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2016-08-20董兴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地位角色定位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主导”这一角色的界定及“扮演”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角色定位;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课堂上师生关系的界定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或“假作为”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所说的平等指的是两者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关系,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思维上的碰撞。因此,教师的主导性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的主动性密切相连。可以这样说,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规范、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尤其应该体现在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平台,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初感引领到文本深处,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抵达文本思想内核等。

二、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表现

1.“包揽式”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未能完成对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只顾把所查到的知识一股脑“倒出来”,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学生没有获得独特体验,更不能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课堂虽然看起来充实,内容丰富,教师也是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教学模式与其说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倒不如说教师发挥了“主宰”作用。

2.“无作为”式教学。与“包揽式”教学方式相反,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基本处于“无作为”状态。他们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分配小组,管理课堂纪律等,而对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任务,基本“无作为”,主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认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是低效的、偏颇的,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独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3.“假作为”式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因此课堂氛围一定要“活跃”。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此目的,甚至不惜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来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幽默笑话或是娱乐八卦新闻。这些教师特别看重学生的情绪反应,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也就代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方方面面。笔者简单列举一二,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一定的启发。

1.教师要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平台。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词鉴赏还是阅读教学,“知人论世”这一主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里的“知人论世”是要把那些学生容易忽视,但对文本理解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加以介绍,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例如,《项链》一课的教学,在读完文本后,学生关于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偏向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作者是把马蒂尔德作为批评的对象,有的则认为作者对其持有同情的态度,并且双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依据。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这一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仅局限于文本中的只言片语。首先,教师简要地介绍莫泊桑的女性观,并指出莫泊桑曾把女性衰老的过程当做一种酷刑。所以,他其实是更喜欢年轻时的马蒂尔德,他认为年轻女子对于美丽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解读文本时就不会一味地认为,作者是在批判马蒂尔德,相反,取而代之的更是一种同情。其次,教师还应介绍莫泊桑的人性批评理论。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莫泊桑笔下的女性有很多都是灰姑娘的类型。只不过《项链》中的马蒂尔德结局没那么幸运罢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马蒂尔德更多的是一种同情,他批判更多的是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可怜的马蒂尔德。

2.教师要有效引领、规范、提升学生的初感。一位教师在讲授庄子的《秋水》时,老师带领学生初步学习了文章,梳理了字词句。于是老师提出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问题: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启发?学生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等等。这些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学习了文本后的初步感受。这时候老师总结道:你们的启发基本上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但是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文章应该是从某个方面宣扬道家的基本思想的。然后老师又简要地介绍了儒道两家学说在思想主张上的区别,又指出了道家“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辩证思维观。接着老师又逐步地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河伯真正觉悟了吗?我们怎样走出这样的怪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心态?最终引领学生们领悟到:强弱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关键在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心态,唯有做到“内求”,追求本心,方可逍遥自由地存活于天地之间。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师生间在一问一答中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教师潜移默化地引领,提升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学生通过学习《秋水》一文,对庄子辩证思维观也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

3.教师要高瞻远瞩,掌控全局。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坚决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现象的发生。但是把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做旁观者。事实上,教师要适时、适量地参与其中,在其中起指引、调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程上应该做到“有放有收”“先放后收”,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并对他们有些偏颇的价值观念给予正确的引导。

总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引领,教师都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师生主体的“间”性关系,教师的主导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万丽华,蓝旭译注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6 .

作者简介:董兴华(1990— ),女,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主体地位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人大主导立法六人谈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