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临床观察

2016-08-15刘向津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刘向津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临床观察

刘向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天津 300193)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3年 3 月-2014 年3月在本院门诊或病房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12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1 剂/日,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日 2 次,每次 6 片。两组患者均治疗 1 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 1 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 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可有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慢性胆囊炎;中医药疗法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大多数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约占 80%~90%。其病因主要是胆囊长期或间断地受到细菌、结石、梗阻或代谢方面的刺激而导致明显的慢性炎症功能障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且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欠佳,利胆中药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中医典籍认为胆汁为“肝之余气”,其生化排泄有赖于肝脏疏泄功能调控,因此调节肝脏疏泄功能是胆囊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门诊或病房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12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1]中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制定:(1) 反复发作性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2) 右上腹饱胀不适或胃部灼热、泛酸、嗳气、厌油腻食物、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诱发或加重上述症状。(3) 查体可发现右上腹压痛,墨菲征(+)。(4) 腹部彩超示胆囊壁增厚、毛糙,伴或不伴胆石症,或胆囊缩小,收缩不量。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 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标准急性单纯性、化脓性及梗阻性胆囊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相关药物过敏者;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排除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品过敏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1.5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基础方组成:陈皮12 g,柴胡12 g,白芍15 g,川芎10 g,枳壳10 g,炙甘草3 g,香附10 g;随症加减:胁肋胀满甚者,去枳壳,加枳实、青皮;胁痛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肝胆湿热重者,加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日久肝阴不足者,加用麦冬,北沙参,生地黄;兼有瘀血者,去白芍,加赤芍,丹参;伴结石者,加郁金、海金沙、鸡内金。用法: 水煎服,每天 1 剂,分早晚 2 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天2次,疗程均为 1 个月。两组在治疗期间均要求低脂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治疗期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治疗 1 个疗程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彩超检查胆囊的情况进行比较。

1.6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有关标准制定。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影像学提示胆囊的壁厚、毛糙、透声3项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上述 3 项中 2 项或 2 项以上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上述 3 项中有 1 项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学检查上述无一项改善。

1.7统计学方法统计方法SPSS17.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疗程后评定两组疗效。

2 结果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例,%)

注: 经 χ2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为主要表现,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或夜间发作,可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学中没有“慢性胆囊炎”这一病名,古代文献中亦没有明确记载,临床根据其常见症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湿热导致气机不畅,伤及肝胆,疏泄失常,腑气不通而引起。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为主。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该方是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其功能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本方中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善于疏利肝胆之气郁;香附升散疏达,畅郁阳而化滞阴;白芍助柴胡和肝解郁,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以防气郁耗损肝阴血;配以陈皮、枳壳理气和胃,行气导滞;佐以川芎活血行血,化瘀止痛,以防病久入血入络;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起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效。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容易肝郁气滞,且运动不足,长期低温环境工作,肝胆气滞日久,阳气郁而不升,久则肝胃虚寒内生,临床往往多见兼证变证,虽然病状不一,纷繁复杂,但只要谨守病机,善于抓住本方的立法组方宗旨,在经典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往往会效如桴鼓,较成药的疗效更好。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6-204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81-28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3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7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崔丽安2015-01-12)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临床研究近况
三仁汤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自拟祛风解痉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哮证26例疗效观察
三芪丹颗粒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重剂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8例疗效观察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自拟中药方治疗更年期失眠30例临床观察