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安徽文化传播*
——以安徽某大学为例

2016-08-27

关键词:安徽留学生汉语

张 艺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安徽文化传播*
——以安徽某大学为例

张艺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汉语国际教育是传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舞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树立对外汉语教师地域性教学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中安徽文化各传播途径的作用,结合语言教学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加强留学生体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安徽文化;传播途径;传播策略

安徽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安徽文化博大精深,既包括徽派古民居、古建筑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徽剧、黄梅戏、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非物质文化。安徽一直致力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努力“打响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安徽省委、省政府2013年出台的 《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增强安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安徽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振兴发展地方戏曲和传统工艺,加快安徽文化走出去步伐”。 然而现有的对于安徽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观光、旅游方面,也涉及影视剧、文学、绘画、艺术作品宣传等方面,但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领域较少涉及。

目前,安徽省有十余所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来华留学生在省内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传播安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还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的也较少。“汉语国际教育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应当以汉语为载体, 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 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1]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是安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汉语国际教育是推动安徽省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对于推介安徽省的文化产品,展示安徽省的文化实力,塑造美好安徽形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早在80年代,学界就先后提出应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新世纪以来,学者们也一直在探寻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辛平[2]、沈燕、韦荷雅[3]先后提出“充分利用大环境开设文化实践课”的文化教学新模式和利用电视录像介绍中国文化的原则和方法。张英[4]和赵宏勃[5]先后建议提出专门的文化课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并重视其教材和大纲的研究。张莹[6]、程书秋、郑洪宇[7]先后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尚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刘继红通过分析国外大学文化课程设置的内容、教学手段等讨论了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8]。也有一些学者研究教学中的具体地域文化。李春雨、陈婕讨论了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之间的关系[9],邵华研究了黑龙江文化资源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联[10],袁慧玲、侯桃提出要将江西文化资源充分与来赣留学生教育相结合[11],卜海艳指出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应植根于中原文化[12],姜红讨论了如何利用安徽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对外汉语教学[13]。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普遍地被认可,但对于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文化教学的量如何把握等实践性问题讨论尚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将中国地域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相结合这一问题,学界仍然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留学生的安徽文化知晓情况调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中安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与效果,进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二、安徽文化知晓情况调查

(一)被试和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以安徽某省属重点院校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该校共有在校留学生89人,生源地分布于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贝宁、莱索托、苏丹、几内亚、越南、泰国、蒙古等十几个国家。其中男性57人,女性32人,最大3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28岁。本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20项安徽文化,请被试者逐一回答是否知晓;如知晓,填出获悉渠道。第二部分请被试者从上述20项中选出其感兴趣的项目(可多选)。问卷中20个安徽文化项目是从安徽省文化厅网站“徽风皖韵”栏目中387条安徽文化项目中按照大众知晓度同时兼顾类别平衡的原则挑选出来的。调查者先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介向被试逐一介绍以上文化项目,然后请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共发放8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94%。

访谈部分则以开放的问题为内容,主要询问被试者是否愿意多了解安徽文化,以及希望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了解。访谈对象以2014级留学生为主,兼有其他年级学生。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表1 留学生对安徽文化各项知晓情况及途径

1.留学生对安徽文化各项的知晓情况

从各项文化项目知晓人数来看,除了桃花潭、铁画两项无人知晓,其余18项均有留学生知晓。其中知晓度最高的安徽文化项目依次为三河古镇、黄山、茶、马头墙,分别有84人、71人、59人、47人了解。而留学生知晓度较低的项目依次为臭鳜鱼、《孔雀东南飞》、宗祠、傩戏,知晓人数分别为1人、1人、2人、4人。

