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016-08-27华小全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安徽省

华小全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华小全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通过构造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统计指标,得到2003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工业是当前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安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中仅有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为朝阳产业,交运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在2009—2013年相比2004—2008年时段产业质量明显改善,房地产业和教育发展不充分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研究课题。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在1691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最早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描述了人口因产业间存在的收入差距而在“农业—制造业—商业”之间转移的现象;费希尔(Fisher)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书中揭示出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后人将这一结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里昂惕夫(Lontief)发明的投入—产出表,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研究;霍夫曼(Hoffmann)对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动的规律进行了分类研究;钱纳里(Chenery)分析了工业部门中的早期工业(食品、皮革、纺织)、中期工业(矿产加工、橡胶、石化)和后期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纸制品)等产业有序发展的规律;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认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1]。发展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换是理解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的一个核心变量[2],利用不同国家数据对这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多[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经济中较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代表高生产效率和低物质消耗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只占有较小的份额。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一国在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小、生产资源利用率低、要素价格便宜、国际市场需求空间大,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较多,容易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一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无论是资源、市场还是环境的压力都在增大,传统以产能扩张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让位于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社会会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开启行业内结构转换的时代。当中国经济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自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阶段,未来十数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是:GDP增速保持在6%~7%之间,产业结构调整将成经济发展的“主线”。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现有产业中能发挥明显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产业很少,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市场竞争力弱;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工农业产品层次和附加值都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中的失误,安徽失去了成为国内发达地区的机会,目前产业发展固化在为发达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值链末端,这种产业结构必然导致区域竞争力弱化,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应对经济波动的困难加大[4]。基于此,本文将构造统计指标来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评价区域内不同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强弱;通过实证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对区域增长的贡献,以找寻未来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改善的方向。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早在1949年,库兹涅茨(Kuznets)在论及一国国民收入度量时,指出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因为一国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产业结构[5]。发展经济学家大多强调产业结构转换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但目前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定量研究的资料并不多,因此首先需要界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度量指标。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

产业结构熵指数反映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Et为t时期产业结构熵指数值,Wit为t时期第i种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共有n个产业。如果区域的值较大,意味着该区域各产业发展较为平衡,产业发展趋向多元化。

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不存在就业结构相对产业结构变迁滞后的现象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6]。产业结构偏离就业结构指数,用来衡量地区产业结构偏差程度的大小,反映产业增加值增长的步伐与就业人口增长是否同步,如果同步就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Pt为t时期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Lit为t时期第i种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共有n个产业,Cit为t时期第i种产业中就业人口在区域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

干春晖等在寻找产业结构合理化变量指标时,考虑到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且避免绝对值的计算,使用泰尔指数作为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7],其计算公式如下:

(3)

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TL=0,如果该指数不为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是考察在区域经济中哪些产业增长得较快,增长速度高于区域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产业,如果该产业还同时具备较强的前后联系和溢出效应,未来将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产业变动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其中Xi为第i种产业的增长率,Yi为区域经济总体增长率,若χi>1说明第i种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区域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产业具有朝阳产业的特性;反之,若χi<1说明第i种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区域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产业具有夕阳产业的特性。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是从农业开始到轻工业与重工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到达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简单地说,产业升级就是从传统低利润产业结构升级到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利润更大更能赚钱的现代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不同产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不同。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生产条件的第一产业,由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限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总是处于基础地位,而一些对新技术吸收能力强且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则处于产业升级的领先地位。因此,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现出不同的变动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趋势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三个要素约束:消费者需求模式、规模经济和生产技术水平[8]。以互联网应用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制造业和服务化都出现了“互联网+”的趋势,“经济服务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实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9],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产值的比值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upgrade industries,简称UI)的度量,这一数值可以反映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变动速度的相对对比关系,如果UI值处于上升状态,就意味着经济结构在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升级。

(三)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

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说明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安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行业细分得到共17个二级行业的数据,第一产业只有农林牧渔产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归类于工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共14个行业归类于第三产业。变量有各行业增加值、就业人数、价格指数等三个。

