲木匠身边当学徒,在他心里,这于他、于穆罕默德或许都是最好的出路。年老体弱的奶奶归来后,发现了残酷的事实,面对狠心的儿子,奶奶决心将穆罕默德找回来,并毅然而然地踏上了寻孙的征途。

可怜的穆罕默德,到了盲木匠那里才终于明白了一切,他没有哭泣和抱怨,也没有埋怨自己的父亲,更没有私自离开。他默默地干活,试图讨好盲木匠,以期不会被木匠赶出潮湿而嘈杂的工棚。然而,最终盲木匠还是不愿意收留他,并通知穆罕默德的父亲将孩子领回家。沮丧的父亲疾步在前,身后紧跟着看不见路的穆罕默德,即使如此,父亲没有心软,终于在一个小溪的独木桥上将穆罕默德推下水……

细节营造生动

影片以大量的特写镜头、细节影像展示了穆罕默德对周围世界的发现与感受。

影片刚开始时,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一只鸟的叫声引起了穆罕默德的注意,他依靠自己的耳朵,循声在一堆潮湿的树叶下,找到一只无助的小鸟,然后凭借着自己的触觉,慢慢地爬上树,将小鸟送回了巢中。随后,在回家的车上,当众人都昏昏欲睡时,穆罕默德却把双手伸向窗外,感受流动的风;在山道边休息时,他把双手伸进溪流中,感受流动的水;回到家乡后,他用双手抚摸茂盛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来到海滩上时,他抚摸遍地的沙粒。

影片中多次出现穆罕默德聚精会神地倾听啄木鸟的声音。对于穆罕默德来说,这些声音非同一般,他也许在听鸟说话。当他倾听的时候,其实他在用心灵跟这个世界交流。常人不可能体会到,失明是何等的打击和不幸,它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又该有多深,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但穆罕默德没有放弃对外在世界的执着感知,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耳朵,在心中绘制出了一幅五彩斑斓、鸟语花香的美丽图景。

影片中还有两处不得不提:一处是父亲终于来到学校时,久候的穆罕默德兴奋地迎了上去,用手亲摸父亲的双手;另一处是穆罕默德回到老家,用手抚摸他祖母的手和脸。两处所显示的,也正是盲童穆罕默德对亲人独特的示爱方式,他在用心去感受这一份也许随时都可能被剥夺的爱。因为,在他心里并不确定这个美丽的世界会属于自己多久,于是他会以任何一个时刻随时随地地、认真地感受一切可能到来的幸福。也正因为如此,他会依附在父亲的身旁,会用讨好的行动来争取木匠的信任,他在将自己的命运叫给自己身边的人的同时,也在拼命地争取着自己应有的权利。

主题反射社会

影片的结尾为我们重拾起了残存的温情,这点温情却让人唏嘘不已:奶奶因为心痛,下雨天拎着包去找穆罕默德,从此一病不起,最终离世;父亲的婚事也因为奶奶的去世而告吹;小穆罕默德掉入了湍急的河水中,父亲经过内心挣扎后选择了放弃救他,但是看着穆罕默德在激流中被冲向远方时,他又坚决地跳入河中,去追赶已经被河水带走的小穆罕默德。找寻未果,父亲在沙滩上醒来后,绝望地寻找着小穆罕默德,找到后,小穆罕默德却不省人事,而在得到了父亲忏悔的拥抱后,他僵直的手在父亲的悲伤痛哭中慢慢张开。

整部影片主题围绕父亲和奶奶对穆罕默德的不同情感架构,暗示了人们应对生命、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描写一个盲童悲剧性命运的同时,还不经意中进入了另一个社会话题:如何对待残疾人。导演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残疾孩子的精神世界,同他一起感受一切美好;并且要求人们多一点爱心,去维护残疾人应有的生存与生活的权利。

我们总是忙碌,对所生活的世界感到漠然,以至忽略了身边世界的绚丽色彩。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像孩童般地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世界总是充满灵性而丰富多彩,生活的美丽无穷无尽。影片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说:“《天堂的颜色》是一个关于盲童发现大自然与世界万物的故事。”而在影片片头有这样一行字:“你既看得见,又看不见。”也许,这就是影片通过穆罕默德给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简单而又深刻的启示。

伊朗电影向来被西方电影界称为“简约主义电影”,往往有“仿佛使人的心灵返回到了古代纯真年代”的效果(张冲:《简约之下的宁静——记伊朗电影的崛起》)。也许,选择简约,是因为儿童的纯真洗涤了我们的心灵吧,但愿这部《天堂的颜色》能让更多的成年人透过泪光,看到天堂。

猜你喜欢

盲童穆罕默德木匠
木匠身影
Blind boy touches netizens with song of hope盲童用希望之歌感动网民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印度尼西亚:司机违章被剃光头
盲童学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采访手记
“逆转”
人行天桥
谭木匠
木匠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