从文化内容划分来看,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三河古镇和黄山知晓度远远高出其他,知晓人数分别为84人和71人,老街、醉翁亭知晓人数次之,分别有24人、9人知晓,桃花潭则无人知晓。在生活方式方面,各项均有一定知晓度,茶、马头墙、民居、徽雕、剪纸、臭鳜鱼六项,分别为59人、47人、31人、16人、19人和1人。值得注意的是臭鳜鱼知晓度较低,只有1人知道。在艺术形式方面,黄梅戏知晓度最高,为28人;铁画知晓度最低,为0人;凤阳花鼓、新安画派、傩戏知晓人数分别为10人、7人、4人。新安医学、包公、宗祠、《孔雀东南飞》等项虽然分属于风俗习惯、科技、历史人物、价值观念、文学作品等精神文化,距离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但是仍然在学生中有一定的知晓度。从文化类别的总体情况来看,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类较均衡。

2.了解安徽文化的途径

调查发现,留学生了解安徽文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亲身经历、老师介绍、影视作品、中国朋友、网络、书等六种。其中亲身经历这一途径最为常用,共290人次,其次是老师介绍,有100人次,再次是中国朋友介绍,有33人次,而影视作品、网络、书四种途径较少,分别为9人次、0人次、3人次。

3.对安徽文化各项感兴趣程度

表2 留学生对安徽文化各项感兴趣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臭鳜鱼、凤阳花鼓两项感兴趣的人数为0,其余18项均有留学生感兴趣。调查显示留学生对安徽文化各项均有一定的兴趣。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黄山、桃花潭两项,各有42人感兴趣,占被调查者人数的一半。 老街、黄梅戏、三河古镇等也较受学生欢迎,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0%。

从文化内容来看,自然人文地理各项较吸引留学生,黄山、桃花潭、老街、三河古镇、醉翁亭分别有42人、42人、25人、21人、7人感兴趣。在艺术形式方面,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黄梅戏和新安画派,分别为21人、11人,而对铁画和凤阳花鼓和傩戏感兴趣的较少。在生活方式方面,留学生对茶、马头墙、民居、徽雕、剪纸都比较感兴趣,分别为14人、11人、7人、18人和10人,而对臭鳜鱼没有人感兴趣。同时,留学生对新安医学、包公、宗祠、《孔雀东南飞》这些文化项目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由此可见,留学生对生活方式、自然地理、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科技、历史人物、价值观念、文学作品等方面的文化都有所兴趣,没有明显的偏好。

(三)讨论

1.留学生对安徽文化了解的主要途径是实地观察和经历

调查显示,留学生了解安徽文化最主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通过访谈得知,所有被调查者都通过所在高校的组织参观游览了大蜀山、天鹅湖和三河古镇,还有18位被调查者参加过省教育厅举行的黄山文化修学活动。另外,许多留学生都在周末自行参观过合肥市内许多景点,如逍遥津、包公祠等。因此他们对黄山、三河古镇等自然景点以及马头墙、民居、包公等文化要素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除此之外,像茶、黄梅戏等文化项目,在日常生活中都偶有接触,因此留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也比较多。

2.教师课堂介绍也是留学生了解安徽文化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对于一些没有机会亲身接触的文化项目,教师介绍几乎是唯一的传播途径。以黄山这一项目为例,共71人对其有了解。其中,18人参观过,3人通过影视作品了解,50人通过教师介绍知晓。由此可见,即使对于黄山这样凸显的文化地标,留学生的了解途径仍然主要通过老师。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留学生虽然生活在安徽,但是由于语言原因,其交际圈子非常有限,教师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调查显示教师课堂介绍在所有文化项目中都占到非常重要的比例。

3.留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分布广泛,特点突出

调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徽菜中的名菜臭鳜鱼并没有得到留学生的青睐。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留学生大部分以自己做饭为主,没有机会接触到徽菜,更谈不上亲身经历。而饮食文化很难通过老师的课堂介绍取得良好效果,因此较难抓住留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外饮食差异较大,要使留学生了解并喜欢徽菜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我们发现一些文化项目,例如桃花潭,留学生对其知晓度很低。但是通过调查者短暂的介绍,他们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安徽文化传播策略

本次调查发现留学生对安徽文化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了解欲望强烈。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安徽文化传播,探索安徽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树立对外汉语教师地域性教学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