变量中个别年份缺失值采用移动平均插值法补齐。涉及价格影响的变量是各行业增加值,但可以查找到的价格指数变量并没有细分为17个行业,其中第三产业的价格指数没有细分,只有归总大类的价格指数,参考其他学者的做法,将第三产业中没有价格指数的行业采用第三产业平均的价格指数进行处理。

2.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图1 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1995—2014年)

图1是1995—2014年安徽省四次产业(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第一产业比重在省域经济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占GDP的32.26%下降到2014年的11.47%;工业和建筑业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30.06%上升到2014年的45.35%,建筑业比重也由1995年的5.39%上升到2014年的7.86%;1995—2014年间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200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达41.76%。图2是1995—2014年安徽省四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稳步下降,2003年出现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的异常点,近年来对经济的贡献率稳定在5%左右;工业和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2003年后保持在60%左右;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上下。

图2 安徽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5—2014年)

图3 安徽省产业合理化度量指标(2003—2014年)

考虑到数据的统一性,本文仅得到安徽省二级细分行业2003—2014年增加值数据,图3是根据公式(1)(2)(3)分别计算得到的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将结果绘制于同一张图中以便比较。根据图3中三种度量安徽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时间序列图形,得出:产业结构熵指标逐年变小,反映出安徽省2003年以来区域产业发展较不平衡,产业分散化程度较低,工业相对发展过度,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充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说明,当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跨过50%之后,第三产业应当接替工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安徽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演变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矛盾;2003—2014年间安徽省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表现出总体缓慢减小的态势,说明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偏差正在向好的方向改善,从利于就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正在提高;产业泰尔指数显示,分两个阶段,2003—2010年间安徽省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程度在增加,2010—2014年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程度在缩小,2010年以后,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产业转型的加强轻度改善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图4是2003—2014年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UI的变动情况,UI指标反映出来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中的问题与产业结构熵指标一致,第二产业相对过度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安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未来应当立足于优化第二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路径,以调整当前工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过大的问题。

图4 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UI

三、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

根据式(4)计算出安徽省2003—2014年间产业结构变动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安徽省产业结构平均变动系数(2003—2014年)

由表1中数据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和勘查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体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6个行业,产业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大,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排列前三。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也反映出,2003—2014年间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全省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产业中弱势产业为交运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产业等,这些本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以带动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而目前却成为了弱势产业,今后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努力的方向就在此。

(二)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

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创建、Dunn推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用来评价区域内不同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强弱,衡量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寻找未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方向[10]。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计算公式为:

(5)

区域i的j行业在时间0至t之间变量G的增量△G,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相同的区域增长份额Nij,偏离全国平均比重的产业结构份额Pij,反映行业增长速度差异的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Dij。计算公式见史春云等[11]。

全国层面行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最新的全国二级细分行业数据是《中国统计年鉴》(2015)所提供的2013年数据,2003年数据不全,所以本文的偏离—份额法分析时间段为2004—2013年共10年。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观点,2003—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五年,2009—2013年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产业结构调整五年,接下来本文也分2003—2008年、2009—2013年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偏离—份额,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结果(2004—2013年)

由表2计算结果可以得到2004—2013年间安徽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偏离—份额,分三次产业考察,第一产业在安徽经济中表现为增长产业,2009—2013年间的增长速度略慢于2004—2008年,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为增长盈余产业,且2009—2013年间实现的盈余相比前五年更多,产业增长相对区域平均增长水平为相对下降产业,2009—2013年间的产业竞争力下降略多;第二产业在安徽经济中表现为增长产业,两个阶段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产业结构处于增长盈余,2009—2013年间实现的盈余相比前五年减少,产业竞争力增强,为相对增长产业,2009—2013年间产业竞争力增长略强;第三产业在2004—2008年与2009—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对安徽经济的贡献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004—2008年间第三产业表现为增长产业,但2009—2013年间第三产业表现为衰退产业,2004—2008年间结构份额为正,有盈余,但2009-2013年产业结构份额为负,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展较不协调,制约了区域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竞争力由2004—2008年相对下降产业转变为2009-2013年的相对增长产业。