“进行地域性对外汉语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地域性教学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14]要将安徽文化项目与中国文化符号相结合,融入汉语教学,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农业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文化、徽州文化、黄梅戏艺术、傩戏艺术、花鼓灯艺术等。”[13]如何使课本中的中国文化借助安徽本地文化落地,继而实现在语言教学中传播安徽文化。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和热爱中国主体文化知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且要熟悉和喜欢安徽文化,明确自身宣传安徽文化,发展安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胜任安徽文化直接宣传者这一角色,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地域性对外汉语教学。

(二)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中安徽文化各传播途径的作用

调查显示,除了教师课堂介绍之外,中国朋友也是安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留学生有极强的安徽文化求知欲,但是受课时所限,这些文化需求无法完全通过教师课堂介绍来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充分利用本科生结对子的方式向留学生介绍安徽本地文化。这不仅有利于留学生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方式鲜活地体会当代安徽文化,也有助于留学生理解甚至参与到安徽文化体验中。与此同时,教师和本科生学习伙伴也可以多向留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安徽文化的优秀视频、影视作品、网络链接等,充分发挥多媒介的作用,达到安徽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三)结合语言教学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堂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舞台之一。”[15]如何在留学生汉语课堂,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让留学生能了解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非常重要。这能够帮助留学生学习如何与当地社会打交道,可以避免因不知情而失礼、冲突。在语言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结合初级阶段词汇和课文介绍安徽的生活方式、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亦可适当引入安徽文化中的宗教、科技、历史人物、艺术、文学作品等内容。事实上,文化的不同方面并不是割裂的,精神文化往往需要物质文化的表征。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介绍充分融合,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核心,增进留学生对安徽的熟悉感,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在安徽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四)加强留学生体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学习,也需要行知结合。”[16]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身在安徽的优势,组织他们行走安徽大地,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国家汉办每年都会资助国家和省级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开展文化考察活动,安徽省教育厅也每年举行文化修学活动,这类文化体验活动对安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大的意义。游览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能够让留学生感觉到皖山皖水的无穷魅力;穿行在三河古镇的纵横巷陌间,对徽派建筑的匠心营造就不会再忘记;而西递宏村的牌坊、匾额、庭院,无一不是安徽传统伦理文化表征。走过安徽大地上的这些地方,留学生会对这片土地、对安徽文化更有感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射,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形式的二语习得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影响了语言习得的效果。地域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把语言输入和安徽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对降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难度,提高适应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充分展现安徽文化的魅力,有效推介我省的文化,推动安徽文化向外传播,提升安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进安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切实的贡献。

[1] 亓华.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8-125.

[2] 辛平. 一部好用、实用、有趣的教材——介绍《汉语文化双向教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0(4):107-109.

[3] 沈燕, 韦荷雅. 谈非中国文化环境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1-635.

[4] 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1):53-60.

[5] 赵宏勃.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9):69-71.

[6] 张莹.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模式比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8(5):183-188.

[7] 程书秋,郑洪宇.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18-120.

[8] 刘继红. 谈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 2(4):40-45.

[9] 李春雨,陈婕.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2-118.

[10] 邵华. 黑龙江文化资源与对外汉语教学[J]. 继续教育研究, 2007(5):150-152.

[11] 袁慧玲,侯桃. 江西文化资源与来赣留学生教育研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2(4):79-82.

[12] 卜海艳. 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应根植中原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0(13):108-109.

[13] 姜红. 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91-94.

[14] 徐静,李晖.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地域性研究——以赣文化区为例[J].学理论,2014(30):212-213.

[15] 李冰.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途径研究[J].对外传播,2015(12):28-29.

[16] 齐童巍. 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J]. 长沙大学学报,2016,30(1):143-145.

Spread of Anhui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Taking One University of Anhui as an Example

ZHANG Y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to spread Anhui culture. It is essential that teachers form an awareness of focusing on locality and local culture, give full play to all kinds of routes to spread Anhui culture, present the cul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experienc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Anhui cultures among oversea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hui culture; spreading routs; spreading strategy

2016-03-04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msgzs135:《汉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教学名师工作室》)

张艺(1983-),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H195

A

1009-2463 (2016)04-0110-05

猜你喜欢

安徽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