表2还从二级行业细分的视角给出了2004—2013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偏离—份额分析的结论,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二者均为增长产业,工业的增长贡献高于建筑业,但相对于全国平均贡献而言,建筑业盈余显著高于工业,建筑业的产业竞争力明显不如工业,相对于全省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建筑业在2004—2013年和2009—2013年间均为相对下降产业;第三产业中只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体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产业在2004—2008年间表现为衰退产业,但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负贡献很小,在2009—2013年间房地产业和教育业为衰退产业,其行业在2004-2013年间均为增长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4—2008年间有亏欠的产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体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行业,2009—2013年有亏欠的产业为房地产业和教育等2个行业,其他行业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均为盈余产业;2004—2008年间表现为相对增长产业,行业竞争力上升的有交运仓储电通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体娱乐业等5个产业,其他产业均表现为竞争力减弱,2009—2013年间表现为相对增长产业,行业竞争力上升的有交运仓储电通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体娱乐业、公共组织等10个产业,表现为竞争力减弱的只有4个产业。

第三产业在2009—2013年间相比2004—2008年产业质量有明显改善;14个细分行业全部为增长产业,增长盈余的行业增加到12个,竞争力增强的行业增加到10个,但相对于全国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大发展的10年,安徽在这两大产业上发展滞后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全省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进程不理想①。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强大的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兴旺发达的根本,拥有高附加值产业是区域走向发达的基础。安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不仅多数产业附加值少、转型升级“受制于人”,且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代价巨大,目前仍处于国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本文通过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有:第一,安徽省产业发展较不平衡,产业分散化程度较低,工业相对发展过度,而其他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充分;2003—2014年间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程度在增加,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偏差正在向好的方向改善。第二,工业是当前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安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中仅有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为朝阳产业,交运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在2009—2013年间相比2004—2008年产业质量明显改善,房地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发展滞后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省域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本文建议:

首先,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致力于提高现有产业生产效率和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二级地市要分析现有产业劳动效率同国内发达地区的差异,分析现有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互联网为平台,大力发展以教育产业为龙头的社会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需加大科技活动的投入,提升现有企业对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借助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政策倾斜方式,通过经济杠杆助力一些科技产出多、劳动效率高和技术溢出效应大的企业成长壮大,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原有传统产业增加活力并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抓手”来引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创新将会成为未来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要设法整合省内现有分散在不同单位内部的创新资源存量,建立以兴趣为协作前提的协同创新中心或专业实验室在机制上要优于以行政权力为架构的传统创新机构,创新组织的体制改革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制度红利。

最后,打破区域条块分割,促进省际企业经济活动的合作共赢。产业资本的扩张和集聚优势必然要求打破区域限制,形成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吸引发达地区的劳动和资本落地,利于产业增量扩大,还可带动传统产业存量高效发展,借助毗邻长三角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和吸收邻近地区技术流动效应和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加强同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合作,从而形成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崛起之路。

注释:

①2015年下半年以来,合肥的房价较大幅度的上涨可以认为是对过去多年相对国内其他省城涨幅过小的修正和补涨。

[1] 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5-56.

[2] CHENERY H B .Structur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20.

[3]GREGORY ,GRIFFN J M .Secular and cross-section industrialization patterns: some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kuznets-chenery controversy[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1974,56(3):360-368.

[4]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的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3(8):3-27.

[5]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426.

[6]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1991,99(3):483-499.

[7]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7]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97.

[8]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81.

[9] 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20.

[10] 史春云,张捷,高薇,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13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HUA Xiaoq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 China)

This paper sets up rationalized and optimized statistical index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nhui Province, and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since 2003: primary industry is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at present, and slow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principle contradict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hich culture, sport and recreation industry, lease and service industry, and financial industry are sunrise industries, but transportatio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softwar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re less developed ones restrict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shows, industry quality of the provinc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etween 2009 and 2013 compared with that between 2004 and 2008, and under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dustry encumbers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o readjust industrial industr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economic growth;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2016-03-29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6A0846:《江淮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研究》);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SK2016A0853:《基于“资源诅咒”视角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华小全(1971-),男,安徽潜山人,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工程师,博士。

F061.5

A

1009-2463 (2016)04-0048-07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